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则
针灸治则,是针灸治疗规律性的概括,也是针灸临床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补虚与泻实 针灸补虚泻实的治则来源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者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经脉》也说:“盛则泄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在针灸学中,虚实的概念有多方面的含义,除人体有虚实、病证有虚实外,还有针补为实,泻为虚; 针下得气为实,气去为虚。《类经》卷十九云:“用针之道,以气为主,知虚知实,方可无误。虚则脉虚,而为痒,为麻; 实则脉实,而为肿,为痛。虚则补之,气至则实;实则泻之,气去则虚。”这里明确指出了针下也有虚实之分。
补虚 是指虚证宜用补法,“虚则实之”,“虚则补之”,即是此意。虚证多由禀赋不足,久病不愈等所致,表现为脉虚,痒麻诸证;或久泻久痢,瘫痪痿废,每伴身倦懒言,头昏少气,脉象细弱等。其阳气虚的,可用灸法以振奋人体的气化功能,起到扶正作用;偏于阴虚的,则用毫针补法以促进真阴的恢复。“陷下则灸之”,是指脏腑经络之气虚陷,失其固摄之权,如阳气暴脱(汗出不止,肢冷脉微,气息奄奄)、脱肛、子宫脱垂和肌肉萎缩等证,都宜用灸;前者尤需大艾炷重灸,以扶阳固脱。
泻实 是指实证宜用泻法; “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亦即泄意。实证多由邪盛,表现为脉实、肿痛诸证。其风热外受,痰火内盛,壮热,谵语等阳盛证,应用毫针泻法;凡风寒外袭,寒湿凝聚,脏腑经络之气运行失畅,恶恶,疼痛,水肿,痰饮等阴盛证,应在毫针泻法的同时使用灸法,以祛除阴邪。“菀陈则除之”,是指脉络瘀滞,如屈扭筋脉,热毒蕴结而致局部肿痛;或感受秽浊,邪热入营而致闭厥等,宜用三棱针刺去其血,以奏去瘀,定痛、解毒、启闭之功。
此外,虚实相兼,应补泻并施。如脾虚生痰,可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肝木尅土,肝强脾弱,可泻肝补脾; 阴虚火旺,可补足少阴,泻有关阳经穴等。对虚实表现不太明显的,可用平针法或轻补轻泻法。
清热与温寒 这一原则是从《素问·五常政大论》“治热以寒”和“治寒以热”而来。
清热 是指热性病宜用清法治疗; 温寒,是指寒性病宜用温法施治。历来虽有清法宜针而温法宜补之说,但实际不论寒热均可用针,而热证却一般不灸。如高热,口渴引饮,吐泻物浑浊热臭,溲黄,舌红苔黄,脉象洪数的实热证,当以毫针行泻法,或用透天凉手法,或三棱针刺出血,以清邪热。如午后低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的虚热证,当以毫针酌情补泻;如肾阴虚而肝阳亢者,则补刺足少阴经穴,泻刺足厥经穴,以养阴清热。如喜暖畏寒,四肢踡缩,吐泻物清冷少臭,舌淡苔白,脉迟的寒证,当施以毫针留针,或烧山火手法,着重运用灸法或拔火罐等。此外,热证用灸,并非绝对禁忌。如痈疽疮疡之属热者,虽症见发热口渴,也可在局部施灸,以引拔热毒,而一般偏热患疾,又可灸涌泉或其它下肢腧穴,以引热下行。
临床相对地说,热证多实,寒证多虚,所以补与温、泻与清往往联合应用。
治标与治本 标本的含义是相对的,由于应用场合不同而各异。以脏腑经络来说,则脏腑为本,经络为标。以正邪来说,则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病因与症状来说,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发病之先后来说,则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以疾病部位来说,则病在内为本,在外为标。以疾病新旧来说,则旧病为本,新病为标。其中除穴位标本有特定含义外(参见“标本”条),标本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主要是借以划分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的,以便从众多矛盾中理出头绪来,分别对待之。
一般说,治疗必求其本;本病得除,标病也随之而解。以受寒发热为例,病因寒邪是本,证状发热为标,治以散寒退热,取足太阳经和手太阴经穴针灸并施,寒散而热自退。
在治疗过程中,又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是指标病严重危急,需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如久病肾虚、腰痠,命门火衰,致气化不及州都,膀胱传送无力而为尿闭者,当先治标,待小便通畅,再益肾温阳以治其本。当然,治本是根本之法;治标乃权宜之计、应急措施,是为治本创造条件,最终目的仍是为治本打下基础。
另外,在治疗原则上,对病情较轻者,可用标本兼顾法,双管齐下。如先病脾虚中寒,脘痛纳少便溏,继则湿邪内侵,影响肠腑泌别清浊功能而病泄泻,可温中健脾加祛湿止泻,以达标本同治的效果。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即相同的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的病用相同的方法施治。
同病之所以要异治,是由于同一病症,病因、性质、病位不同以及病人的体质,治疗的时机不同,故不能用同一方法治疗。如同属慢性泄泻,由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引起,则选用脾胃经穴针灸并施,以健脾温中; 因肝郁气滞引起,则兼用肝经穴以泻肝理气;如属肾虚的五更泻,则用补肾法,取足少阴经腧穴用灸以温补肾阳。又如同一疾病,有的患者施轻刺激即有重的反应,有的患者施重刺激只有轻的针感,这就要根据机体的反应性来确定不同的针刺手法。再如同属一种疾病,由于治疗时机有早晚,治疗方法当然也就有差别。同病异治,实际是体现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治疗原则。这充分体现了针灸治病的灵活性。
异病之所以要同治,是由于不同疾病,有着相同的病机,故治疗原则与方法就有共同之处。如脱肛、久泻、子宫脱垂、胃下垂等病,虽病种不同,但都属气虚下陷者,均应灸百会、中脘和气海等以升提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