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野田黄雀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野田黄雀行

野田黄雀行

乐府歌曲名。《瑟调曲》之一。古辞已亡,晋乐所奏系曹植所作。首句为“置酒高堂上”,前半描写宴会,后半则感慨盛时之不再来。南朝陈张正见作《置酒高堂上》,即用其意。曹植另有一首,以“高树多悲风”起兴,写黄雀自投罗网, 为一少年所救,与题意较近,颇著名。参见诗名篇“野田黄雀行” 条。

☚ 雁门太守行   门有车马客行 ☛

野田黄雀行

野田黄雀行

古诗篇名。三国魏曹植作。史谓植与丁仪、丁廙友善,曹丕即位,诛丁仪、丁廙。植自恨无力救援,乃为此诗,拟少年拔剑捎网救雀故事,抒其悲愤。全诗借物抒情,有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感染力。

☚ 白马篇   赠白马王彪 ☛
野田黄雀行

野田黄雀行

❶魏乐府篇名。曹植作。《乐府诗集》录入卷三九《相和歌辞·瑟调曲》。《文选》则辑入卷二七,题作《箜篌引》,是。诗二十四句,首句为“置酒高堂上”。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曰:“晋乐奏魏曹植‘置酒高堂上’,始言丰膳乐饮,盛宾主之献酬。中言欢乐极而悲,嗟盛时不再。终归于知命而不复忧焉。”是一首感叹盛时难再而主张乐天顺命的诗。
❷魏乐府篇名。曹植作。《乐府诗集》辑入卷三九《相和歌辞·瑟调曲》。诗十二句,首句为“高树多悲风”。约作于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诛杀曹植密友丁仪、丁廙兄弟之时。诗叙黄雀见鹞投罗,少年拔剑相救,事与题意切近。朱秬堂《乐府正义》评曰:“自悲朋友在难,无力援救而作。”此诗抒发了作者好友罹难无力救援的悲愤,以及热爱自由,渴望冲破黑暗牢笼的心情。全诗都用比喻和象征。“风波”暗示环境险恶,“利剑”比喻生杀权势,“黄雀”喻被害朋友,“少年”为理想中有力救援的英雄。讽谕手法的成功运用,不仅使诗旨得到形象、巧妙的表达,而且使这首文人乐府带上了浓重的民歌风采。

☚ 孤儿行   雁门太守行 ☛
野田黄雀行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首二句兴。“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为全篇主意所在,即交友之道在于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见”二字贯以下八句,以象喻意,拟物于人,最为天真有味。
☚ 白马篇   七哀诗 ☛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这是一篇寓言诗。首二句以兴起,“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是一种虚拟的景物描写,因为全诗内容与大海实无联系。既然是兴起,多少就有些象征的意义。前人以为“树高多风”(树大招风),“海大扬波”(张玉谷《古诗赏析》),“风波以喻险恶”(朱乾《乐府正义》),是有一定道理的,两句渲染出悲凉的气氛,构成全诗的基调。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为全篇主意所在。它表明作者的现实处境不妙,而诗的作意与结友有关。陈祚明所谓“此应自比黄雀,望救于人,语悲而调爽;或亦有感于亲友之蒙难,心伤莫救”(《采菽堂古诗选》)。作为贵介公子,曹植是十分喜好交游的,如其知交丁仪兄弟一度甚得曹操信任,然而曹操病故后,曹丕继位魏王,为了剪除曹植羽翼,立即就把丁氏兄弟杀了。丁氏兄弟曾多方求救,无济于事。曹植本人自身难保,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延颈就戮。“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正是这种现实处境和心情的真切反映。
 “不见篱间雀”到篇末八句,以“不见”二字一气贯注,以象喻意,拟物于人,讲述了一个关于迫害和反迫害的寓言故事。其中角色有四:一为雀——喻受害者;一为鹞,一为罗家——喻加害者;一为少年——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人排难解纷者。“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二语,绘声绘色以作对比,于平叙中自然转折,改变了雀的命运,因势一结——“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下来谢少年”,这天真有味的一结化沉重为轻快,悠然如春风之微歇。但故事中的少年这一角色,乃出于虚构,“现实中没有,就造一个”(乔治桑语),此之谓浪漫手法。唯其出于,所以全诗仍以悲凉为基调。
 这首诗的特色表现在以动物故事作寓言,曹植有一系列以动物为题的诗赋,如《蝙蝠赋》、《神龟赋》、《鹦鹉赋》、《白鹤赋》、《鹞雀赋》等,《鹞雀赋》写鹞欲取雀,雀向鹞求饶而不得,结果依一枣树得以幸免,即与本篇寓意近似。这种手法本出诗经,但汉魏诗中已经少见,曹植这类作品也就引人注目。诗中运用汉乐府民歌常见的手法如反诘——“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如接字即顶真——“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全诗语言平易,节奏明快,也就更接近民歌了。此诗还工于起调,即起句即能创造出奇警雄浑的境界,开始就能产生一种涤荡心脾的感受。王夫之《古诗评选》对曹植的四十馀篇乐府诗评价不高,独于此诗十分欣赏,不为无因。

诗词作品《野田黄雀行》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 结交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 见鹞自投罗?
 罗家见雀喜, 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 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 来下谢少年。

 这是曹植的后期作品,是借乐府旧题写的新辞。《野田黄雀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
 此诗的背景是: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开始翦除异已势力。初,父曹操拟立曹植为太子,植之好友丁仪表示赞成,加上曹植超群的才华,曹丕于是对曹植及其羽翼进行迫害并首先斩杀了丁仪、丁廙兄弟等人。
 据黄节《曹子建诗注》引裴松之注认为:曹植见丁氏兄弟被害,而自己又无力营救,因此感到十分悲愤。此诗就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然而,由于环境所迫,诗人不能实书其事,直抒其情,只得通过借喻手法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衷肠。


 * * * *


 这是一篇体型较小的叙事诗。全诗通过对黄雀投罗和少年营救的描写,反映了当时险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朋友遇难而自己却爱莫能助的心情。
 全诗十二句,大体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头二句):险恶政治气氛;
 第二层(接下二句):同情遭难友人;
 第三层(中四句):身陷囹圄;
 第四层(最后四句):望得解放。


 * * * *


 下边是全诗的语译及其寓意——


 


 * * * *


 这首乐府诗,最突出的一个特色是通篇比兴。全篇十二句诗中,用了九个富有特征的“物象”:高树、悲风、海水、利剑、黄雀、鹞子、罗网、苍天、大波等;还有两个假托人物:罗家及少年。诗人就是将一系列物象加以迭现,并由物象转化为意象,使一个个侧面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让人们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感受到:作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和领悟诗歌含蕴的深刻寓意。但从表面看,它不过是一个带有稚气的童话而已。
 作者让读者透过表象悟到内涵之寓意,高明之处就在于比兴法之巧妙运用。作者尽量使物象同意象浑然一体地呈现出来。比如“悲风”一词,既是物象,又是意象,因为在自然之风之前边加上了一个形容词“悲”,于是此风则非一般之风了。曹植诗歌常有“悲风”的使用:“高台多悲风”、“江介多悲风”“弦急悲风发”,还有“悲风鸣我侧”等等,都是已经感情化了的意象。其实,此“悲风”确带有建安时代的时代气息,其中凝聚着悲凉慷慨之情。
 同时,此诗还让人看到另一种物象与意象之妙用。从“不见篱间雀”以后各句诗,一句交代一个动作,一句叙述一个过程,在动作推进中,见出少年的侠义性格。特别在诗的最后两句:“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诗尾写出了挺新的立意:不但表现了黄雀的喜悦,而且还告知人们之关系——在赐恩受恩关系之上,还带上一层“盟友共斗”的色彩。

古代名诗《野田黄雀行》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野田黄雀行

 题解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杀了曹植门下的好友、老师杨修。第二年,曹丕称帝,又杀掉了曹植的好友丁仪、丁廙。曹植身处逆境,面对知己好友被杀而难以解救,深感悲愤,只能写诗寄意。
 
原文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释
 ①树高易摇,海水易起波涛,比喻有权势的人易于成事。 ②鹞:似鹰而小的一种猛禽。 ③捎:削除,挑破。
 赏读
 这首诗巧用比兴手法,曲折隐晦地表现朋友遭难而难以解救的忧愤和渴望冲破政治压迫,获得自由的感情。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诗篇开头就以高树呼啸着悲风,海水波涛翻涌为喻,暗示政治形势险恶寻常,引出少年救雀的情节。“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两句话锋一转,以利剑喻权力,说权利的把柄不在自己的手里,朋友遭难而不能解救,又何必广泛去结交朋友,而给他们带来祸患呢?言至于此,诗人心内的困苦,忧愁已有所显露。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等以下八句,用“罗家”喻迫害者,以“黄雀”喻受害者,以诗中的“少年”喻诗人心目中的侠义英雄。这几句的意思是:黄雀为了躲避鹞鹰的袭击,竟自投罗网,布网者喜而少年悲,最后少年拔剑削网,救黄雀重返自由。这几句恰是诗人当时内心的梦想,多么盼望成为侠义少年,救自己的朋友脱出苦难,但这只是诗人的幻想而已,是现实中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诗篇末尾,诗人借黄雀得救,展翅而飞的美好图景,来写自己也渴望脱离樊笼,重获自由的迫切心情。
 这首诗起势不凡,意境开阔,感情诚挚,语言悲壮,格调明朗畅快。虽以“悲”情起调却以“喜”势收尾,诗意参差变化,结尾黄雀得飞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乐府诗《野田黄雀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野田黄雀行

 

[魏]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本篇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归入《相和歌辞·瑟调曲》。清朱乾《乐府正义》说:“这首诗是“自悲朋友灾难无力救援而作”。据《三国志·陈思王传》记载:曹植才华出众,又有丁仪、丁廙兄弟和杨修等作为他的羽翼,曹操想立他为太子,后因曹植放荡不羁,失去了曹操对他的宠信,立曹丕为太子。曹操担心曹植依仗丁氏兄弟等为羽党,发生政治变故,先借口杀掉了杨修。曹丕即位后,又杀掉了丁氏兄弟及其全家。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全诗十二句,开头两句,运用象征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秋冬之交自然变化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严峻险恶的气氛。李光地《榕村诗选》说: “海水扬其波”承首句,言风著树,则作波浪之声也。”张玉谷《古诗赏析》说“高树多风,海大扬波。”这些解说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两句的含义,但是,我们应该透过这一景象去挖掘它的象征意义, “高树”句是暗示最高统治者的险恶;“海水”句则预示群小,推波助澜,怂恿最高统治者,陷害自己的朋友。三、四两句,就揭示了头两句的真实含义,诗人以“利剑”喻权势,紧承首两句诗说,在险峻的环境下,如果手里没有掌握最高权力,又何必结交许多朋友呢?这就以反问的语气,把自己失去太子继承王位的苦闷心情,委曲婉转地表达出来,以此来抗争曹操和曹丕对自己朋友的杀害。
 如果上述四句是运用象征手法,抒发自己失掉政权不能解救朋友危难的悲愤心情,那么, “不见”以下八句则通过一个少年拔剑捎破罗网解救黄雀的寓言故事,幻想有朝一日能够“利剑”在握,解救自己朋友的危难。诗人用“鹞”和“罗”象征凶恶的最高统治者,以雀暗喻自己受害的朋友,以“少年”作为自己追求的英雄。以“罗家见雀喜”来形容最高统治者及其群小加害自己朋友的喜形于色的卑鄙心理,以“少年见雀悲”抒发自己眼看朋友遭难的悲伤。 “拔剑”以下四句,使诗歌又进入了一个幻想的境界,绘声绘色地描绘英雄的少年,挥动手中的利剑,斩断罗网,使被捕的黄雀重新获得自由,它高傲地飞向蓝天,忽而又从蓝天飞下,向这位英雄的少年表示深深的谢意。这是对罗家见雀喜的沉重打击,也是诗人强烈的要求解救落难友人的愿望。
 总之,诗人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面对的现实却是极其残酷的,在这里,现实与理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发生了强烈的冲击,诗人正是通过描绘这一无法解决的矛盾冲突,找到了抒发自己不能解救朋友遭难的悲愤心情的最好的艺术手法。

《野田黄雀行》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野田黄雀行》

 诗歌。曹植作。诗题是作者自拟的乐府题。这是曹植悼友的诗作。曹丕即皇帝位后,杀害了曹植的好友丁仪、丁廙等。作者在诗中以雀比喻受害者,以张网捕雀的“罗家”比喻迫害者,寄寓了自己无力营救的愤恨心情。作者在诗中还刻画了一个“拔剑捎罗网”的侠义少年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全诗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主题,十分形象。

诗词作品《野田黄雀行》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 结交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 见鹞自投罗?
 罗家见雀喜, 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 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 来下谢少年。
 这是曹植的后期作品,是借乐府旧题写的新辞。《野田黄雀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
 此诗的背景是: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开始翦除异已势力。初,父曹操拟立曹植为太子,植之好友丁仪表示赞成,加上曹植超群的才华,曹丕于是对曹植及其羽翼进行迫害并首先斩杀了丁仪、丁廙兄弟等人。
 据黄节《曹子建诗注》引裴松之注认为:曹植见丁氏兄弟被害,而自己又无力营救,因此感到十分悲愤。此诗就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然而,由于环境所迫,诗人不能实书其事,直抒其情,只得通过借喻手法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衷肠。


 * * * *


 这是一篇体型较小的叙事诗。全诗通过对黄雀投罗和少年营救的描写,反映了当时险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朋友遇难而自己却爱莫能助的心情。
 全诗十二句,大体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头二句):险恶政治气氛;
 第二层(接下二句):同情遭难友人;
 第三层(中四句):身陷囹圄;
 第四层(最后四句):望得解放。


 * * * *


 下边是全诗的语译及其寓意——


 


 * * * *


 这首乐府诗,最突出的一个特色是通篇比兴。全篇十二句诗中,用了九个富有特征的“物象”:高树、悲风、海水、利剑、黄雀、鹞子、罗网、苍天、大波等;还有两个假托人物:罗家及少年。诗人就是将一系列物象加以迭现,并由物象转化为意象,使一个个侧面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让人们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感受到:作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和领悟诗歌含蕴的深刻寓意。但从表面看,它不过是一个带有稚气的童话而已。
 作者让读者透过表象悟到内涵之寓意,高明之处就在于比兴法之巧妙运用。作者尽量使物象同意象浑然一体地呈现出来。比如“悲风”一词,既是物象,又是意象,因为在自然之风之前边加上了一个形容词“悲”,于是此风则非一般之风了。曹植诗歌常有“悲风”的使用:“高台多悲风”、“江介多悲风”“弦急悲风发”,还有“悲风鸣我侧”等等,都是已经感情化了的意象。其实,此“悲风”确带有建安时代的时代气息,其中凝聚着悲凉慷慨之情。
 同时,此诗还让人看到另一种物象与意象之妙用。从“不见篱间雀”以后各句诗,一句交代一个动作,一句叙述一个过程,在动作推进中,见出少年的侠义性格。特别在诗的最后两句:“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诗尾写出了挺新的立意:不但表现了黄雀的喜悦,而且还告知人们之关系——在赐恩受恩关系之上,还带上一层“盟友共斗”的色彩。

古诗《野田黄雀行》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此诗是作者后期的作品,它大约作于建安二十五年 (220) 。建安二十四年 (219) ,曹操为了防止曹植同曹丕争权,杀了曹植的主要羽翼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首先拿曹植的好友丁仪、丁廙开刀。这首诗就是在丁氏兄弟被杀,而曹植又无力营救,因而感到十分悲愤的情况下写成的。朱乾云: “自悲友朋在难,无力援救而作。” ( 《乐府正义》)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诗的开首以两个比喻句起兴,以凄厉的劲风吹刮着高大的树,广阔的海面掀起汹涌的波涛,来暗示政治形势的严峻、险恶,为全诗渲染出一种风暴将至时的恐怖气氛。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二、三两句,是诗人眼看着自己的朋友惨遭杀害而不能加以援救时所发出的充满愤慨的话语。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仍然十分猜忌。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他不仅杀了曹植的好友,还处心积虑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曹植可以说是处于毫无权利的地位,他非但救不了自己的友人,连其身也是岌岌可危,难以自保。然而在这里他却责备、抱怨自己: 我手中没有权利,为什么要结交这许多朋友。这自责之字里行间中,充溢着他对友人的深厚情意,也隐曲地表达了他对朋友遭受残害而爱莫能助的苦衷。
 以下八句,是诗人借少年拔剑捎网救雀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渴望救友急难的心情,抒写了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
 前四句,诗人以“见鹞自投罗”的黄雀来比喻友人及其自己。黄雀本来要逃避鹞子的利爪,想不到反而自投罗网。一雀一鹞,一喜一悲,写得有情有景,凄婉动人。它也暗示出在当时的环境中,要想逃避恶势力的迫害是不可能的。
 然而,诗人并不悲观。后四句,他幻想有个“拔剑捎罗网”的少年来解救难友及自己逃出困境,并假想获得解放之后,轻快、自由地翱翔在万里长空中的情景,“飞飞摩苍天”。
 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兼有抒情成分的诗。但诗人当时的处境已使得他不能直书其事,直抒其情,因而他就运用借喻的手法来间接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他用“风波” 比喻险恶的环境,“利剑”比喻权力,投罗的雀比喻遇难的朋友及其自己,这已不是个别词句的比喻,而是通篇运用比喻进行叙事和抒情,使整首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通过它,生动、具体地表达了诗人悲友所难、救友所急的心情。
 应当指出的是,此诗尽管是诗人依据自己的生活实感,表达自己渴望朋友遇救心情的,但从它的社会意义来看还是具有很强的人民性。黄雀在诗中是以一个受迫害的形象出现的,而少年形象的出现,则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很显然,诗人那种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愿望,是同广大人民憎恶黑暗、热爱光明的感情息息相通的。

古典文学作品《野田黄雀行》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2〕。利剑不在掌〔3〕,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4〕?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5〕,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6〕,来下谢少年。

 〔1〕这篇乐府歌辞,《乐府诗集》收在《相和歌·瑟调曲》。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以后,极力迫害曹植的好友丁仪、丁廙等,但曹植却无力挽救,心中悲慨,写下了这首诗。
 〔2〕“高树”二句:意思是树高自然多风,海大容易扬波,比喻所处环境的险恶。
 〔3〕利剑:比喻权力。
 〔4〕鹞(yao):鹰类。似鹰而小,性凶猛。罗:网。
 〔5〕捎(shao):除。
 〔6〕摩:接近。
 本篇主要借写黄雀见鹞投罗和少年捎网解救黄雀之事,表现诗人无力营救遇难好友的悲愤心情。通篇语言质朴,自然换韵。沈德潜《古诗源》卷五说此诗“语悲而音爽”。

野田黄雀行

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文人诗。曹植作。《野田黄雀行》,属《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后期作品,亦是他诗中的名篇。据《三国志》曹植本传载,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杀了植的好友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植的知交丁仪、丁廙等人;而曹植自己也受猜忌,被诬陷,遭贬爵,频迁都……动辄则咎,此诗即是对朋友深陷囹圄而无力援救的沉痛表白。诗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起兴,比喻当时政治环境风波险恶。笔锋一转,自怨自己没有救人的“利剑”,就不应该广泛地结交朋友。意思是他们因为结交了我这个无权的朋友,才惨遭杀害。在自怨自艾中,充满着不平和争位不得而遭迫害的遗恨余愤。下以“篱间雀”比喻受害者,以“罗家”比喻迫害者。而少年,是作者心目中的侠义英雄。黄雀为了逃避鹞子的追捕误落罗家,罗家见雀喜,而少年见雀悲。于是他“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黄雀得救,展翅云天“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这是诗人的希望和憧憬,他多么希望有自己的一片云天能够自由驰骋。此诗设比讽谕,格高才劲;句式多变,诗意委婉含蓄;以“悲”发端,气势不同凡响,意境䆖阔,情怀悲壮,确乎是“情兼雅怨”的建安气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