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銅鑑”。古代用銅磨製的鏡子。照臉的一面磨光發亮,背面大都有鈕和紋飾。今出土最早者爲約四千年前齊家文化墓葬的青銅鏡。商至西周迄今發現不多,且鏡體小,製作粗,背光素或有直綫紋。戰國後流行漸廣,製作日精,背飾單層或雙層花紋,紐細小。西漢至東漢前期逐漸厚重,背飾幾何圖案、神人和禽獸紋等,鈕多作半球形或柿蒂形,開始有銘文。西漢時還出現“透光鏡”。東漢至魏晉,有的鏡背呈浮雕畫像或神獸,鈕座作蝙蝠形。唐代出現菱花鏡、葵花鏡、帶柄手鏡等,紋飾有花蝶、葡萄、鳥獸、人物故事等,還有金銀平脱螺鈿的裝飾。宋代多菱花鏡,紋飾以纏枝花草、牡丹爲主,常附有製鏡作坊標記。清乾隆後漸衰。《後漢書·西羌傳》:“或執銅鏡以象兵。”晉·陸機《與弟雲書》:“仁壽殿前有大方銅鏡,高五尺餘,廣三尺二寸。”《新唐書·薛存誠傳》:“時造清思院,殿中用銅鑑三千,薄金十萬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