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铜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铜鼓 铜鼓苗族器乐传说。流传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相传苗族的铜鼓是从天上传下来的。那是老仙婆务侯乜参加开天辟地立了功,天王特地赠给她的礼物。这铜鼓花纹细致,敲起来声震山谷。人听了心激荡;鸟听了歌声扬。天王叫务侯乜带到人间,与大家共欢乐。可务侯乜带到人间后,却独自霸占。每当节日到来,人们欢快地围着木鼓歌舞的时候,自然就想到务侯乜独占的铜鼓。有一年,清水江边龙头寨的一对青年趁年节成婚,约请了许多客人,准备好好热闹一番。有人提议,最好把务侯乜的铜鼓借来敲一敲。大伙出谋献策,凑足银钱,派人到务侯乜那儿租用铜鼓。谁知务侯乜一点不给情面,把派去的人挡了回来。这时,有位智勇双全的后生波松嘎自告奋勇,去找五谷之王告厅拉和务厅赛想办法。结果,他遵照两位五谷之王的指教办事,从务侯乜那儿智取了铜鼓,把铜鼓背回龙头寨。苗族儿女第一次有了铜鼓,群情振奋,围着铜鼓纵情地跳呀、唱呀,一直跳了三天三夜。从此,悠扬的铜鼓声响彻苗岭的村村寨寨。 ☚ 黑石岭 百褶裙 ☛ 铜鼓 援好骑,善别名马,於交址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 《后汉书》卷二四 【评】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铜鼓的最早记载。 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来者有豪富子女,则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竟乃留遗主人,名为铜鼓钗。俗好相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 《隋书》卷三一 孝武太元三年,诏曰:“……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 《晋书》卷二六 铜鼓。……其制中空无底,垂四悬,腰束而脐隐起,旁有两耳。通体作络索连钱及水谷纹。……边际旧有蛙六。……于多辉溪中得一铜鼓,长三尺,面阔五尺,凸二寸许,沿边皆科斗,各衔线缕抵脐,束腰侈尾。……万历间,茂名高田,溪水暴涨,涌出铜鼓,径三尺,高二尺有奇,面列蛙蛤六,通体作细篆文。……而廉州有铜鼓塘,钦州有铜鼓村,灵山有铜鼓岭。……文昌万州亦有铜鼓岭,皆以掘得铜鼓而名。……罗定城隍庙有铜鼓,高二尺五寸,径二尺。……然今铜鼓制皆小,最大者二尺余,圆脐突起,隆面而浅唇,不作虾蟆花绣纹。……凡为铜鼓以红铜为上,黄铜次之。其声在脐,雌雄之脐亦无别,但先炼者为雄,后炼则为雌耳。然诸工不善取音,每铜鼓成,必置酒延铜鼓师。师至,微以药物淬脐及鼓四旁,稍挥冷锤攻之,用力松轻,不过十余锤。而雄声宏而亮,雌声清以长。一呼一应,和谐有情,余音含风。若龙吟而啸凤也。广州炼铜鼓师不过十余人,其法绝秘,传于子而不传于女云。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六 【评】:这是关于古代铜鼓的形制和调音的记载,描述了我国少数民族使用铜鼓时的礼仪。 ![]() ![]() ![]() ![]() 铜鼓〈隐〉清末以来浙江龙泉种蘑菇人指斧头。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鑼鼓 > 銅鼓 銅鼓 tónggǔ 敲擊樂器。鼓之一種。框、面皆以銅鑄成,鼓腔中空無底,兩側有耳環,框、面皆有紋飾。其形大小不等,大者面徑可達一米半多,小者不足半米。擊奏時有置地與懸空兩種方式。春秋初期已有,盛行於漢代,今主要流行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省的少數民族地區。用於祭祀、宴享、傳信及伴奏樂舞,並被視爲重器。《後漢書·馬援傳》:“援好騎,善别名馬。於交阯得駱越銅鼓,乃鑄爲馬式,還上之。”晉·裴淵《廣州記》:“俚僚鑄銅爲鼓,鼓唯高大爲貴。面闊丈餘,方以爲奇……有是鼓者,極爲豪强。”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銅鼓,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鼓皆细花紋,極工緻。四角有小蟾蜍,兩人舁行,以手拊之,聲全似鞞鼓。”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六:“南海廟有二銅鼓,大小各一……蓋千年物也……歲二月十三,祝融生日,粤人擊之以樂神,其聲鏜𩍈鏗鍧,若行雷隱隱,聞於扶胥江岸二十餘里。”清·張維屏《東風第一枝·木棉》詞:“一聲銅鼓催開,千樹珊瑚齊列。” 銅鼓 鼓 鼓鼓(~乐;~角;~点;战~;花~;腰~;铜~;渔~;铃~;堂~;长~;铙鼓;羯~;暮~;鸣鼓;布~;石~;手~;方~;桴~;令~;柏~;和~;足~;胡~;铜~;画~) 送君 吹云 圣牛两头蒙 另见:鼓声 ☚ 钟 小鼓 ☛ 铜鼓唐军鼓名。《唐六典》:凡军鼓之制有三,一曰铜鼓,二曰战鼓,三曰铙鼓。 铜鼓元代庙宇中法器。1963年沈阳市东陵区汪家乡石庙子村元代窖藏出土。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鼓面径32.5、高9厘米,青铜铸造,扁平中空,两面均铸凸线花纹。一面外区是缠枝牡丹,内区是飞舞的双凤,另一面外区是卷草,内区是双龙戏珠,中心撞座均作百乳。侧面有三个半环式悬钮,切口在侧面下部与悬钮相对。侧面有刀刻铭文3行50字,记载了元至正四年(1344),朴、金、洪朝鲜族姓氏,发愿施纳铜鼓的经过,对考查元代沈阳的历史和朝鲜族参议宗教很有价值。 铜鼓中国古代西南一些民族使用的乐器。由炊具铜釜发展而成。其使用年代上至春秋,下至清朝。用铜铸造而成,大小不一,大者直径可大100厘米以上,小的仅10余厘米。重量由数十斤至数百斤。体形凝重,制作精致,形似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通体均匀,厚2分左右。鼓面的心有太阳光纹的浮雕,边缘有蛙、龟、牛、马等立体装饰,鼓身遍布虫、鱼、花、草等浮雕。原为统治权力的象征,也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向来为壮、侗、布依、水、仡佬、苗、瑶等族民间珍藏,也是节日和宗教活动的重要乐器。至今我国已发现1400多件,以广西最多。是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史、民族学、民族艺术史重要文物。 铜鼓古代南方民族的重器。有说系由铜釜演变为鼓。形似圆墩, 平面曲腰,中空,无底。全部用铜铸造,通体均匀,厚二分多。鼓面中心皆有太阳光纹的浮雕,鼓边塑蛙、骑士、牛拉橇等立体装饰;鼓身遍有虫、鱼、花、草、钱币等浮雕,生动表现古代各族的社会生活习俗。传说当时首领击鼓以聚众、议事、祭祀; 或进行战争时击鼓励众, 后成为赏赐、进贡的上礼, 亦为首领权力的象征。久为壮、侗、布依、水、仡佬、佤、苗、瑶、彝等族民间珍藏,是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乐器。迄今我国已发现一千四百件,以广西最多。在东南亚各国亦发现约二百件。其中,最早的云南楚雄县万家堤鼓,为春秋时所铸;最晚的铸于清末。最大的广西北流县汉代云雷纹鼓,直径165厘米; 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从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从冶炼技术和各种纹饰, 表现各族不同时期的生产水平,各具风格的工艺特色,为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史、民族学、民族艺术史的重要文物。 铜鼓 铜鼓满族打击乐器。清宫廷及满族民间均使用。范铜制成,形状如盘,面径九寸余,中间隆起,深一寸六分,圆边上穿二圆孔,用黄绒线悬而击之。槌为木质椎形。宫廷中用于演奏卤簿乐中之巡幸乐等。 铜鼓中国古代中南、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由炊具铜釜演变而来,用铜铸造,最大的直径在100cm以上,最小的仅10cm多。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今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等7个民族,还十分珍爱这种乐器。 铜鼓 铜鼓打击乐器。唐杜佑《通典·乐四》:“铜鼓,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南夷扶南、天竺类皆如此。”据宋陈旸《乐书·乐图论》,铜鼓虽以铜为体,但“须待革成声”,即要蒙皮。并作异兽作为装饰,“以高大为贵而阔丈余”。“铜鼓之小者,或大首纤腹,或容体广面”。 ☚ 羯鼓 达夫 ☛ 铜鼓 铜鼓打击乐器。唐杜佑《通典·乐四》:“铜鼓,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南夷扶南、天竺类皆如此。”据宋陈旸《乐书·乐图论》,铜鼓虽以铜为体,但“须待革成声”,即要蒙皮。并作异兽作为装饰,“以高大为贵而阔丈余”。“铜鼓之小者,或大首纤腹,或容体广面”。 ☚ 羯鼓 达夫 ☛ 铜鼓 铜鼓古代南方壮、瑶、苗、仫佬、布依、侗、水等民族所使用的重要乐器。由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来。原是部落统治权力的象征,用以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并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器物。明清以来,成为一般的娱乐乐器和祭祀器。最早的铜鼓大约出现在春秋中期。隋史中有“诸僚铸铜为鼓”、“悬鼓于庭,置酒以招同类”的记载。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载: “……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而一头有面。鼓面圆二尺许,面与身连,全用铜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匀,厚二分以来,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下鸣鼍。”水族既把铜鼓当作乐器,又当作神器和财富。在端节、卯节中都要祭鼓,还要悬挂敲击,并配以革鼓,通宵达旦,经旬不止;丧葬停棺吊唁要击铜鼓,还经常以铜鼓作祭桌或更换寿衣的坐墩;江河湖泊出现怪异,要用铜鼓镇邪;举行原始宗教活动要鸣铜鼓;作战时也要击鼓。铜鼓还可以作货币兑换房产、土地、牲畜。瑶族视铜鼓为传家宝,每一家族往往都有祖传的铜鼓。瑶族与水族都习惯把铜鼓分为雌雄二类,雌鼓多为早期产品,声音较大,雄鼓多为晚期产品,声音较小。每逢庆丰收、迎佳节,或重大祭祀活动,都要敲响铜鼓,唱歌跳舞。 ☚ 马头琴 唢呐 ☛ 铜鼓 铜鼓中国古代击乐器。为鼓类之一种。源于西南及岭南各少数民族。以铜铸之,大者鼓面直径丈余,小者约为二尺,一面为空。鼓体之上,或铸有异兽之状,或刻有虫鱼、草木之形,以及各种细花纹,极为精致。击奏之时,或将空面朝下,其声似鞞鼓; 或将空面朝上,蒙以皮革,其声极响,似雷鸣。蒙革之鼓,其形成为大首细腰,不蒙革之鼓,则皆如坐墩。唐代宫廷宴乐,天竺部演奏,即有铜鼓。至清代,遂改其制。铜鼓直径不及一尺,深仅寸许,中间凸起,两边有孔,挂起击奏。其小者称为“铜点”,直径只有四寸多,亦挂起击奏。演奏时,按其节拍,先击铜点二次,再击铜鼓,以节乐曲频率。 ☚ 竽 排箫 ☛ 铜鼓 铜鼓我国古代岭南、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打击乐器。其大小不一,铸造精致,装饰如有鬼斧神工。鼓面平整,有数层晕圈,中心太阳四射光芒,四方蹲有四、六、八不等立体蟾蜍,侧附四耳;鼓腰收束,无鼓脚。鼓身翡翠色,周绕斑驳花纹;鼓击则声如“雷霆怒激鼍龙吼,风雨狂呼估客惊”(清胡南藩《铜鼓滩》)。史载东汉马援将军就曾在广西见过铜鼓。北流市六靖镇水冲庵云雷纹大铜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铜鼓。鼓面直径166厘米,高67.5厘米,重300公斤,号称“铜鼓之王”,现陈列于广西博物馆。该馆为全国收藏铜鼓最多、类型最齐全的博物馆,共收320具,并集有全国1388具铜鼓的原始纪录资料。据考证,铜鼓除击鼓祈神、战事、聚众、传递讯息外,亦为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拥有权力与财富的象征,并由此形成了岭南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先民独特、灿烂的“铜鼓文化”。今铜鼓已为研究当时南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 壮锦 表演艺术 ☛ 铜鼓❶唐代军鼓。 《唐六典》:凡军鼓之制有三,一日铜鼓,二日战鼓,三日铙鼓。 铜鼓 铜鼓乐器。因用铜为主要原料制成而得名。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构成。铜鼓在广西广泛使用,特别是节日喜庆,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击铜鼓,跳群舞,场面热烈,颇具风姿。铜鼓音量宏大,音色浑厚粗犷,清脆明亮,铿锵有力,声音可传数里以外。广西河池地区民族歌舞团在上海民族乐器厂的协助下,设计并铸造出系列铜鼓;改革后的铜鼓有大中小多种规格,并可定出不同音高,可演奏不同旋律,不但能参加乐队伴奏,而且可以独奏。 ☚ 石磬 四胡 ☛ 铜鼓 铜鼓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用青铜铸造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打击乐器和礼器。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云南、广东、贵州、四川、湖南诸省、区以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铜鼓约产生于公元前第一千年中叶或稍早。现代有一些少数民族仍然珍藏和使用铜鼓。壮族是使用和制造铜鼓的民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目前馆藏铜鼓600多面,民间所藏和使用的铜鼓就更加丰富,仅东兰县就有近500面。数量之多,居我国乃至世界之首位。铜鼓的基本形态是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遍体花纹,两傍附耳。全鼓由面、胸、腰、足、耳等5部分构成。鼓面中心一般都有微隆起的太阳纹光芒,四周环绕以同心圆纹组成的宽窄不等的图案圈带,称晕圈。有的鼓面最外一晕塑有青蛙、鸟、龟、骑士等立体饰物。鼓胸略为外凸,形成一定球状弧度,胸下内收成腰,腰下外撇成足。胸腰之间对称嵌置两对鼓耳。胸、腰、足也有类似鼓面的晕圈,饰有精美的几何花纹和写实性图案。依照铜鼓具体形状及纹饰的不同,可分为若干类型。《中国古代铜鼓》一书把铜鼓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等8个类型。有把广西铜鼓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系统。滇系铜鼓主要分布于桂西和桂西南,粤系铜鼓主要分布于桂东和桂东南,桂中南则两个系统都有发现。历史上,铜鼓曾用于祭祀、战阵、集会、贮藏财货、随葬品、葬具、娱乐等等。从本质而言,它已不仅仅是一般乐器,而是掌握在统治者手上的礼器,成为财富、权力的象征。约在明清以后,铜鼓逐渐成为包括壮族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的一般娱乐乐器,凡婚嫁、宴饮、斗牛、节日均击铜鼓为乐。关于铜鼓的起源、发展、族属、铸造工艺、花纹图象的含义等尚有待于深入研究,多数学者认为,铜鼓起源于云南,时间约在春秋时期,以后才向四周扩散,逐渐形成铜鼓的庞大家族。 ☚ 那羊岩画 粤系铜鼓 ☛ 铜鼓 铜鼓敲击乐器,亦称“铜锣鼓”。山东鼓吹乐中常用打击乐器之一。铜质,造型似铜锣,但比铜锣厚。正面中心有凸点,谓之音点,敲击音点才能发音。音质厚而闷,余音很长,演奏时只击重拍。 ☚ 铜笛 移情法 ☛ 铜鼓kettledrum;timbal;timpani 铜鼓古代百越、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重器,近现代为壮、布依、侗、水、仡佬、苗、瑶等民族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乐器。今分布在两广、云、贵、川等地,以广西为最多。一说系由铜釜演变而成。据考古发掘及古籍所载,自春秋至清,皆有铸造,今仍沿用。形似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全部用青铜铸造,大小不一。迄今我国已发现千余年,其中最早的是云南楚雄县万家坝鼓,为春秋时所铸。最大的一面是广西北流县出土的云雷纹铜鼓,鼓面直径达165厘米,高67厘米,重达300余公斤,经鉴定,为两千多年前的遗物。最小者鼓面直径仅有10余厘米,重数十斤。鼓面中央多呈隆起的日光型晕纹,鼓面和鼓身周围的花纹,粗犷精细不一,花纹图案阴刻有云、露、水波、羽人等,还有立体造型的鸟、兽、蛙、房屋、船只、器皿、人物及植物等。内容反映生产劳动场面、图腾崇拜对象、文化娱乐活动等,实用和美观并重,显示铸造者的高度冶炼技术和艺术天才。相传当时首领击鼓以聚众、议事、祭祀,或战争中击鼓以励众,后成为赏赐或进贡的上品,亦为首领权力的象征,后为各族所珍藏。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史、民族学、民族艺术的珍贵文物。 铜鼓古代南方民族用铜制的一种鼓,铜鼓上刻有花纹,极其工致。 铜鼓古代西南民族。因使用铜鼓而得名。为外越之一。古人认为即骆越。汉代时活动于今广西中部、西部等地。汉将军马援征服其地后,取当地铜鼓铸为铜马。 铜鼓打击乐器。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已用铜铸造鼓,1977年湖北崇阳曾出土商代铜鼓,鼓身呈圆桶状,两面均可敲击。在甲骨文中鼓字写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