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银行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银行券yín háng quànбанкнóт;банкнóта;бнковый)билéт

银行券Bank Note

银行在银行信用的基础上发行一种可转让的负债凭证。它是从银行票据发展而来的,是“见票即付”的特种票据。银行券大量发行和广泛流通以后,实际上变成了货币的一种形式。在实行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银行券可随时向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属货币。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银行券实际上也变成了纸币。现在,银行只有在国家授权的情况下才能发行银行券,银行券已变成银行代国家发行的纸币。

银行券Bank Notes

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是一种信用货币。最早出现于17 世纪,是为了解决商业票据流通的局限性和银行现金不能满足商业票据持有人贴现需求的矛盾而产生的,主要通过银行贴现商业票据而进入流通领域。早期的银行券可以随时向发行银行兑换黄金,所以它可以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随着世界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银行券停止兑换黄金,开始出现银行券纸币化现象。在当代经济社会中,银行券已基本等同于纸币。

银行券

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货币。最早的银行券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当时流通铸币,银行以自身的信用作保证,用发行银行券的形式向商人们发放贷款,银行券的持有人可以随时到银行兑换金属铸币,银行券被普遍接受。银行券在流通的初期,所有的银行都发行自己的银行券。后来由于小银行信誉不佳,不能保证兑现,它们发行的银行券渐渐地被一些资金实力雄厚、信誉好的大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所取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银行的信誉大大下降,银行券的兑现性削弱。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后,金属货币制度彻底崩溃,银行券已不能兑现。

银行券

资本主义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货币。它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业票据流通的基础上,产生了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银行券。各国初期的银行券由私人银行各自发行。后来,只有中央银行或指定的银行才能发行。银行券原是一种不定期的债务证券,它以黄金和票据作担保,发行者应随时保证兑换黄金,信用基础比较稳固,可以在银行信用所及的广大地区内进行流通。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银行券也就停止兑换黄金。此后,资本主义国家发行不兑现的纸币作为流通手段。

银行券

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是一种最典型的信用货币。它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以银行贴现商业票据的方式发行出来,表示发券银行对持有人的负债。在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商业票据的信用能力受到了限制,客观上要求一种信用能力更高的票据代替其流通。在银行信用制度出现后,银行便接受商业票据贴现,发行的银行信用为担保的银行券。其特点是:以黄金和商业票据作发行保证,信用基础稳固; 票面金额固定,并有不同面值的券别,便于流通; 没有规定支付日期,持有人可随时到发券行去兑换黄金。最早的银行券出现于17世纪开始由私人银行分散发行,后来逐渐固定在国内为数不多的,信誉较高的大银行发行。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各国先后都由中央银行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由于银行券可以随时兑换黄金,所以,它可以代替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发挥作用。由于银行券是通过贴现商业票据进入流通的,当商品流通扩大,需要增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它就会自动进入流通; 当商品流通规模缩小,需要减少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它又会自动流回银行。因此,银行券是调节货币流通最有弹性的手段。银行券的稳定必须同时具有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货币史上曾建立了三种主要银行券保证制度:
❶发行额直接限制制度,亦称 “一部准备法”。即由国家规定银行券信用担保发行的最高限额,超额部分的银行券发行须有100%的黄金保证。
❷发行额间接限制制度,其中包括证券托存制、伸缩限制制和比例准备制三种。证券托存制,以国家有价证券作为银行券的发行保证。伸缩限制制,即国家规定信用发行限额,经政府批准后可超额发行,但须纳一定的发行税。比例准备制,即规定纸币发行需有一定的黄金保证。
❸最高发行额限额制度,即以法律规定或调整银行发行的最高限额,实际发行额和金准备比例由中央银行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崩溃,银行券失去黄金保证;1932—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银行券又失去了信用保证。用大量国家债券为担保的发行,使银行券纸币化,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从而丧失了银行券的稳定性。

银行券

银行券bank notes

银行发行的以商业票据为基础、通过商业票据贴现进入流通的银行票据。是一种典型的信用货币。最早的银行券出现于12世纪,开始由私人银行分散发行,后来发行权逐步集中到信誉好、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各国先后都由中央银行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由于银行券以黄金和商业票据作发行保证,信用基础稳固;票面金额固定且有不同面值的券种便于流通;加之无日期限制,持有人可随时自由地到发券银行去兑换黄金(金币),所以是一种有弹性便于调节的较好的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随着世界各国放弃金本位制,银行券停止兑现黄金,目前它已经纸币化了。

☚ 流通券   弹性货币 ☛
银行券

银行券

银行发行的、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是一种信用货币。银行券产生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是以商业票据流通作为基础的。在商业票据未到期时,票据持有人因某种原因需要把它变为现款,就到银行去贴现即把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卖给银行,取得现款。而在银行没有现款支付给票据贴现人时,银行就用自己发行的票据代替私人商业票据。这种由银行发出的票据,就是银行券。马克思说:“银行券无非是向银行家开出的、持票人随时可以兑现的、由银行家用来代替私人汇票的一种汇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54页)银行券的发行,一方面可以使银行能够超过其实有资本数量而扩大信用业务,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商品生产发展引起对货币的追加需要。
典型的银行券,持票人可以随时兑现,具有黄金和信用双重保证。最早的银行券出现于17世纪,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商业票据流通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商业票据流通的时间、地点都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私人商业信用不够稳定,因此在出现银行信用制度以后,银行以贴现的商业票据作抵押,发行了以银行信用作为担保的银行券。这种银行券票面金额是固定的整数,如1元、2元、5元、10元、100元等,便于流通,而且没有固定的支付日期,随时可以兑换黄金,这就使银行券成了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银行券具有信用保证和黄金保证,信誉较好,流通稳定。信用保证就是银行所掌握的据以发行银行券的商业票据,其意义所在是发出的银行券是客观所需的;黄金保证体现在中央银行的金准备上面,其意义在于限制银行券的发行不能超过一定范围,随时兑付保证银行券不对黄金贬值。
最早的银行券是由各私人银行分散发行的,后来逐渐固定在国内为数不多的信誉能力较高的大银行,到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各国先后都由中央银行垄断了银行券的发行权。由于银行券是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可以随时兑换,因此超过客观需要而过多发行的银行券会通过兑换黄金,退出流通流回银行。因为银行券是通过贴现商业票据的途径进入流通的,因此当商品流通扩大,需要增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它就会自动进入流通;当商品流通规模缩小,需要减少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它又会自动流回银行。所以,在历史上,银行券流通稳定,是调节货币流通最有弹性的手段,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银行券纸币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银行券的稳定是靠黄金和信用双重保证来实现的。而受资本主义经济内在规律制约的资本主义各国是不可能总是做到保证银行券稳定的。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由于战争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需要,由于对垄断资本家进行资助和对经济实行人为的刺激,银行信用被广泛地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券的发行不再适应于国民经济的需要,也不能再保证对金属货币的兑换,逐渐蜕化为纸币。这种纸币化的银行券不再对货币流通有调节作用,从属于纸币流通规律。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各国放弃金本位,经过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打击,银行券不仅失去了黄金保证,也失去了信用保证,用大量国家债券作担保发行,使银行券成为弥补财政赤字、制造通货膨胀的工具,同纸币一样,成为对劳动人民进行超经济掠夺的工具。

☚ 财政收支与货币流通   银行券发行制度 ☛
银行券

银行券Bank Note

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它原是一种由银行签发的不定期的债务证券。各国初期的银行券都采取分散发行制度,商业银行一般都利用银行券的发行来增加自己的资金。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银行券的发行逐渐集中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发行银行。银行券的发行在金本位制度下必须有黄金保证,发行银行对银行券有随时兑换金币的义务。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金本位制度彻底崩溃,银行券停兑黄金,成为不兑现的纸币,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不兑现的纸币流通的制度,银行券的发行权也集中到各国的中央银行。

☚ 货币单位   准货币 ☛
银行券

银行券

银行券是在票据流通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商业票据本身的局限性,持有票据的人在一定情况下就需要把它转变为现款。这就要由持有人拿着票据到银行去申请贴现。当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不能满足贴现业务的需要时,银行就发行自己的票据来代替这些私人票据。这种银行所发出的票据就是银行券。因为银行券是由银行发出的,所以它比私人票据(商业票据)的信用要高。而且,银行券是不定期的债务证券,其发行者应该随时保证兑现,所以对于受款人来说银行券就和现款一样。由此看出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是纸制的货币,可兑现的纸币。
最初,一般商业银行都可发行银行券,并保证随时可按面额兑付金币、银币。到19世纪,在工业化国家中,先后禁止商业银行发行并把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银行券广泛流通的同时,事实上贵金属铸币的流通数量日益减少,表现出纸制钞票的流通终将取代铸币流通的趋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只有战时或经济震荡时,一些国家往往停止银行券兑现并由国家法令支持其流通。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各国的银行券普遍停止兑现。战后,有的国家曾一度实行可兑换为金块的制度或可兑换为外币的制度。但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主要国家的银行券完全成为不兑现的了,这时的银行券与不兑现的纸币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 货币符号   信用货币 ☛
银行券

银行券

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货币。亦即银行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银行券主要是通过贴现商业票据发行出去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商业票据的信用能力受到了限制,客观上要求有一种信用能力更高的票据,于是便产生了银行券。典型的银行券的特点是: (1)没有固定支付日期,随时可以兑换黄金; (2)票面金额是固定的整数,便于流通; (3)它以黄金和票据作担保,信用基础较为稳固,能在较广的地区流通。由于银行券的发行是由商业票据所引起,所以银行券的流通能随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来调节,需要时就进入流通领域,过多时就流回银行。因此,银行券是调节货币流通最有弹性的手段。银行券起源于17世纪,各国初期的银行券,都采取分散发行制。由私人银行分散发行,19世纪中叶,逐渐改为集中发行制。多数国家指定中央银行垄断发行。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银行券相继用大量国家债券为担保的发行,不仅失去黄金保证,而且失去信用保证,使银行券纸币化。从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中央银行滥发银行券来弥补财政赤字,成为通货膨胀的工具,从而丧失了银行券的稳定性。

☚ 纸币   信用货币 ☛
银行券

银行券

银行发行的代替商业票据流通的银行票据。是一种最典型的信用货币。它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以银行贴现商业票据的方式发行出来,表示发券银行对持有人的负债。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日益发展,商业票据流通的局限性愈来愈大,客观上要求有一种信用能力更高的票据代替其流通。在银行信用制度出现后,银行便接受商业票据贴现,发行以银行信用为担保的银行券。其特点是: (1) 以黄金和商业票据作发行保证,信用基础稳固; (2) 票面金额固定,并有不同面值的券别,便于流通; (3) 没有规定支付日期,持有人可随时拿到发券行去兑换黄金。货币史上,最早的银行券出现于17世纪,开始由私人银行分散发行,后来固定在几家信誉最高的大银行发行。由于银行券是通过贴现商业票据进入流通的,所以,当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扩大、需要增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它就会通过贴现方式自动进入流通; 当商品流通规模缩小,需要减少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它又会通过兑现而自动流回到银行。因此,银行券是调节货币流通的有效手段。19世纪中叶以后,为了达到控制银行信用或利用银行信用作为国家聚财的工具等目的,各国都规定只有中央银行或由国家指定的银行才拥有银行券的发行权。为保证银行券能稳定流通,各国都要求发行银行券要有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并建立了相应的银行券保证制度。货币史上曾有过如下三种主要制度: (1) 发行额直接限制制度,亦称“一部准备法”。即由国家规定银行券用信用担保发行的最高限额,超额部分的银行券发行须有100%的黄金保证。随着发行权的集中和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发行限额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增加。如1844年英国通过的《英格兰银行法》规定,英格兰银行发行银行券的最高限额为1 400万英镑,到1923年其他银行的发行权逐渐丧失后,限额调整为1 975万英镑。(2) 发行额间接限制制度,其中包括证券托存制、伸缩限制制和比例准备制三种。证券托存制,即以国家有价证券作为银行券的发行保证。如1863年美国《国民银行条例》规定,国民银行有权按其购买的公债数额发行银行券。伸缩限制制,即国家规定信用发行限额,经政府批准后可超额发行,但须纳一定的发行税。1875年德国即采用这种制度。比例准备制,即规定纸币发行需有一定的黄金保证。如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规定,银行券发行的黄金保证至少为40%,其余则以商业票据担保; 同时也允许降低黄金保证比例,但国家要对增加的货币发行征收累进税。旧中国1910年的《兑换纸币则例》 中也有类似规定。(3) 最高发行额限制制度,即以法律规定或调整银行券发行的最高限额,实际发行额和金准备比例由中央银行掌握。法国自1870年起采用该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崩溃,银行券失去黄金保证;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银行券又失去了信用保证。这就彻底动摇了银行券稳定的根基。现在的银行券已经纸币化,要保证其稳定流通,发行银行必须自觉遵守货币流通规律,保证其发行总额不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 信用货币   纸币 ☛
000023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