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铜仙人辞汉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金铜仙人辞汉歌 金铜仙人辞汉歌七古。唐李贺作。假借金铜仙人被拆离长安之时的悲恸,抒发了诗人交织着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想象奇诡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对环境的渲染更造成一种萧瑟悲凉的气氛,有效地帮助了情感的抒发,具有独特的风格。 ☚ 雁门太守行 山行 ☛ 金铜仙人辞汉歌 金铜仙人辞汉歌唐诗篇名。七古。李贺作。见《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二。约作于辞去奉礼郎离长安赴洛阳之时。诗前有小序云:“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牛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中“青龙元年”应为“景初元年(237)”。此诗即写汉武帝金铜仙人被魏宫官拆移时曾流泪的传说,描绘铜仙辞汉过程中的凄婉情景,既借古讽今,表现诗人对时世的忧虑,又借事寄概,抒写“宗臣去国之思”(陈沆《诗比兴笺》卷四)。意境悲凉,词采惊艳,“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杜牧《李贺集序》),被宋人范晞文誉为“杰作”(《对床夜话》卷二)。诗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设想奇特,烘托金铜仙人的凄苦之情艺术效果极佳。宋人司马光评曰:“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勍敌。”(《温公续诗话》)王琦则曰:“细玩二语,终有自然勉强之别,未可同例而称矣。”(《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二)此句曾为后代诗人所借用或化用,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 南园十三首 老夫采玉歌 ☛ 《金铜仙人辞汉歌》《金铜仙人辞汉歌》
诗歌篇名。唐李贺作。宋何汶《竹庄诗话》:“梁《魏录》云:李贺歌造语奇特,首云:‘茂陵刘郎秋风客’,指汉武帝言也。又云‘魏官牵车指千里’,此言魏明帝遣人迁金铜仙人于邺也。又云‘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此语尤警拔,非拨去笔墨畦迳,安能及此?”宋范晞文《对床夜语》:“或问放翁曰:‘李贺乐府极今古之工,巨眼或未许之何也?’翁云:‘贺词如百家锦衲,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求其补于用,无有也。杜牧之谓稍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岂亦惜其词胜!若《金铜仙人辞汉》一歌,亦杰作也。然以贺视温庭筠辈,则不侔矣。”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本是铜人离却汉宫花木而去,却以衰兰送客为词,盖反言之。又铜人本无知觉,因迁徙而潸然泪下,是无情者变为有情,况本有情者乎?长吉以‘天若有情天亦老’,反衬出之,则有情之物见铜仙下泪,其情更何如耶?至于既出宫门,所携而俱往者,惟盘而已,所随行而见者,惟月而已。因情绪之荒凉,而月色亦觉为之荒凉。及乎离渭城渐远,则渭水波声亦渐不闻。一路情景,更不堪言矣。”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汉武有《秋风辞》,遂名‘秋风客’,好奇之过也。多情者天,以生物为心可见,兹以无情目之,写胸中愤懑不平,而年命之促,已兆于此。”今人富寿荪《唐诗别裁集·校记》:“按‘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谓天公屡阅兴亡,若有情感,亦将悲伤而衰老。乃极言兴亡之感,沈氏所云非是。”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温公《续诗话》曰:“李长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勍敌。’王琢崖曰:‘细玩二语终有自然、勉强之别。未可同例而称矣。’吴北江曰:‘天若有情句,古今兴亡之感,写来特别痛切;月如无恨句,义蕴甚浅,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也。’”今人叶葱如《李贺诗集》:“吴正子说,因为汉武帝作有《秋风辞》,所以称他‘秋风客’。王琦反对吴说,认为是‘谓其在世无几,虽享年久远,不过如秋风中之过客。’其实《秋风辞》结处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老奈何?’本是感叹欢乐不长,人生难久的作品。这里‘秋风’二字当然是用《秋风辞》,而意思则是指他身如秋风中草木,忽焉衰落。第二句是说天上神马迎武帝仙去,和上句合起来讲,就是说,茂陵刘郎也只是秋风中的过客,夜间长逝,晓来即不知魂魄何处了。三四两句说,画栏桂树虽然还散发着芳香,而离宫别馆却已苔藓满目。五到八句是说,魏朝的宫官不远千里驾车到咸阳来搬拆铜人,铜人悲离故土,所以走出东关便感到凄风刺目,魏官空搬了个无知的铜盘出宫,而有情感的铜人却怀忆旧君,泪如泉涌。因为是铜人落泪,所以说‘如铅水’。九十两句说宫中的秋花送别了忽作远客的铜人,而铜人怀抱凄苦难堪。因为铜人本是没有灵魂的,现在居然有了感觉,悲伤落泪,所以推进一层,想到漠漠无知的天倘若有了情感,一定也会衰老。末二句是就铜人设想,说他擎着铜盘在那荒凉的月下,孓身独去,故土渐远,一向听贯了的渭水波声也渐渐听不见了。”今人朱世英说:“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唐诗鉴赏辞典》)据朱自清《李贺年谱》,知此诗约作于元和八年(813)。汉武帝轻信方士的话,以为饮服和着玉屑的露水,就能长生不老,因而在长安建章宫造柏梁台,台上铸有金铜仙人,手捧铜盘,承接露水。魏明帝曹睿景初元年(237),将铜人从长安搬出,欲移至洛阳宫殿前,途中因铜人过重,留在霸城。此诗是作者据这一历史题材加以发挥想象写成的。诗中竭力渲染铜人辞汉时的悲哀情景,借以抒发自己对李唐王朝极盛时期的向往,对其日趋衰败没落的忧虑,寄寓着无限兴亡盛衰的感慨。全诗用语奇警,设想诡幻,浪漫而艳丽,深婉而悲伤。‘天若有情天亦老’设想奇创,用意沉着,借天来衬托铜人的凄苦,语重而有力。前人誉此诗为“杰作”,确当。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①,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②,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③。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④。 茂陵刘郎秋风客⑤,夜闻马嘶晓无迹⑥。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⑦。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⑧。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⑨。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⑩。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11)。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金铜仙人:汉武帝时在长安建章宫立铜柱,高二十丈,上有仙人像,仙人掌中托承露盘,接取露水。武帝取以和玉屑服食,求长生不老。至魏明帝青龙五年(237),下令将这金铜仙人拆迁到洛阳,但因太重无法运走,只得留在长安近郊霸城。此诗以魏明帝迁汉宫铜人事,想象金铜仙人辞别汉宫忆念君恩而泪下之情景,有易代兴亡之感,是一首咏史诗。陈沆《诗比兴笺》卷四认为此诗作于李贺辞官离京时,有“宗臣去国之思”,寓没落王孙的家国之痛、身世之悲,可备一说。诗中想象奇特,造语谲隽。如铜人忆君、泪如铅水、衰兰送客、携盘独出等语,多为“古今未尝经道者”(杜牧《李贺集序》)。 【注释】 ①魏明帝:即曹叡(rui),公元227—239年在位。青龙九年:青龙是魏明帝年号,无九年,只有五年(233—237),五年三月即改元为景初元年,魏明帝拆迁铜人即在此年,故“青龙九年”当为“青龙五年”之误。一本作“青龙元年”亦误。②汉孝武:即汉武帝。汉代皇帝谥号前都加“孝”字。③此三句用传说,《三国志· 魏志· 明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折,声闻数十里,金狄(金铜仙人)或泣,因留霸城。”此处即用这传说。潸(shan)然:泪流貌。④诸王孙:众多王孙之一。李贺乃唐王室远房后代,故自称“诸王孙”。⑤此句即谓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武帝陵墓,在今陕西平县北。刘郎:时汉武帝的戏称。秋风客:悲秋之客,汉武帝曾写过《秋风辞》,内有“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句。而金铜仙人被拆迁亦在秋天。⑥此句意谓汉武帝的魂魄从茂陵出游,人们在夜间可听到他骑的马嘶叫声,但天亮以后却毫无踪迹。⑦二句为倒装句,意谓武帝的三十六宫中长满青苔,只有栅栏里的桂花还在秋天飘着香气。画栏:绘有图案的栅栏。悬:浮,飘。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土花:指苔。⑧二句意谓魏朝官员将铜人装车准备运往远方的洛阳,在出长安东门时凄酸的秋风吹着眼珠。千里:极言其远。东关:长安东边的城门,长安在洛阳西,往洛阳必须出长安东门。眸(mou)子:眼珠。⑨二句意谓只与汉宫的月亮一同出了宫门,回想起汉武帝,流下眼泪像铅一样沉重。空:只。将:与。君:指汉武帝。铅水:比喻感情沉痛时流的泪。⑩二句意谓咸阳道上相送金铜仙人的只有衰弱的兰草,上天看到这种情况,如果有感情的话,也会悲哀而衰老。咸阳:秦都城,在长安西北,此处指长安。(11)二句意谓金铜仙人带着铜盘在荒凉的月光下独自一人出门向东而去,离开渭城越来越远,听到渭水的波涛声也越来越轻微了。渭城:即咸阳,此处亦代称长安。 金铜仙人辞汉歌〔1〕本篇约写于元和八年。作者原序说:“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金铜仙人是汉武帝为祈求长生而制作,据《三辅黄图》,汉武帝筑造神明台,“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魏明帝曹睿,在景初元年(李贺误为青龙元年)拆铜人和盘杯,从长安运洛阳魏宫。李贺是唐宗室郑王的后裔,所以自称“唐诸王孙李长吉”对此事有感而作本篇。 [2]“茂陵”二句:茂陵刘郎,指汉武帝刘彻,刘彻的陵墓称茂陵,因以代称。秋风客,悲秋的人。刘彻曾作《秋风辞》。夜闻马嘶,《汉武故事》说:甘泉宫的侍卫人等时常在夜间见到天子仪仗扈从出入宫禁,拂晓则消失踪迹。二句写死去多年的汉武帝的幽灵经常在夜间带仪仗扈从出入汉宫。 [3]“画栏”二句:画栏,指宫殿中雕绘的栏干。秋香,指桂花香。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说汉上林苑有宫馆三十六处。土花,苔藓。二句写汉宫雕栏桂香犹在,但三十六宫已经荒废,长满青苔。 [4]“魏官”二句:指千里,由西京去洛阳,千里之远。东关,指长安城东门。酸风,凄楚风。二句写魏国官员驱车把铜人由长安移向洛阳,出长安东门,凄风直吹铜人眸子。 [5]“空将”二句:君,指汉武帝。铅水,形容铜人的泪水。二句写在夜月之下将铜人运出汉宫,铜人思念旧主,潸然泪下。 [6]“衰兰”二句:衰兰,凋残的兰花。咸阳道,长安通行大道。咸阳为秦朝都城,在长安市北,多借指长安。二句写在出长安的大道上伴送的只有暮秋凋残的兰花,这场面的凄凉,如天有感情也会苍老。 [7]“携盘”二句:渭城,咸阳在渭水北岸,别称渭城。二句写铜人携盘孤独地在荒凉的月色中远行,长安渐远,渭水波声渐小。 本篇取材自一个离奇的汉魏故事,以金铜仙人的亡国之悲,在国运开始衰微的中唐时代,寄寓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原序特别注明作者是以唐王朝宗室后裔的身份抒发其感慨,说的是历史,实际上带着中唐政治的凄凉感。前四句描写汉故官的荒凉,中四句写铜人被魏官拆走时的亡国之痛,后四句写铜人离长安时的凄清别情。诗中多用冷涩的词语描写苍凉的景象,构造悲凄的气氛,想象奇特而寄寓深沉,形象怪异而造语奇峭,意境幽特而带神秘色彩,代表了李贺诗的独特风格。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本篇据朱自清推测大约是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之职,由京赴洛,为探寻前事、感慨古今兴亡而作。魏明帝曹睿拆徙长安汉宫铜人欲运洛阳置于前殿,为景初元年(237)事,见《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说“盘拆,声闻数十里,金钬(铜人)或泣,(以重不可致,)因留霸城。”这个汉宫故物易主的故事中,铜人下泪的传说,投合李贺的艺术趣味,遂有此作。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四句写汉宫的寂寥。仙人承露的铜塑乃是汉武帝刘彻生前所造,故诗一开始就从“茂陵(汉武陵寝)刘郎”说起。刘彻生前作过一首《秋风辞》,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称他“秋风客”也就熔铸了这诗意。“夜闻马嘶”,一说为汉武魂游故宫,著意只在“晓无迹”三字,渲染出汉宫森森鬼气;一说指魏官夜间拆迁铜人的车马声,惊动了汉武亡灵。 汉代宫室,班固《西都赋》有“离宫别馆,三十六所”之说。“画栏”二句,写汉代亡国后故宫的荒凉,可用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之注。以“土花”写苔藓,李贺诗常用意象,感觉是寂寞与荒凉。 后八句写金铜仙人夜别汉宫的凄苦。魏官取得铜人,赶车出东门向魏都洛阳而去,在写铜人潸然泪下之前,诗人巧妙地先写一句“东关酸风射眸子”,酸风就成了铜人下泪的表面原因,而更深层的原因下句补出——“忆君(汉武)清泪如铅水”。铜人下泪是一奇,铜人眸子怕风又是一奇,催人泪下的风是“酸风”,铜人流下的清泪是“铅水”,具见李贺构思措语之妙。 写铜人一路独行,除了用“汉月”相送来衬托其孤单,还写到路边的草色,与刘长卿“草色青青送马蹄”之句(《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的不同之处,是李贺生造“衰兰”一辞,更觉凄凉;说兰草衰老意犹未足,诗人又补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更令人觉天地为之色变。末二描写,在荒凉的月色中,铜仙越去越远,渭水的波声也越来越小,画面与声响配合,饶有馀味。 这首诗写易代沧桑,盛衰荣枯之变,与唐室中衰有关,盖安史乱后,唐故行宫亦有衰落如诗中汉宫者,诗人以没落王孙,借铜仙辞汉之泪,表达宗国之痛,非泛泛咏古,故读之令人情移。全诗只对金铜仙人辞汉宫事再造情景,不著一字议论,而意在言外,这是李贺形象思维的重要特点。诗中造意措语,奇谲异常,如秋风客、土花碧、铜仙铅泪、衰兰送客、天亦老,多为“古今未尝经道者”(杜牧),这是李贺诗吸引人的所在之一。后来铜仙清泪竟成改朝换代、天地翻覆的典故:“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刘辰翁)、“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王沂孙)、“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文天祥);“天若有情天亦老”曾被认为奇绝无对,宋石曼卿对以“月如无恨月长圆”,一时传为佳话,此句亦被广为引用,如“莫道安仁头白早。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张先)、“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晏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秋风里的风景原本是变动不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铜人岂能不在五行中。铜人便也同人的心事,有所忆,亦有所悲。但合乎心理的起初,又何妨“忆君清泪如铅水”,情之为物总也动人心。种种幻象化入诗境,灵感之风吹过,乃“笔补造化天无功”。 只因如梦似幻,才了无痕迹可求。纵雄才大略如汉武帝,生命亦如白驹过隙,秋风里的落叶,当年的宫殿庭院里,亦苔藓刺眼,满目荒凉——这“命运”的序曲,以人生如梦的旋律奠定了凄婉的情调。 于是,悲剧搬演于舞台之上。魏官登场,令铜人离乡,就形成了铜人落泪的小说戏剧化情节。结果是铜盘终于被运走,而铜人触景生情,有所忆便有所悲。 诗人乃与铜人心心相印,收四句脉脉含情丝丝入扣,“衰兰送客”正是对离愁的体验,愁白头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事情。“月荒凉”而且“波声小”,实在是一种无家可归的孤独,在时间之流中无能为力的寂寞。“辞汉”之后,那里有真正的归宿。 变动不居的宿命,造成“金铜仙人”、“茂陵刘郎”之间的相似性联想。“秋风客”并非仅仅汉武一人,人固然“夜闻马嘶晓无迹”,仙也是“东关酸风射眸子”,人有大限,物亦难永恒,乃是这首诗构思的基础。 不过,这种人、物类比,在联想中终究化入审美知觉,进入心境体验,幻觉再“神”,也离不开诗人之情。那阵摆布汉武与铜人的风,也在想象律动中构成了情调的节奏,“歌”的韵味是颇浓的。诗人咏唱的,是生命的短暂和宝贵,表达了对无限自由的向往。因为铜人的使命,乃是捧铜盘接露水,以便帝王长生的“仙职”;然而这正是“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汉武以帝王之尊,亦未能如愿。于是,与“秋风”相对的,该是青春;而“辞汉”也就意味着告别强壮的往昔。兰虽“衰”仍要送客,老也关情,家乡的流水已在身后。天亦老,人亦老,草木亦老,铜人失去铜盘,便失去了与生命的必然联系,掌上无露而眼中有泪,点点泪恰似滴滴露,引起“忆君”的种种回想……而青春,正是人生中最美的瞬间,留恋青春,也就是留恋美。中唐已到了秋天,气数与宿命交错,现实感与身世感便汇于诗。“渭城已远”,只因走向秋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