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交好
“金玉姻缘” “木石姻缘”是从一部书开始就扣人心弦的两条动向不明的线索,没有谁发表过究竟“金玉姻缘”好,还是 “木石姻缘”好的议论。“梦兆绛芸轩”后,好象宝钗这条爱情红线色泽黯淡了,然而“行为豁达” “随分从时”的宝姑娘,似乎没有改变那稳重和平的风范,即使心底有波澜,也丝毫没有浮上脸面。黛玉的爱情生活,从开始就充满了疑惧痛苦,宝姐姐是她爱情光环中最大的一片黑晕,她流泪,折磨自己,好容易经过 “诉肺腑” “题帕定情”,她和宝玉之间的爱情风雨基本平静,风平雨霁,彩霞满天,虹霓在目,宝玉、黛玉二人产生了比以前更深更醇,如诗如酒般的关切、相知之情。黛玉对宝钗的戒备心弦也稍为松弛了些,“钗黛交好”就有了可能。黛玉认为“兰言”比客气面情、礼数周到真挚可贵得多,于是由衷地感激宝姐姐。鲁迅曾经说过由于一些艺术家忽略了技巧“所以他的作品,表现不出所表现的内容来。”(《鲁迅全集》十卷255页)曹雪芹写的是长篇巨制,人物性格不是一次性的形成,而是不断皴染,经常唤起读者的记忆,引导读者反复思考。当宝钗殷勤劝慰黛玉时,读者自然而然会想起滴翠事前扑蝶的情景,当黛玉推心置腹地把宝钗当上帝一样忏悔时,宝钗有没有对黛玉输心呢?这样的对照效果是曹雪芹留给读者的艺术空间。而每一个艺术空间都能激发起读者的创作愿望和热情,“字字看来都是血! ”诚不虚妄!
这里宝钗又一次地步入潇湘馆。因为“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后,必犯旧病; 今秋又遇着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宝钗详细地为她分析了病情,她说: “古人说,‘食谷者生’ ,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她又说: “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这段话里有两个字需要人们注意的,就是“昨天”,昨天认真推敲药方,今天提出进补方法,宝钗如此关注,深深打动了黛玉,在以门第、根基、家私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炎凉世态里,这种一反阴冷、淡漠的态度,无异给黛玉送来了火种!宝钗运用她的医学知识,提出了疗救的办法: “依我说:先以平肝养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要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纯真的黛玉,她看见了火和热,把整心靠了上去,她心动神摇了!思绪如摧枯拉朽的风,搜索着,把心底还残留的枯叶聚拢起来,她要一痛而绝,彻底烧掉那坏了的,腐了的东西。黛玉真心真意引咎自责,话说得如逢霁月,如遇光风,一种坦荡、诚挚、纯真的美令人神驰心醉!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因为她长到十五岁才接受到亲人般的教导,哪怕心有千千结,怎禁得起精诚之所致,那是连金石都会化得开来的!黛玉把一切过错全归于自己,深深自责。她甚至放下了自尊心,表示着对宝钗的羡慕:有母有兄、有买卖有土地,大小事不沾贾家一文半个;而自己却一草一木悉仰于人!黛玉啊黛玉!她那悲剧形象如落花,似柳絮,被风扬起来舞弄着,她反抗,她挣扎,然而终于慢慢朝下沉去!尽管她和宝玉之间的理解、相知日深,但周围却是脉脉复飕飕的秋风秋雨!听着黛玉那样沉痛的倾诉,那里还能感到爱情给她带来的光明和幸福之感!她的心虔诚地对着宝钗举起的烛光敞开来!于是黛玉那纯情的形象便深深地印在千万个读者的心中了。黛玉的情,是一种没有被封建礼教所玷污的纯情,是没有被人情世故所扭曲的自然之情!她的性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宝钗走后,我们细细想来,她们之间的友情,似乎并不是对等的。宝钗冷静地分析,开着善意的玩笑,力所能及地给些资助,最后她说: “这有什么放在嘴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黛玉感激的只是宝姐姐,但宝姐姐心上却不止一个林妹妹,而是“人人跟前”。黛玉献上的是全部友情,宝钗考虑的是如何赢得人家的好感,在这一回的最后,黛玉睡下后,仍在枕上感念宝钗,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那无限感伤的凄婉的悲剧形象,再一次在读者心中叠印。黛玉的爱情、友情都是纯洁高尚的,因此充满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