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陵机器制造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金陵机器制造局简称“金陵制造局”。清末用机器制造军火的官办兵工厂之一。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时,将马格里主持的苏州制炮局迁到南京雨花台附近,改为金陵机器局,用外国机器制造火药、大炮。它的规模比江南制造局小,但造的枪炮种类较多。该局由淮系集团控制,后李鸿章到北京,金陵制造局仍由他所管辖。制造枪炮、子弹,用以镇压捻军等农民革命运动。金陵制造局原料来源、技术指导全是依靠外国侵略者。 金陵机器制造局 104 金陵机器制造局洋务派李鸿章创办的军用企业。1862年初设于松江,次年迁苏州,名苏州洋炮局。1865年迁南京雨花台,称现名。实际生产权力为英人马格里所掌管,所制枪炮用以镇压太平军、捻军起义,厂房设备陆续有所扩充。1928年并入上海兵工厂,后改称金陵兵工厂。 ☚ 湖北枪炮厂 第一艘机动轮船“黄鹄号” ☛ 金陵机器制造局简称“金陵制造局”、“金陵机器局”。清末官办的军事工厂。1865年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扩建而成。制造枪炮弹药,用以镇压捻军、回民军等农民抗清起义。1929年改称“金陵兵工厂”。 金陵机器制造局 金陵机器制造局简称“金陵制造局”、“金陵机器局”。清政府设置的较大型近代兵工厂之一。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任用英国籍军医马格里( Halliday Macartney )在松江设立弹药厂,次年迁苏州成立拥有少量机器设备的“苏州洋炮局”。同治四年李鸿章以苏抚升任江督,该局乃随迁南京,改称“金陵制造局”并予扩充。该厂常年经费约银10万两,光绪五年( 1879 )有机器厂三个,翻沙、熟铁、木作厂各二个以及火箭局、洋药局等。能制造炮位门火、车轮盘架、子药箱具、开花炸弹、洋枪、抬枪、铜帽、大炮、水雷等。光绪十年新建成火药局,常年经费银5万余两。1928年该厂被国民政府归并于上海兵工厂,称“上海兵工厂金陵分厂”,次年又取消分厂名义,称“金陵兵工厂”。抗日战争期间内迁。 ☚ 马尾船政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金陵机器制造局 金陵机器制造局简称“金陵制造局”。清末使用机器制造军火的官办兵工厂之一。1865年夏,李鸿章从江南巡抚升任两江总督,苏州洋炮局也随即从苏州迁至南京雨花台,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金陵制造局。主要制造枪,炮、子弹等军用物资,用以镇压捻军等农民革命运动。该局机器设备购自英国,实权都掌握在主要技师英人马格里手中。1875年,金陵制造局为大沽炮台所造的大炮在演习时一再爆炸,死伤士兵多人,全部成品都成废物,李鸿章不得不将马格里撤职,此后再未雇用洋员。金陵制造局在1869年已能制造多种口径的大炮、炮车、炮弹等军用品。到1879年已发展到7厂4局,能制造炮位门火、车轮盘架、开花炮弹等等,供应李鸿章的淮军及本省各防营应用。常年经费,在1879年后由南北洋各拨银5万两。1883年南洋又加拨银1万两,共11万两。1885年后则由户部增拨银10万两作为经费。1881年添建火药局。火药局开办费用共约18万余两,常年经费约为4万两,到1866年增为5.2万两。1885年后,该局曾两次扩充。该局设备完好,但制造的却是过时的武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该局归并上海兵工厂,改称上海兵工厂金陵分厂; 1929年取消分厂名义,改称金陵兵工厂。 ☚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马尾船政局 ☛ 金陵机器制造局又称“金陵制造局”、“金陵机器局”。清政府经营较早的新式军用企业。其前身是“上海洋炮局”和“苏州洋炮局”。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升任两江总督,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雨花台,改称“金陵制造局”。光绪七年(1881)添设火药局。嗣后又两度扩充,全部机器设备主要购自英国,此外也有购自德国和瑞士的。所造枪炮、子弹、火药或其他军用物资先期用于镇压捻军起义,中法战争中供应南北洋海军。1982年归并于上海兵工厂,更名“上海兵工厂金陵分厂”。次年取消分厂名义,易名“金陵兵工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