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初聚
“钗黛初聚”写在第八回,这是三个主角出场后的第一次聚会。在这纯属家庭琐事的平常描写中,却也有着不平常的艺术构思,这是作者为了展开故事,描写性格,在情节纵向发展的过程中,编织的一个矛盾突现点。其中如果少了矛盾交织当中的亮点,钗黛两个人的性格也就得不到互相映照、对比的可能,这个亮点就是贾宝玉!百万皇商家的小姐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片称赞。而黛玉却因为贾母的万般怜爱, 开始不知不觉流露出独养女儿的骄娇二气, 鬓发如银的外祖母拽着袅袅婷婷的嫡亲外孙女儿时,竟疼爱得胜过自己的嫡亲孙女,黛玉没有立即感到荣国府和自己家中有着不同的温差, 而且还有那面若春花,目如点漆的
兄相伴是颇不寂寞的,两个人言和意顺,似漆如胶,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一个冬日的下午,宝玉来到了梨香院看望生病的宝钗,这位富有家资的小姐,淡雅、和谐的妆饰都一色儿半新不旧,丝毫没有炫耀的浅薄感。她挪近宝玉要看看那块通灵宝玉,她前后翻转看过之后,还在念着上面所镌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玉,不仅宝钗,连立在身后的莺儿也看呆了,她说: “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由于莺儿的提醒,宝玉有了“识金锁”的要求, 这样安排不仅十分得体, 而且说明金锁配宝玉在薛家已是人人尽知的公开秘密。“钗黛初聚”已鲜明地表示了宝钗在婚姻问题上的绝对优势。上午看了半天戏的黛玉果然不放心地赶到梨香院中来,她深情地密切地注视着宝玉,女孩子投向宝玉身上的视线,几乎都一一拴在她那紧张着的心弦上,那么沉重,几乎无法负担。今天她早知宝玉在此,但一进门便撇清地说: “嗳哟,我来的不巧了! ” “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这两句酸酸的话其实是对宝玉发的,宝钗连问两句: “这话怎么说?” “我更不解这意。”然后黛玉解释了一句其实是言不由衷的话: “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看,岂不天天有人来了?” “钗黛初会”的几句开场白,一石三鸟地写出了三个人的情态,黛玉口角尖酸,锋芒毕露,宝钗浑然不觉,应付自如,宝玉作小服低,无可腾挪的窘境都一一浮现。接下去又写了喝酒的细节,宝钗的一段话极自然地写出了一个博学多识的姐姐式的关切,同时也介绍出了宝玉的杂学旁收,知识面广。果然宝玉放下了冷酒杯。坐在一旁磕着瓜子儿的黛玉,那悠闲的外表却掩盖着一颗戒备和纷乱的心,那金灿灿的锁和晶莹莹的玉分明不需要当事人做任何努力就已鲜明地显示出其优越性。恰巧这时雪雁送来了小手炉,黛玉借题发挥奚落了宝玉,“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她表现得忍让有涵养。尽管宝玉、黛玉还小,爱的意识也十分朦胧,但当宝玉对别的女孩子表示关切,目光从她身上移开的时候,她就会感到惊疑和嫉忿,何况宝玉今天是巴巴地跑来看望这位鲜艳妩媚的宝姐姐呢! 宝玉的酒吃得心甜意洽之时,李嬷嬷开始警告他: “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 ”宝玉心中不自在起来,放下了酒,垂下了头,奶妈拿这个来吓唬宝玉,合情合理,从中透露出父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于读什么书走什么路! 在大家还没来得及思考的时候,黛玉却迅速地做出了反应,她说: “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只一刹那间,她那“比刀子还尖”的嘴就伤了人。和宝钗相比,她是多么地不会为人处世,一切率意而行啊!可惜她不能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文学艺术的空灵世界里,她必须生活在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之中,所以也就不断地孤立着自己! 幸亏,这时她那巡盐御史的父亲还在扬州做着官,幸亏,她现在还小! 但是和她年龄差不多的宝钗处理一切人的关系又多么成熟,她象姐姐抚爱妹妹那样,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 “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就这样把“喜欢”给了黛玉,把“恨”给了李嬷嬷,谁也没得罪。“钗黛初会”闲笔不闲,在小小的交叉点上,通过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把人物的性格写得栩栩如生,而且笔下好象有放射线一样,不断向四下里透露各种消息,真是灿灿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