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钱币刍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钱币刍言 242 钱币刍言王瑬(1786—1843)著。原名《钞币刍言》,成书于1828年,1831年刊行;1837年修改再版时更名《钱币刍言》,并与《钱币刍言续刻》、《钱币刍言再续》一起刊印。宣扬名目主义货币理论,认为“银钞皆同”,即金属货币与纸币完全相同,国家的权势可以创造纸币的价值,发行多少纸币,就等于创造了多少财富。列举发行纸币大利22条,主张无限制发行不兑现纸币,以解决当时一切社会矛盾。提出发行面额一贯至一千贯的大钞,兼铸当百、当十大钱,与当一钱并行,禁银为货币。《钱币刍言》的货币观点是荒谬的,实质是搜刮人民财富,曾受到当时的包世臣、魏源、许楣等人的批驳。 ☚ 文献通考 钞币论 ☛ 钱币刍言 钱币刍言清代论述货币的著作。清王瑬著。王瑬(1786—1843),初名仲鎏,字子兼,一字亮生。江苏吴县人。中过秀才,未任过官职。 ☚ 齐民四术 钱币论 ☛ 钱币刍言书名。原名《钞币刍言》,清王瑬著。道光八年(1828年)作,十一年刊行。道光十七年修订为本名。有《钱币刍言续刻》和《钱币刍言再续》。认为纸币等同金属货币,其发行能解决当时一切社会矛盾。“言乎银有形质,则钞亦有形质;言乎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则银钞皆同。”、“凡以他物为币皆有尽,惟钞无尽,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则操不涸之财源”。主张无限发行不兑现的票面额从一贯到千贯的纸币。本书曾受到包世臣、魏源、许楣等人的批驳。参见“王瑬”。 钱币刍言 钱币刍言中国清代研究货币的著作。原名《钞币刍言》,由清代王鎏(公元1786年~1834年)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作,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刊行,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重新修订,改名为《钱币刍言》。以后又刊有《钱币刍言续刻》和《钱币刍言再续》两书。嘉庆、道光年间银贵钱贱,政府财政困难,于是有人提议行钞,王鎏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上述各书中提出了“行钞法”的具体建议,主张发行面额1贯到1000贯的纸币,另铸铜钱三等,即1文、当十和当百,1贯以上用钞,1贯以下用钱;禁止白银作货币,民间藏银可向政府兑钞。他用名目主义观点解释货币,宣称“惟行钞则能国家尽有天下百姓之财,又人人顿获二分之利”。他列举了行钞大利22点,如凡以他物为币皆有尽,惟钞无尽;钞值有一定,商贾不得低昂之,则去民心之诈伪;货物壅滞之处,以钞收之,物价必平,则致百物之流通;造钞有局,办钞有人,且因财足而兴水利,务工垦,则广谋生之途径等。为清政府无限发行纸币制造论据。《钱币刍言》刊行后,受到当时的包世臣、魏源、许楣等人的批驳。 ☚ 古泉汇考 单旗 ☛ 钱币刍言 《钱币刍言》书名。清王著。原名《钞币刍言》,道光十一年( 1831 )刊行。后毁版重写, 改名《钱币刍言》,道光十七年刊行。并刊有《钱币刍言续刻》和《钱币刍言再续》。《钱币刍言》分《钱钞议》《私拟钱钞条目》、《先正名言》、《友朋问答》四部分。《钱钞议》共十篇。提出行钞大利二十二条。第一条认为“凡以他物为币皆有尽,惟钞无尽,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则操不涸之财源”。《钱币刍言》等书鼓吹无限制发行不兑现纸币,否定滥发纸币会导致物价上涨,把发行纸币说成是能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独传之秘宝”(《钱币刍言续刻·上何尚书仙槎先生书》)。书中的货币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彻底、系统的名目主义理论。《钞币刍言》和《钱币刍言》刊行后,曾受到包世臣、魏原、许楣等人的批评。 ☚ 十五、经济著作与经济思想 钞币刍言 ☛ 钱币刍言 《钱币刍言》清代王瑬 (1786—1843) 于道光八年 (1828年) 所撰反映其货币思想的一部专著。原名 《钞币刍言》,道光十七年修订本改为《钱币刍言》,并有 《续刻》、《再续》与之合刊。它是我国货币思想史上最早的一本专著。全书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钱钞议》,是王瑬对其主张所作的一些理论论证。第二部分 《拟钞条目》,拟定了发行纸币和铸造大钱的具体措施。第三部分 《先正名言》,汇集历史上主张发钞的言论。第四部分 《友朋赠答》,是为推行其主张与当时一些显要权臣和知名士人往来的信件。《钱币刍言》提出的货币方案是: 行钞、禁铜器、铸大钱和禁银为币。发行一贯至千贯的大钞,并铸当十当百大钱及当一小钱; 流通中大数用钞,小数用钱; 以钞收买民间铜来铸大钱,禁止民间买卖铜器以防私铸; 以钞易民间银,禁止以银为币。王瑬把“必君足而后民足”作为解决财政货币问题的信条,宣扬“足君莫如操钱币之权”,“欲操钱币之权,必也行钞以收银,使银贱而不为币”。以名目主义观点解释货币,认为银与“钞都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否认银钞有“虚”“实”之分,把金属货币与纸币完全等同,否认货币具有内在价值。认为发钞可以无视流通领域的需要,不限数量,并把发钞当作取之不尽的财源。宣称“凡以他物为币皆有尽,唯钞无尽,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则操不涸之财源”。甚至认为造钞之数,可以达到“使国家常有三十年之蓄”。公开宣扬:“诚试使钞,而纸皆化为百千万亿之金钱”,“能使国家尽有天下之财”。所以其行钞方案实际上是根据封建国家财政需要无限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的方案。王瑬不仅把他的主张视为“理财之上策”、“独家之秘宝”,并且认为只要实行他的主张,一切社会问题,包括洋钱耗蚀、鸦片贻祸、边疆起衅、“邪教”、“逆谋”、胥吏侵渔、官吏勒捐、仕途拥挤、盐漕积弊、商贾诈伪等都可以一扫而空。将其货币方案的作用简直夸大到了荒谬绝伦的地步。《钱币刍言》 出版后,先后受到包世臣、魏源及许楣等人的批驳,同时也有“中朝言事之臣,颇采用君书以进”,或“宝藏其书”。 ☚ 钞币刍言 钞币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