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钱玄同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人 钱玄同1887—1939中国现代语言文字学家。初名夏,字中季,号疑古,自称“疑古玄同”,又号德潜。浙江吴兴人。十岁前已读完六经与《说文》,十八岁剪发以示义不帝清。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加入同盟会,在东京从章太炎学文字学,并与黄侃、刘师培、鲁迅等有交往。1910年回国后,在中学任教。辛亥革命后,任浙江教育总署教育司科长。1913年到北京高等师范附中任教,不久任高师国文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员、教授、国文系主任等职。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多篇文章,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文化。次年,轮流担任《新青年》编辑。1919年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常驻干事,致力于国语、国音、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简体字的研究、制作和推行。1923年发起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会。1928年任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兼任国语统一筹备会常务委员、《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主任。一生从事经史小学的研究,于文字学、音韵学造诣尤深,有所发明。著有《文字学音篇》、《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今音韵沿革》、《中国文字概略》、《文字形义沿革》、《说文段注小笺》、《经学史略》等。 钱玄同
钱玄同
钱玄同 钱玄同1887—1939文学批评家、语言文字学家。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早年留学日本。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后,任浙江教育总署教育司科长,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大学等校教授。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活动。1917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不少文章,反击封建复古派,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次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撰写了不少反封建反礼教的“随感录”。后致力于文字学、音韵学方面的研究和文字改革,颇有成就。1924年与鲁迅等发起创办《语丝》。著有《文字学音篇》《音韵学》《国音沿革讲义》等。 ☚ 王文显 李六如 ☛ 钱玄同 钱玄同1887.9.12—1939.1.17原名钱夏,字中季,号疑古、逸谷、德潜,笔名有浑然等。浙江吴兴人。1906年入日本早稻田文学系学习,曾从章太炎先生学文字学,研究音韵训诂。1910年回国在中学任教,1915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17年起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杂文,1918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并多次向鲁迅约稿。1919年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常驻干事,潜心于国语注音符号的研究。1939年病逝。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急先锋,他的杂文多为随感录和通信集。内容是谈论“文学革命”和文字改革问题,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他的杂文思想激烈,文字雄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近于白话的议论散文,就是他在《新青年》三卷六期上与陈独秀讨论“关于汉文改用左行横排的意见及文学、白话文等问题”的通信体杂文,他建议《新青年》从第四卷一期起改用横排,专登白话。之后,他与陈独秀和胡适的通信里,把“桐城”古文和“文选”,斥为“谬种”和“妖孽”,影响很大,鲁迅认为这是了不起的创造。这类杂文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战斗性。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另一类杂文是激烈的社会批评,如《呜呼!国可亡,种可奴,祖宗传下来的国粹不可抛》、《什么是洋奴相?》猛烈地扫荡复古派和洋奴。五卅运动前后,他又在《语丝》上发表笔锋犀利的杂文,如《中山先生是“国民之敌”》谈唤醒国民的重要性,《关于反抗帝国主义》论反抗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侵略,认为“外抗强权”应该只抗“强权”,而不应该“拒绝现代的文化”。这些杂文仍保持了《新青年》时代那种汪洋恣肆、悍泼老辣的文风,但有较鲜明的政治色彩。 ☚ 钱今昔 徐一士 ☛ 钱玄同公元1887——1939名夏,字玄同,又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改号掇献、疑古。近代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师事章炳麟、研究国故,通文字、音韵学。回国后,教授浙中。辛亥革命后,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新青年》编辑,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常任干事等职。“五四”时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创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授课以音韵为主,兼授文字学、《说文》研究、经史略说、周至唐及清代思想概要,先秦古书真伪略说等课程。治学以求真为主,有历史眼光,既不泥古,也不蔑古,持论中允。主要著作有《文字学音篇》、《音韵学》、《国音沿革讲义》、《说文部首今读》、《说文音符今读》、《说文段注小笺》以及《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中国文字学说略》、《古音考据沿革》等,均传于世。 钱玄同 钱玄同1887—1939Qian Xuantong现代作家。原名钱复,字中季、号疑古。浙江吴兴人。1906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入同盟会。“五四”前夕,钱玄同勇敢地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并且把封建旧文学斥之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闯将。1918年,他成为《新青年》六个编辑之一,并以“王敬轩”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文章模拟封建顽固派的口气,大肆攻击新文化运动。刘半农针锋相对地写了《复王敬轩书》一文,将顽固派的谬论驳得体无完肤。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那场著名的“双簧戏”。为此,鲁迅曾称赞钱玄同和刘半农打了一场“大仗”,使顽固派“如丧考妣”。 ☚ 胡适 秋瑾 ☛ 钱玄同1887~1939Qian Xuantongmodern scholar,his original name was Qian Xia. Works: To Chen Duxiu,To Hu Shizhi,etc.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