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匮要略方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金匮类著作。东汉张机原著,宋林亿等人整理校订。三卷。机有《伤寒论》已著录。本书原为张氏所撰之《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编次后,其中论伤寒病部分另成一册,名《伤寒论》,而杂病部分一度散佚。至北宋仁宗时,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蠹简,经林亿等整理校订,将其中杂病部分厘为三卷,定今名。全书五万八千字,二十五篇、方剂二百六十二首。所述病证有:痉湿暍、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中风、厉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痛、寒疝、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下血、胸满、瘀血、呕吐、哕、下利、疮痈、肠痈、浸淫疮、跃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妇人妊娠呕吐、妊娠腹痛、妊娠小便难等。为我国现存较早论述杂病专书,对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及护理等问题均有论述,为后世内科杂病学和妇产科学奠定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医经典。有元刻本(有杨守敬跋),明万历二十七年(1559)海虞赵开美校刻本,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文瑞堂刊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赵开美《仲景全书》本影印。陈苏生《怎样研究<金匮要略>》 (《浙江中医杂志》1956.6)、杨扶国》《试论“金匮要略”若干特点》(《江西中医药》)1964.7)、代立《试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思想》 (《湖北中医杂志》1980.2)可供参考。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3卷。东汉·张机撰。约成书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16卷,魏晋时经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1065年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整理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略去伤寒部分,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所述病证包括内科杂病方面有:痉湿暍、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利淋、水气、黄疸、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呕吐哕下利、趺厥等40多种病证;外科方面有痈肿、肠痈、刀斧伤、浸淫疮等病证;女科方面有经、带、杂病、妊娠及产后等病证。此外还记述了急救卒死、脏腑经络病脉及饮食禁忌等。书中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丰富临床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本书介绍很多实用有效的方剂,直到现在仍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书中也有个别封建迷信或不切合实际的内容。自北宋刊行本书以后,历代注释及研究《金匮要略》的著作颇多,故有多种刊本和注本。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东汉张机撰于三世纪初。原为《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与《伤寒论》分开,更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后北宋校正医书局又根据所存的残简原文予以重新编校,改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仍为3卷。以内科杂病为主,共25篇,方262首。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匮要略方论 116 金匮要略方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东汉张仲景撰。约成书于三世纪。合《伤寒论》、《杂病论》为一的十六卷原本,早已亡佚。约在宋仁宗(1023—1063)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中发现一部十六卷的删节本,名《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药及疗妇人病诸法。林亿等校印医书时,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略去伤寒部分,仍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该书共25篇,608条,方剂262首,除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属绪论性质,第二十四“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五“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叙述各种饮食禁忌以及中毒、解毒、第二十三篇为杂疗方外,其余二十一篇,分别列述了四十四种病证。本书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丰富临床经验,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方剂的应用往往是一方治疗多病。同时一病又可用数方,许多有效的方剂目前仍广泛应用。 ☚ 难经 伤寒论 ☛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的奠基性中医临床经典著作。简称《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经西晋王叔和编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 《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北宋治平2年 (1065),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诛在馆阁中发现的蠹简文字,重新加以整理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由于此书迭经后人整理,书中已附有一些东汉以后医家的方论,但其主要内容仍为仲景手著。全书共25篇,阐述内科等病症数十种,治疗方剂262首,其编法的特点是将方剂列于病症之下,使学者便于检用;又选取魏晋迄北宋初一些名医、名著中散在之效方,附于有关病篇之后。所述病症包括内科杂病方面的有: 痉病、中暍、百合病、狐惑病、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宿食、痰饮、消渴、水气、黄疸、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呕吐哕、下痢等40多种常见病。诊病突出脏腑辨证,施治示后人以脉证规范。其辨证论治的思想方法,为中医内科学及其他临床学科奠定了基础。除内科病症外,此书也兼论部分其他临床科病症的证治。妇产科如月经病、妇人杂病、妊娠及产后等病症;外科如肠痈、浸淫疮等病症。此外还载述急救猝死、脏腑经络病脉、饮食宜忌、中毒等内容。仲景论病,较重视病因、病机之阐析,施治调理、法、方、药之精挈合拍。书中总结了东汉以前有关杂病的丰富临床经验,为后学者提供了辨证论治和方药配伍的基本原则。治疗部分所列述的大量实用效方,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是作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在前人方治基础上所进行的总结、提高。此书不仅内科临床工作者须予必读,视为经典;于后世各科医疗实践和方剂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金匮要略》体现了整体观念的思想方法,并承袭了《内经》中“治未病”和“治病必求于本”的防治思想。在诊治方面,已客观地表述了“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书中以内服方法为主,同时,也记述了丰富的多种外治法。如其中用人工呼吸配合运动肢体等其他急救措施抢救“自缢”等。《金匮要略》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名著,自元代迄今,其注释本近百种,古注本中最早为元代赵以德 《金匮要略衍义》; 最著名为清代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建国前后陆续出版或刊印 《金匮要略》较有特色的注本、语译本有:曹颖甫的《金匮要略发微》、陆渊雷的《金匮今释》、余无言的《金匮要略新义》、南京中医学院的《金匮要略译释》、中医研究院的《金匮要略语译》、湖北中医学院的《金匮要略释义》、成都中医学院的《金匮要略选读》等。该书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国外也有有关此书的注本和研究性著作。《金匮要略》刊本较多。现存最早有元刻本;另有多种明清刻本,其中又以 《医统正脉》本、《四部丛刊》本较为著名;此外还有数种日刻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影印本、排印本等。 《金匮要略》 书影 ☚ 本草纲目 备急千金要方 ☛ 金匮要略方论经典医书之一。简称《金匮要略》、《金匮》。汉末张仲景撰。约成书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16卷,魏晋时经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1065年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整理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书中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据病辨证,阐述各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方药,载方262首。本书总结了汉以前治疗杂病的经验,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匮要略方论见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方论jīnkuìyàolüèfānɡlùn医书。简称《金匮要略》。3 卷。东汉·张仲景撰于3 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整理后, 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 共3 卷。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 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 仍厘订为3 卷, 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 篇, 方剂262 首, 所述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 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症。该书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临床经验, 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 介绍了不少实用有效的方剂, 为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现有多种刊本及注本。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方论》系内科杂病专著。简称《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仲景原撰《伤寒杂病论》,经西晋·王叔和编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北宋·治平2年(1065年),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中发现的蠹简文字,重新加以整理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由于此书迭经后人整理,书中已附有一些东汉以后医家的方论,但其主要内容仍为仲景手著。 ☚ 马王堆汉墓医书 小品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