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书法艺术金文是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总称。多见于钟鼎等铜器上,故又称 “钟鼎文” 。两周的金文,风格丰富多样,或凝重,或恣放,或质朴随意,或雄奇严正,以后日渐趋向纯正。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在构形上与甲骨文相近,只是因为书写材料的不同,金文更具有官样文书和笔书文字的特色。它笔画丰满,屈曲圆转,于环转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疏朗,字形也因物器不同而参差错落。如周厉王时期(约前11世纪~前841年)的 《散氏盘》 ,西周后期的青铜器,上有铭文357字,是盘中铭文最长的一件。用笔豪放质朴,醇厚圆润; 结字寓奇谲于纯正,壮美多姿,是大篆范本之一。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的 《史颂鼎》 ,是西周晚期金文成熟之作,布白密中有疏,疏密相间,行款左右相让,字形大小斜正参差,圆转多姿。结构自然,富于变化,韵律极美。大篆至此,已进入书法史的辉煌阶段。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的 《毛公鼎》 ,是钟鼎文的杰出作品,铭文长达497字。结构长方,较散氏盘稍端正,笔意圆劲茂隽,气象浑穆,是学习金文的范本。宣王时期的《虢季子白盘》 ,书法颇具新意,形态方折舒展,笔画密处匀整有绪,疏处宽适自然,疏密相映,甚有情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