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金缕曲 顾贞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金缕曲 顾贞观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其二)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金缕曲》二首,以“季子平安否”为第一首开头,以“言不尽,观顿首”为第二首结尾,宛然是一封书信的格式。因此,这两首“以词代书”的词,实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虽然上一首重在写兆骞的苦恨,这一首重在写作者与良友的交情,各自似可独立成章,但其实这也只如一封信分几个段落层次而已,断不能说成是两封信。
 所以,无上一首,便无这一首。本词的开首几句,正是从上一首的末尾几句中导出。那几句“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说得真可谓“慷慨悲凉”。其誓欲营救良友的决心,称得上是慷慨激昂、令人肃然起敬;然而这番营救要长达“廿载”,而且还是“乌头马角”般地渺茫,则又不能不使人顿感“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了。究其故,即在于作者不过一书生而已,非有大力者;不然,若是一唾手即可救出兆骞,又何必如此悲慨?
 因此,本词开头的“我亦飘零久”,本身已是发一长叹,再与“廿载”二句联读,更觉沉重。“飘零久”,指的是作者自清康熙五年(1666)中举人以来,几度奔走京师、飘泊异乡,而仕途上却了无寸进,到眼下还是寄人篱下。作者深恨自己中举后的十年里不能博取显位、施展大力以拯友人,却只是“飘零”、只能幻想“乌头马角”,这实在是辜负尽了兆骞这位“死生师友”(生死之交、半师半友)的深恩厚望!
 然而,“飘零”只是作者所受苦处之一。苦处之二,乃是“消瘦”。作者少年词章与兆骞齐名,而且是铢两悉称的齐名;如今,他俩的憔悴消瘦,竟也是不相上下,犹如杜甫漂泊四方的颠沛,丝毫不减于李白流放夜郎的“僝僽”(折磨)。苦处之三,是作者妻子薄命告亡、知己远戍一方,身边竟无一人可语,“凄凉否”?这其实已不消问了。
 就如同兆骞“平生万事,那堪回首”一样,作者也有上述三苦一类的“千万恨”要“为兄剖”。这两位生死之交,又是一对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友。而作者作为一个病人,却抱病去救另一个病人,这正是他的人格的感人至深之处!
 本词与第一首一样,上片发一大恸,下片收泪思量来日。兆骞生于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作者生于崇祯十年丁丑(1637),两人年龄相仿,共同受过世事变迁的“冰霜摧折”,都成了“蒲柳之姿,望秋而落”的早衰者。“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几句,或认为是作者劝勉兆骞之辞,其实从上文看,这是劝勉友人,更是作者自勉。怀着“飘零”、“穷瘦”、“凄凉”诸般苦恨的作者,也是亟需保养心神、不宜呕心沥血于词赋小技的。“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左传·襄公八年》引逸周诗)虽然这么说,但作者还是指望着与良友共享寿考,等待河清之日,哪怕那是“乌头马角”式的渺茫也罢。到了那一日,还需友人把戍边时的诗稿翻出整理,因为,文人总指望着身后之名,哪怕只是于己无补乃至有害的“空名”也罢。“归日”二句,作为书信的最后内容,是作者专留给友人的,写得似真有其事;作者的本意,大约是想让友人读到篇末、破涕为笑吧,哪怕他一笑之后马上悟到这是虚幻也罢。
 陈廷焯所言的“宛转反复”、“丁宁告戒”,在本词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亦益可证陈氏评说的确当。不过,两词不仅“宛转”,而且次序井然,层层相接、环环相扣,看似平常,却无一脱节语。这一点,已如笔者分说如上,而陈氏及诸家之评皆未提及,不可不谓之一憾。

元明清词三百首之《金缕曲 顾贞观》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金缕曲 顾贞观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择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这是一个被前人再三慨叹为“良朋爱友”、“一时佳话”(袁枚《随园诗话》)、“使人增朋友之重,可以兴矣”(谭献《箧中词》)、“昔人交谊之重如此”(梁令娴《艺蘅馆词选》)的动人故事!
 清顺治年间,诗人吴兆骞(字汉槎)因在科场案中受人诬陷,被流放至冰雪绝寒之地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时年二十九岁。十七年后,他的童稚之交、本词作者顾贞观,入大学士明珠府中当教师,乘间为之求助于明珠之子、词人纳兰性德。但性德与兆骞并无交情,一时未允。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冬,作者寓居北京千佛寺,于冰雪中感念良友的惨苦无告,为作《金缕曲》二首寄之以代书信。性德读过这字字血泪的两曲,泪下数行,道:“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当即担保援救兆骞。后经性德父子的营救,兆骞终于在五年之后获赎还乡。“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性德词)、“金兰傥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顾永诗),从此,作者悉力奔走以救穷途之友的故事,便广为人所咏叹,而作为故事中心的《金缕曲》二首,更成为至今传诵不衰的友谊名篇。
 本词的特色,陈廷焯《白雨斋诗话》评曰:“华峰(作者字)《贺新郎》(《金缕曲》的本名)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愍之至,丁宁告戒,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通读全词,诚如所言。不过,对于功力深厚的作者来说,“家常说话”、“纯以性情”决非意味着可以信笔而书,而是仍需精于措词、巧于构思,以求使友人得到最大程度的安慰——字面上的明白浅显,正是作者惨淡经营的结果。
 词的首句先问平安,这是书信的常套,本词是以词代书,故先作常套语。然而,次句“便归来”三字,却看似平易而实为突兀,破空飞来,真不知作者如何想出。本来,此词的上片,全是为说兆骞的“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这“万事”实在难以诉尽,作者姑且为举其大者:远行在外、无人慰藉,不堪回首者一;母老、家贫、子幼,从前杯酒论欢的朋友亦消散难忆,不堪回首者二;被那些魑魅魍魉般的小人诬陷了,却无从申冤、无从复仇,只能叹一声“应见惯”,哀一声“总输他”,不堪回首者三;日日与宁古塔的冰雪周旋,不堪回首者四。读者就算仅仅读到这些不堪回首,亦已足可感知作者对友人心思的体察之深,足可悟出作者与友人交情非比寻常;不料,作者还能在这千万重苦恨之上,更添上“便归来”三字,令读者的感知和领悟更深一层!有此三字,便可足见兆骞这十七年所受之苦,也将是终身之苦——不能归来自是终身之苦,便能归来,也是终身之苦,因为终身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同时,有此三字,亦给了绝塞良朋以“归来”的希望,哪怕只是极模糊的假定也罢。所以,凭着这笼盖上片的“便归来”三字,作者与兆骞的相知和相交到了何等的程度,已是尽在不言中了;将此三字置于篇首,作者亦真可谓是巧于构思了。
 下片首句“泪痕莫滴牛衣(乱麻编成之衣,典出《汉书·王章传》)透”,“透”字乃是精于措词的典例。在上片中,作者直说到友人的极痛处,令他不能不放声一恸,泪滴牛衣。但是,倒尽满怀苦水,乃是为了重振精神,故牛衣不可无泪,亦不可浸透泪水——消沉绝望。哭过了,也该退一步、回头思量一番。天涯尽多戍子谪客,但兆骞有毅然出塞相伴的爱妻、有生于北地的儿女,如此能够骨肉完聚之家,天涯又有几何?此尽可自慰者。当年科场案发,有多少红颜少年为之丧生,下场更不如如今还生存着的兆骞,此又足可庆幸者。当然,绝塞之地是苦寒难当的,但有了这些自慰和庆幸,又如何不该顽强地生存下去呢?更何况,前头还有希望,还有立下“终相救”誓言的当今申包胥在奔走!所以,不用泪透牛衣了,还是把这“以词代书”的书札藏入牛衣的怀袖、耐心静候好音吧!
 《金缕曲》的第一曲唱完了。上片是浅浅地给个“归来”的希望,却深深地捅到友人的最痛处;因为疼痛已无以复加,所以下片只得折回来寻找安慰、淡化疼痛,最后再把“归来”的希望放大:这个结构本身,也不能不说是很精巧的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