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银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银牌yínpái〈名〉指在大型体育比赛等或其他评奖活动中使用的,作为荣誉标志的一种银质奖牌,奖给第二名。也泛指第二名、第二等。 银牌yínpái原指体育比赛中第二名获得的银质奖牌,现泛指其他评比活动中名次或等级的第二名。例如:“他设计的J—179型皇冠牌门锁,畅销国内市场,夺得了国家质量标准的银牌。”(《小说界》1985.1.189页) 银牌yín pái奖牌的一种,奖给第二名。1877年傅兰雅辑《格致汇编》第一册《入水衣略论》:“一千八百八十三年,英人名托捺妥惠德作腰圈,在博物馆内试之,送以银牌一块,将其物存于博物馆内。”1933年朱自清《巴黎》:“内行说,画像太多,真有‘官’气。其中有安南阮某一幅,奖银牌。”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印綬符節部 > 牌 > 銀牌 銀牌 yínpái 由朝廷頒予使者准其乘用驛馬之憑證。銀質,長方形。始於唐代,宋遼因之。宋端拱年間爲“樞密院券”所替代。宋·葉隆禮《契丹國志》附錄宋·張舜民《使北記》:“銀牌形如方響(上圓下方之長條形金屬片,打擊樂器),刻蕃書‘宜速’二字,使者執牌馳馬,日行數百里。牌所至,如國主親到,需索更易,無敢違者”。《宋史·輿服志六》:“唐有銀牌,發驛遣使,則門下省給之。其制,闊一寸半,長五寸,面刻隸字曰‘敕走馬銀牌’,凡五字。首爲竅,貫以韋帶……〔宋初太平興國三年〕詔罷樞密院券,乘驛者復制銀牌,闊二寸半,長六寸。易以八分書,上鈒二飛鳳,下鈒二麒麟,兩邊年月,貫以紅絲縧。端拱中,以使臣護邊兵多遺失,又罷銀牌,復給樞密院券。” 赏赐物 赏赐物禄 另见:奖赏 赏赐 ☚ 赏赐物 赠品 ☛ 牌子 牌子牌(牌牌;~照;~位;车~;令~;题~;金~) 另见:标志 名单 ☚ 牌匾 匾额 ☛ 银牌❶宋代传递军令的凭信。宋初,凡奉使调发,由枢密院给券为凭。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飞雄“诈为使者”,伪称“奉密旨”,企图杀死秦州边将,“因据城叛”。李飞雄案后,乃铸银牌为使者乘驿马和发兵的凭信。银牌宽二寸半,长六寸,面刻八分书:“敕走马银牌”五字,上嵌二飞凤,下嵌二麒麟,两边年月,贯以红丝绦。银牌制度只行用十余年,端拱中,因多所遗失,遂废除驰驿使臣的篆书银牌,复给枢密院券为凭。 银牌 银牌官府用信物。银质。《辽史·仪卫志三》: “银牌,200面,长尺,刻以国字,文曰 ‘宜速’,又曰 ‘敕走牌’。国有重事,皇帝以牌亲授使者,手札给驿马若干。驿马缺,取它马代。法,昼夜驰700里,其次500里。所至如天子亲临,须索更易,无敢违者。使回,皇帝亲受之,手封牌印郎君收掌。” ☚ 银印 银龟袋 ☛ 银牌❶宋代传递军令的凭信。宋初,凡奉使调发,由枢密院给券为凭。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设。银牌宽2寸半,长6寸,面刻八分书:“敕走马银牌”5字,上嵌二飞凤,下嵌二麒麟,两边年月,贯以红丝绦。银牌制度只行用10余年,端拱中,因多所遗失,遂废除驰驿使臣的篆书银牌,复给枢密院券为凭。 银牌silver medal 银牌❶契丹符契。圆形,尺寸不详,上方另有圆孔,可穿绳。镀金,缕刻契丹大字“” (意“朕”)。于内侍左承宣处收掌,用黑漆匣盛,每日于皇帝面前呈封一遍。国有紧急事,皇帝亲授使者,使者带于项下,牌至,如帝亲临,需索更易,不许违。走马于南北大王处抽发兵马,余事不用。使返,呈交皇帝,由皇帝亲手封存。 银牌契丹符契之一种,长尺,上刻契丹字“宜速”或“敕走马急”。遇有重大事情,由皇帝亲授“银牌天使”,并拨给驿马, 日行五——七百里,所至若契丹皇帝亲临。使回交回,由牌印郎君封存保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