铸造术
将熔化后的金属注入铸模中,以制做金属修复体,如嵌体、冠桥或义齿的支架等,即称铸造术。熔铸中熔合金时,先将铸圈加温除蜡,并使包埋料有足够的温度膨胀。蜡在较低的温度下即可熔化,但全部挥发却需较高的温度与较长时间。假如蜡不能全部排除,就会影响铸体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开始加温时,应先将铸道孔朝下,以便熔蜡易于流出,以后再将铸道孔朝上,以利余蜡挥发。铸圈加热不宜过快,否则铸模容易破裂。待包埋料完全凝固后,将铸圈放入室温炉内,逐渐加热,使之慢慢升至610~700℃。此时蜡已全部排除,铸模孔呈朱红色,即可铸造。先将金属放坩埚中,用汽油吹管加热熔化,使其温度达到870~1050℃,即可熔化一般合金。熔化时要使用熔媒,如硼砂或脱水四硼酸钠(即硼砂玻璃) 等以防止金属氧化,适当调整火焰,使其在最短时间内把金属熔化。金属熔化完善后,在坩埚内呈球状滚动,即可进行铸造。金属铸入后,铸造压仍需维持片刻。当铸造金属呈暗黑色时,才可将铸圈浸入水中,其目的是使铸体与包埋料便于分离,并使金属软化便于磨光。熔铸高熔合金时,可用乙炔-氧吹管或其他电热器械,如电弧熔铸器、高频离心铸造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