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铸造工艺
西周时期,壮族先民已经学会铜器铸造。1986年在武鸣马头元龙坡发掘了300余座西周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还有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自春秋降至明清时期,铜鼓一直是壮族及其先民铸铜工艺中的大宗(详见“铜鼓”条)。壮族先民铸造的铜鼓,个体大,雄浑、稳重,造型符合“黄金律”的美学原则。纹饰装工艺,不但有阴铸、阳铸,而且还有立体装饰。工艺技术相东娴熟,纹饰丰富多彩。计有云雷纹、羽纹、翔鹭纹、弦纹、太阳纹、船纹、钱纹、花瓣纹、立体蛙、牛橇、马、龟,还有干栏建筑、人物、池塘等纹饰。汉代,壮族先民在铜器上采用的鎏金工艺,已达到与中原铜铸发达地区相媲美的水平。桂西西林县汉代铜鼓墓和铜棺墓内出土的铜棺、面具、牌饰都采用了鎏金工艺,另外在合浦、贵县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铜带扣、剑格,也多采用鎏金工艺。铜棺、铜面具、铜牌饰上的鎏金纹饰,线条流畅,贴压工序细致,着意高古,无补漏挖刻痕迹。这即使是在中原地区,也是不可多见。汉代,壮族先民铸铜造型艺术日臻成熟。出土的扶桑树灯,婷婷玉立,形体均衡协调,远看似树,近看是灯。其他诸如铜干栏建筑、铜作坊、铜骑马俑形象逼真。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壮族先民在铜器铸造方面高超的工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