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钱若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钱若水·郑瑄·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民失女奴。父母诉于州,委之录参。录参旧与富民有求不获,遂劾富民父子共杀,诬服具申,复核无异。独若水迟疑。录参骂曰:“汝得贿欲出之乎?”若水笑曰:“父子皆坐重辟,岂不容某熟察?”一日,若水诣州所,屏人告曰:“某密访女奴,今得之矣!”知州遂引富民父子,破械纵之。泣谢曰:“非使君,某灭门矣。”知州曰:“此推官之赐,非我也。”富人诣若水谢,闭门不纳。富人绕垣而哭,归饭万僧,为若水寿。知州以若水雪冤功多,欲上奏。若水辞曰:“止欲报冤,非图爵赏。万一敷奏,在某固好,于录参何如?”知州叹服。录参知之,诣若水叩头谢罪。 [选自《昨非庵日纂》] 粗看上去,这篇小说应当归入推理小说之类。然而,作者的热情不在于描摹案情的离奇、侦破的巧妙,而是抛开案情的细节,重在写钱若水这个人,写他的个人品质。作者抓住了人物之间的对话直截了当地表达人的思维活动。 小说重点写了钱若水与他人的三次对话,钱若水的内在形象,就是通过一次次的对话,逐渐鲜明起来的。 第一次对话,是在钱若水与录参之间进行的。录参破案无术,又急于事功,便葫芦提把女奴的失踪算在富民父子帐上。可若水却有所怀疑,他不同意这么草率结案。若水的态度激怒了录参。因为这无异于怀疑他的能力、触犯他的权威。于是他大骂道:“你难道是得了贿赂、要开脱他们的罪行吗?”钱若水对此只是付之一笑,他从容地反问:“父子双双判了死刑,难道还不允许我仔细勘察一番吗?”若水此时没有急于为自己辩白洗刷,他拿出最郑重、最堂皇的理由回答对方:人命关天,而且一下子就是两条人命,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 第二次对话,是在若水和州官之间进行的。案子终于查清,事实证明,若水是对的。这一回,若水总该大张旗鼓地宣扬一番了吧?起码应当把录参的诬蔑之辞回敬过去。可是钱若水呢,却出人意外地采取了低调处理。他独自一人来到州所,“屏人”向知州禀告了调查的结果。就这样,两条无辜的生命悄然获得了解救。这一次对话,使人们看到,若水敢于承担责任、复勘此案,确实只是为了解救无辜,此外别无目的。若水心地的高尚、襟怀的磊落,至此已显露无遗。 然而还有第三次对话。这一回,依然在若水与知州之间进行。知州要为若水报功,若水却拒绝了。他说:“止欲报冤,非图爵赏。万一敷奏,在某固好,于录参何如?”若水有功,本当受赏;录参失误,理应挨罚。谁也不能说若水是在踏着别人往上爬。可若水却是这样考虑问题:要为我若水请功,必然涉及录参之过。与其如此,倒不如双双拉倒。好在若水的初衷,只是为了雪冤救人,绝没有任何别的贪图。——这第三次对话,又使人看到若水品质中忠厚、淡泊、以德报怨的一面。 其实,若水还有一次对话,是在他跟富民之间进行的。富民“诣若水谢”,若水却“闭门不纳”,来了个以不言为言。若水为民雪冤,只不过是尽心、尽责、尽力而已,不需要任何感激和回报。若水的高风亮节,就在这不言之中,又增添一层光辉。 当然,除了对话之外,小说还采用了衬托的手法。如写富人“绕垣而哭,归饭万僧,为若水寿”,以及录参“诣若水叩头谢罪”等情节,在塑造人物时都起到很好的反衬效果。这些在欣赏小说时,也是应当注意到的。 钱若水本文是北宋初年文臣李昌龄写的一篇笔记小说,选自他写的记述当时名人轶事的笔记小说集《乐善录》。小说描写的人物是宋初名臣钱若水,他在宋太宗、宋真宗年间曾任重职,在诤谏朝政、秉公执法、防止边战方面有所作为。全文通过记述他纠正冤案的两件小事,刻画出这位封建时代的正直官吏秉公仗义、刚毅不阿的可敬的形象。文章按照一般的顺叙手法,描写冷静客观,行文简明流畅,小中见大,平静之中蕴蓄真情,寥寥数百字,生动、完整地描绘出这个人物正直、敏锐、坚定、果敢而又谦虚、含蓄的性格特征,是一篇很见功力的佳作。 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地记述了钱若水任地方官时纠正一桩民案的始末。开始两句直接交待钱若水的任职和案发情况,意在使人物形象在具体事件中展现出来,继而写出录事参军因私枉法错判无辜,钱若水不顾其辱骂,坚持自己的主见,使一个慎重有主见而又是坚定不屈的执法官形象跃然纸上,接着写他自己出钱找到走失女奴,平反了冤案。两三句之间,表现出他的足智多谋和为民排难能够作自我牺牲的品质。最后写钱若水闭门谢绝酬报并劝人不事声张,反映出他的谦虚正直的品格。第二部分写钱若水在朝期间诤谏皇帝避免妄杀的故事,写得较为简略,但也很有特色。开始几行都写将军李继隆陷害同僚,宋太宗错判命案,朝臣无一敢言。只在关键时刻,写到钱若水从容地向皇帝说了一句:“候事状明白,诛之未晚。”最后写出错案得以更正,烘托出钱若水认真求实的精神和敢于舍身直言的性格。 全文运用非常客观的叙述手法,行文直率简洁,不事铺陈。文中全无感情色彩的描写,只在具体的事件发展和人物的行动语言中塑造形象。例如,写第一桩民案,写的只是钱若水、录事参军、知州和富民的所作所言,没有掺入作者的主观评价和抑扬褒贬,但在事情叙述之后,钱若水的形象生动自然、鲜明完整地展现了出来。第二部分也是客观叙述一桩冤案的发展由来,皇帝的错断和朝臣的缄默,客观地记叙钱若水所进的一言,完全没有渲染和赞誉他的仗义直言,但其铮铮风骨由此可见一斑。 小说在运用这种客观的记叙手法时,特别注重人物语言的作用,描写钱若水纠正民案,多是运用各个人物的话语表现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如钱若水说:“今数人当死,安可容易不熟察”,一句话表现出他坚定认真秉公执法的态度,用他说的“向某所以迟留此狱者,盖虑其冤。尝以家财访求女奴,今得之矣。”这两句话叙述出他出资寻找女奴的举动。小说最后写钱若水诤谏宋太宗也是用他说的“候事状明白,诛之未晚。”九个字表现出他舍身直言的可贵精神。 小说作者的这种简明客观的艺术风格不仅表现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也寓于其行文的语言风格之中。文章的语言流畅,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渲染,文字简洁、精当、而又不失神韵。如开始一段:“钱公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民,走失一女奴,莫知所在。”没有过多的铺陈,短短二十一字即把人物和事情的由来交待清楚了。又如写受到录事参军诟骂之后,“若水但笑曰:‘今数人当死,安可容易不熟察’”,一个“笑”字,就把钱若水这个人物谦虚含蓄、外柔内刚的性格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钱若水960—1003字澹成,一字长卿。宋河南新安人。雍熙进士。至道初,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曾从幸大名,陈御敌安边之策。拜并代经略使,加工部侍郎。奉诏修《太宗实录》,成八十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