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金融计划与宏观经济调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金融计划与宏观经济调控

金融计划与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经济调控为金融计划的编制和组织执行提供依据,金融计划则是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重要保证和重要手段。
概述 不管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二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和手段。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国外学者认为有三个,即: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保持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稳定。三者之中第一条即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是首要的。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主要的政策和手段有:财政政策和财政手段,货币政策和信贷手段,价格政策,劳动工资政策和工资控制、汇率政策、就业政策,等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传统政策,也是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最有力的工具。运用货币政策和信贷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核心是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总量或贷款总规模控制社会总需求,使之与社会总供给保持平衡。
中国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同时也是有计划的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国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及流向,调控贷款总规模及结构,主要是通过金融计划的编制和组织执行这种自觉调节来实现的。金融计划,包括信贷计划和现金收支计划,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要求,既要确定计划期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间目标,提出实施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又要适应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灵活地调整各种手段的运用。因此,金融计划是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重要保证。金融计划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断加强,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金融计划,是有计划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的具体形式。它对于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具有独特的作用。这是因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以货币形态表现的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在过去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单纯依靠物资的计划管理,即实物形态的管理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由于商品世界实物形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不易统计,因此,很难在宏观上对实物进行统一调控。社会需要也是千变万化的,很难使众多产品的生产安排得符合实际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了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宏观经济管理由以实物管理为主转向以价值管理为主。但是纳入宏观经济计划实行指令性计划调节的只是一些重要商品物资,大部分商品物资要依靠指导性计划和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不可能对全社会的生产与需要进行计量、分析和平衡。而且供求的情况复杂多变,两者之间在结构上、时间上和空间上经常会出现新的不平衡。金融计划则能比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金融计划规划的信贷收支和现金收支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国民经济的一切货币收支,无论是企业内部进行的初次分配,还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分配,只要是借助货币进行活动和转移的,统统包括在内。凡是通过流通实现的那部分货币收入所形成的社会商品物资购买力,其总和就是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凡是通过流通实现的那部分商品物资总量,以货币来计量的,就是社会总供给。通过对货币收支活动的预测和事先安排,使我们有可能对整个社会的需求与供给进行综合计量、反映、控制和调节。所以,考察总需求与总供给,考察国民经济总体运动,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没有什么指标能比金融计划的有关指标更全面、更概括地说明问题。而且当社会经济的运行出现偏离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问题时,银行审时度势,可以灵活运用松紧银根的货币政策,或者变换基础货币、存款准备率和利率等调控手段,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或刺激社会总供给增长,对需求与供给在结构上、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平衡进行经常性的调整。
作用 有计划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对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作用,包括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促进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的平衡。
首先,有计划地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贷款总规模对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具有关键性意义。在当前由银行通过信贷渠道发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即纸币)的条件下,货币已失去自动调节的功能。货币供应量,是由银行贷款规模决定的。银行每发放一笔贷款,就会形成相应的货币供应量。当银行收回贷款时,就起着收缩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而货币供应量又是社会总需求形成的基础。有计划地调控贷款总规模,就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
通常所说的经济总量,实际上是从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角度来考察的数量关系。经济总量的平衡,就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社会总需求,是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总和,不外来自企业支出、财政支出和信贷支出三个方面。从国民收入的角度看,物化的投资构成积累基金,有商品保证的城乡居民购买力构成消费基金。两者之和就是国民收入的使用额。如果把外在的因素撇开不论,国民收入的使用额与国民收入的生产额总是相等的。三方面支出的总和与商品物资供应总额也是平衡的。之所以出现不相等和不平衡,除了在分配和交换过程中,在生产与实现之间有时间差异和价格变动之外,就在于财政、信贷活动的介入。因此,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关键在于自觉地安排好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平衡,特别是信贷收支的平衡。
撇开外汇收支不论,一个企业在财政不拨款、银行不贷款的条件下,它要形成一定的货币支出,必须首先向社会提供相应数量的商品和劳务服务,就是说要买必先卖。即使企业之间或企业向个人直接筹措资金,只要不介入财政、信贷因素,也不影响货币支出总额,在总量上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是可以平衡的。影响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因素,一是财政因素,二是信贷因素。在财政收入有相应商品物资做后盾的情况下,财政收支不平衡,出现了赤字,不是向银行透支借款,就要向公众发行债券。前者增加了信贷支出;后者减少了信贷收入。在安排金融计划时,如果不压缩其他信贷支出,就会出现信贷收支不平衡。如果信贷搞自我膨胀,影响信贷收支平衡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企业支出、财政支出只有在信贷的支持下,才有可能超过它们的收入,形成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同样,只有有计划地调控信贷收支,保持信贷收支平衡,才有可能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
其次,有计划调节货币供应结构和贷款结构,可以促进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平衡。调节货币供应结构和贷款结构,就是把价值形态的货币运动和信贷运动作为计划调节的内容,通过调节货币供应和贷款的投向或投量配置关系,推动实物形态在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转移,使货币、货币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从而实现全社会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平衡。
通过金融计划自觉调节货币供应结构和贷款结构,是中国运用货币政策和信贷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特色。中国商品生产经营者和货币信用经营者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虽然在中央、地方、部门和企业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关系,但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不存在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那种矛盾。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有必要也有可能根据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自觉运用金融计划形式来调节货币供应和贷款的投向,以实现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促进宏观经济结构的均衡。
中国的资源、资金短缺,人口众多,需求量大。生产发展容易受资源和资金短缺的约束,在社会总需求增长与社会总供给增长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相对价格的变化在刺激生产发展上并不是经常有效。如果不是有计划地供应货币和分配信贷资金,而听任市场供需决定的资金价格自发调节货币供应和信贷资金,那末,那些生产周期较长、投资较多、收益较低的能源、交通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将很难得到足够的货币供应和资金投入从而得以优先发展。大量的货币和资金就会流向生产周期较短,投资较少,收益较高的加工工业。近几年,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度,形成生产增长速度愈高,经济结构失衡愈严重,通货膨胀、信贷膨胀愈明显的局面。事实说明,在有计划地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贷款总规模的同时,必须有计划地调节货币供应结构和贷款结构;否则,货币供应总量、贷款总规模就不可能控制得住,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平衡也不可能实现。
中国的专业银行承担了为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倾斜对象供应其合理所需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的繁重任务。如果不通过金融计划规定专业银行贷款的重点投向,很可能出现产业政策非倾斜的对象与产业政策重点倾斜的对象相互争夺资金的情况。近年来,一些地方把上半年重要农副产品库存季节性下降腾出来的资金大量挪作发放一般贷款,等到旺季收购粮、棉、油等重要农副产品时,原来的收购资金归不了位,留下“硬缺口”,迫使中央银行在计划外扩大货币和信贷投放。在中国,非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供应和贷款如果太多,而经济发展必需的货币供应和贷款又不能少投,最终就要突破金融计划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形成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以,中国人民银行要同时抓总量的调控和结构的调节:既要从调节货币供应结构、贷款结构中使货币供应总量、贷款总规模得到控制,从而保证社会总需求不超过总供给,又要从调控货币供应总量、贷款总规模中使货币供应结构、贷款结构得到调整,从而促进合理的社会需要与社会供给结构的形成。

☚ 金融计划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全社会信用规划 ☛
000018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