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入为出;入不敷出 王老头教育儿子的勤俭节约是工人阶级的传统美德,有限的钱要存银行支援国家建设;再说,花钱要量入为出,不能入不敷出。(严昌琪《谁能告诉我》) 量入为出 量:估计,衡量。根据收入的情况来定支出的限度。语本《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量入以为出。”常作谓语,亦作定语、补语等。 例 在自己衣食住行等方面,不需太节省,而是量入为出,该用就用,只求生活愉快。(黄达才《“头白鸳鸯失伴飞”——谈老年丧偶危机的心理》)于是,他们主动为国家分忧解难,提出了“自筹资金、量入为出、续建二汽”的方案,很快就得到了国务院的支持。(汪发楷《企业文化——二汽的管理革命》) 入不敷出 收入的不够支出的。常作谓语,亦作定语、补语等。 例 她身居陋室,经济拮据,“月月入不敷出”,生活十分清苦。(晓季、青阳《一百个文学形象·陆文婷》)我一个穷教师,钱囊羞涩而又酷爱买书,酷爱旅游,又时常呼朋唤友。因此经济上往往弄得入不敷出。(孙晓钟《曾为人妻》) 辨 “量入为出”的“量”不读liáng;“入不敷出”的“敷”不能写作“符”。 - 上一篇:两厢情愿;一厢情愿
- 下一篇:量体裁衣;削足适履
量入为出liàngrù-wéichū根据收入的情况来决定支出。 量入为出根据收入情况来计划支出。《礼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孔颖达疏:“量其今年入之多少,以为来年出用之数。”本是中国封建时代国家的财政原则。《三国志·魏书·卫凯传》上疏:“当今之务,宜君臣上下,并用筹策,计较府库,量入为出。” 量入为出liàng rù wéi chūтр та дéнег соразмéрно с дохóдами量入为出 ☚ 厉行节约 罗掘俱穷 ☛
量入为出 ☚ 克勤克俭 朴素无华 ☛ 决定事情 决定事情决定办法:决计 决定处理事情的方法:拿主意 决定国家大计:断国 根据收入情况决定开支:量入为出 依据事物形态特征决定它的名字:象形夺名 依据形状来决定名称:像形夺名 决定事情的可否与去取:定夺 决定最后的胜负:决(~战;决胜) 以武力决胜负:角力 面对兵锋与敌决胜:临锋决敌 决定胜负、高下:决雌雄(一决雌雄) 决一雌雄 一决高低 一决高下 一决胜负 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在此一举 在兹一举 在斯一举 系此一举 决定首都设在某地:定都 按资历、辈分决定级别待遇:论资排辈 决定生死:生杀 ☚ 决定 决策1 ☛
收支 收支出入(~两抵) 进出 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量入为出 量入为用 量入以出 量入制出 量出计入 准入为出 收支一样:两抵 相抵 收入超过支出:盈余 赢余 增加盈余:增盈 收入不够支出:入不敷出 入不支出 入不抵出 经济困难,入不敷出:寅吃卯粮 寅支卯粮 入不敷出,提前开支:寅用卯年 支出超过收入,因而欠人财物:亏空 亏欠 支出超过计划:超支 支出超过收入的差额:赤字 (收入和支出:收支)
另见:开支 收入 支出 赢亏 ☚ 财力 经济困难 ☛ 量入为出 量入为出指以收入为根据来考虑消费支出,即用钱要根据收入多少来决定。例如一家三口,每月总收入500元,就应根据500元来安排开支,宁可只用490元,不能花掉510元。收入不高的家庭,首先要保证家人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在安排合理、略有节余的情况下,满足家人其他更高一点的需求。收入中等的家庭,在满足家人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后,可以合理安排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这样不仅使家庭生活过得更好,而且不断提高了满足这些需要的层次和质量。收入较高的家庭,不仅能满足家庭成员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而且还可以不断提高满足这些需要的层次和质量。倘若生活安排合理,手头余钱,还可以定期储蓄,总之“量入为出、保证必需、分项安排、留有后备”是家庭主妇理财的准则之一。 ☚ 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的平衡 家庭消费结构 ☛ 量入为出见“财政”中的“量入为出”。 量入为出 量入为出根据国家收入数额来确定支出的财政原则。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这一原则的是《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 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 然后制国用。……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 量入以为出。” 量入为出的原则, 为历代理财家所重视。与量入为出原则相对立的是量出为入原则。唐杨炎推行两税法时,第一次明确提出 “量出以制入” 即 “量出 为入” , 即先估计支出的数额, 然后量出以制入, 确定其收入总额, 来分摊在大历十四年的青苗顷亩上。 ☚ 不籍赡国 量出为入 ☛ 量入为出 量入为出“量出为入”的对称。根据财政收入规模安排财政支出的理财原则。它要求在安排国家预算时,贯彻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财政政策。从财政收支与物资供应的关系看,财政支出一般会较快形成现实的货币购买力,而财政收入所对应的商品物资则有一部分不能同步形成现实的物资供应。而且其中一部分是在原材料、中间产品实现价值之后形成的,而这类产品作为生产储备的部分或进入加工过程的部分则不构成流通中现实的供应量。为了保持供求平衡,从一个年度看,财政收入不宜全部转化为财政支出,而要相应地留一部分结余推迟到下年度使用。我国的财政经济活动实践也表明,坚持量入为出的理财原则具有必要性: (1) 我国属于资源约束型经济,长期存在总需求膨胀、资金和物资短缺的矛盾,不具备实行赤字政策的经济条件。(2) 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组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要求搞好财政收支平衡。(3) 我国30多年来财政分配上的经验教训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量入为出原则,国民经济就能保持协调发展,反之,则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量入为出作为一条重要理财原则,最早源于我国西周。《礼记·王制》记载:“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后来,量入为出进一步延伸用于家庭或个人收支的管理。 ☚ 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量出为入 ☛ 量入为出liàng rù wéi chūbase one’s expenditure upon his income; cut one’s coat according to one’s cloth; keep expenditures within the limits of one’s income;live within one’s means (/income) ❍ 你应该~,大手大脚可不行啊! You should live within your income. It won’t do if you’re extravagant. 量入为出keep expenditures within the limits of income;live within one’s means 量入为出liànɡ rù wéi chū按照收入的多少确定支出的限度。live with in one’s mean, make both ends meet, pay as you go, make backle and tongue meet, keep expenses within one’s income 量入为出liàng rù wéi chū【解义】量:计量。入:收入。出:支出。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用度。 【用法】用于如何掌握支出。 【例句】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难处,但若能~地早做安排,日子总能对付过去。 【近义】量入制出 【反义】寅吃卯粮 量入为出liàng rù wéi chū依据收入的多少,确定开支的限度。《礼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之务,宜君臣之下,并用筹策,计校府库,量入为出。”宋·欧阳修《食货志论》:“量其入而出之。” 量入为出公元200年,曹操出兵征讨袁绍,他派属官卫觊(jì)出使益州,联络益州刺史刘璋。 卫觊走到长安时,因为道路不通,只好滞留在关中。 关中本来是块富庶的地方,前几年因为战乱,几十万人逃亡在外,现在政局稳定了,人们便纷纷返回故居。当地的一些将领趁他们暂时无业,就招为部曲(私兵),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卫觊敏锐地感到这些地方势力的日益发展将威胁到曹氏政权的集中和巩固,就给曹操的谋臣荀彧(yù)写了封信,建议派司隶校尉(州行政长官)来加强关中管理削弱地方势力。 曹操采纳了卫觊的建议。不久,关中局面就比较安定。 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ruì)继位。明帝生性凶残,生活奢侈。他大兴土木,广造宫殿,还霸占许多农田作为放牧鹿的园子。百姓如果弄死一头鹿,就要以命相偿。 曹叡穷奢极欲,迫使老百姓长期服劳役,造成田园荒芜,国库空虚。 卫觊对这种情况极为忧虑,就上奏明帝说,如今天下分裂,国家还未统一,千里没有人烟,百姓困苦不堪。如果陛下再不重视,国家就会衰亡,不再复兴了。奏章最后说:“当今之务,宜君臣上下,并用筹策,计较府库,量入为出。” 这就是说,现在最要紧的是君臣合力出谋划策,精确地计算国库的财力。根据收入的情形来确定支出的限度。 可是,曹叡没有采纳卫觊的意见,仍然恣纵任性。曹魏政权日益腐化,终于被司马氏所取代。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代魏称帝,三国归晋。 后来,人们就用“量入为出”这个成语,来指根据收入的情形来确定开支的限度。 量入为出liànɡ rù wéi chū根据收入的数量决定支出的限度。《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例】也有人~,温饱无虞,可是又担心他的孩子将来自费留学的经费没有着落。(梁实秋《雅舍小品·穷》) 〔反〕量出为入 〔注〕“为”读wéi。 量入为出liànɡ rù wéi chū【释义】根据收入情况来决定开支的限度。 量:???. 入:??. 出:????. ??? ?? ????. 【例句】我们过日子要量入为出,不能大手大脚。 ??? ??? ?? ??? ??? ?? ??? ??? ? ??. 【近义词】量力而行 【反义词】入不敷出 寅吃卯粮 【注意】量liànɡ? liánɡ?? ????. 量入为出liàng rù wéi chū量:衡量,估计。根据收入情况决定支出的限度。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服务的态度五》:“我们要靠自己的收入,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仍然要严格遵守~的原则。” 〔出处〕《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量入以为出。”(杪miǎo:年月季节的末尾。) 〔变式〕量入计出 〔近义〕量力而行 〔反义〕入不敷出 寅吃卯粮 根据收入情况确定支出的限度量入为出;量入制出;量入为用格式 直叙式。 释义 量:计量。 出处 《礼记·王制》:“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举例 当今急务,宜君臣上下并用筹策,计较府库,量入为出。(《三国志· 魏志·卫觊传》) 量入为出;入不敷出liànɡ rù wéi chū;rù bù fū chū王老头教育儿子的勤俭节约是工人阶级的传统美德,有限的钱要存银行支援国家建设;再说,花钱要量入为出,不能入不敷出。(严昌琪《谁能告诉我》) 量入为出 量:估计,衡量。根据收入的情况来定支出的限度。语本《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量入以为出。”常作谓语,亦作定语、补语等。 例 在自己衣食住行等方面,不需太节省,而是量入为出,该用就用,只求生活愉快。(黄达才《“头白鸳鸯失伴飞”——谈老年丧偶危机的心理》)于是,他们主动为国家分忧解难,提出了“自筹资金、量入为出、续建二汽”的方案,很快就得到了国务院的支持。(汪发楷《企业文化——二汽的管理革命》) 入不敷出 收入的不够支出的。常作谓语,亦作定语、补语等。 例 她身居陋室,经济拮据,“月月入不敷出”,生活十分清苦。(晓季、青阳《一百个文学形象·陆文婷》)我一个穷教师,钱囊羞涩而又酷爱买书,酷爱旅游,又时常呼朋唤友。因此经济上往往弄得入不敷出。(孙晓钟《曾为人妻》) 辨 “量入为出”的“量”不读liáng;“入不敷出”的“敷”不能写作“符”。 量入为出liàng rù wéi chū根据收入的数量来决定支出的限度。 〔例〕他们过日子从不大手大脚,~是他们的生活原则。 【提示】“为”在这里不读wèi。 量入为出liànɡrù-wéichū《礼记·王制》:“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制国用,量入以为出。”岁杪:岁末。制:制定。量:衡量。后以“量入为出”指根据收入情况确定支出限度。 量入为出liànɡ rù wéi chū根据收入的情况来确定支出的限度。也作“量入计出”、“量入制出”。 量入为出liàng rù wéi chū【解义】 量:计量。入:收入。出:支出。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用度。 【用法】 用于如何掌握支出。 【例句】 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难处,但若能~地早做安排,日子总能对付过去。 【近义】 量体裁衣、量入制出 【反义】 寅吃卯粮 量入为出liànɡ rù wéi chū量: 衡量,估计。入: 收入。出: 支出。根据收入多少来决定开支大小。苏雪林《怀念姊妹家庭》:“她替我管家,精打细算,~,把那时一般教书匠微薄的薪俸运用得绰绰有余,使我免除内顾之忧。” ◆ 也作量入为用。 量入为出liang ru wei chu量:计量,依据。根据收入的情况确定支出的限度。 【也作】量入制出 量入为用 【近】精打细算 【反】入不敷出 寅吃卯粮 【注意】量,不读liang;为,不读wei。 开源节流 量入为出kāi yuán jié liú;liàng rù wéi chū源:水的源头,喻财源;流:喻开销。入:收入。比喻增加财政收入,节省开支,根据收入的情况安排支出。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答鱼门》:“~,经纪之道,不过如此。”
量力而行 量入为出liàng lì ér xíng;liàng rù wéi chū指做事要根据本单位或本人的力量,要根据收入多少来确定支出。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这就是实事求是。” R342【量入为出】liáng rù wéi chū根据收入的情况来确定开支的限度。 量入为出liàngrù-wéichū〔连动〕 根据收入的情况来开支。语本《礼记·王制》:“制国用,量入以为出。”邹韬奋《经历》:“事业的规模不得不看这两方面的收入做进行的根据,因为我们是~的。” △ 多用于经济生活方面。 【近义】精打细算 〖反义〗量出制入 量出为入 寅吃卯粮。 也作“量入计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