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时病人的体位
针灸时病人的体位,其要求应以医者能够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肢体舒适稳当,并能持久为原则。否则可因体位不当而导致取穴不准,病人感觉不舒适,晕针以及由于肢体移动引起局部疼痛、弯针、滞针,甚至折针或艾火掉落发生烧伤等。所以,选择适当的体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般情况下,当尽量采取卧位,尤其是病情危笃的重症、年老体弱、过敏、精神过度紧张、初诊、婴幼儿、妇女患者等。采取卧位可以防止晕针及晕灸。除少数腧穴另有特殊的取穴法外,常用的体位有:
仰卧位 适用于面、颈前、胸腹、上肢掌侧和下肢前及内侧等部位的腧穴的取穴。
俯卧位 适用于头后、项背、肩胛、腰、骶、臀和下肢后侧等部位腧穴的取穴。
侧卧位 适用于侧头、胸胁、腹侧及上下肢外侧等部位腧穴的取穴。
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面部、颈前和上胸等部位腧穴的取穴。
俯伏坐位 适用于后头、项部和肩背等部位腧穴的取穴。
侧伏坐位 适用于侧头、面颊及耳前后部位腧穴的取穴。

临床常用体位
(1)仰卧位 (2)俯卧位 (3)侧卧位 (4)仰靠坐位 (5)俯伏坐位 (6)侧伏坐位
在坐位和卧位的基础上,再根据取穴的要求,上肢或下肢则可分别采取诸如:
❶仰掌位: 适用于上肢掌侧 (手三阴经)部的腧穴。
❷俯掌位: 适用于上肢背侧(手三阳经)部的腧穴。
❸屈膝位: 适用于下肢内、外侧和膝关节部的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