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野有蔓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诗经·郑风》篇名。此为情歌,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于野田草露之间的自由结合。全诗二章,章六句。《毛诗序》云:“《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周礼·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据此可知此诗所写当是古代男女结合的一种婚姻方式。但这种婚姻方式为封建时代学者所讳言,故有方玉润“朋友相期会也”(《诗经原始》),王先谦的“思遇贤人”(《诗三家义集疏》)等曲解。闻一多认为二章的“臧”与“藏”同义(旧注作“善”解),是指男女藏于幽僻之地,是符合这诗的本义的。 ☚ 出其东门 溱洧 ☛ 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①有美一人,清扬婉兮。②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③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④有美一人,婉如清扬。⑤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⑥ 【注释】 ①蔓草:蔓生之草。《诗经》多以葛、蔓等植物象征家室与爱情。零:落。漙(tuan团):露多貌。《毛传》:“漙漙然,盛多也。”②清扬:目美貌。《毛诗传笺通释》:“清扬皆指目之美……盖目以清明为美,扬亦明也。”一说,指眉目之美。《毛传》:“清扬,眉目之间婉然美也。”婉:美。③邂逅(xie hou谢厚):不期而遇。一说:指爱悦者。适:合。④瀼(rang)瀼:露多貌。⑤婉如:美好。婉,美。如,形容词尾。⑥偕臧:都满意。偕,都。臧,善、美。《诗集传》:“臧,美也。与子偕臧,言各得其所愿也。”一说,臧,即藏,躲藏。 【译文】 野地有草爬长蔓,露水珠儿一片片。有个人儿长得好,双目清明美容颜。今日良辰喜相会,我心满意又喜欢! 野地有草爬长蔓,露水珠儿一团团。有个人儿长得好,清明双目美容颜。今日吉辰喜相会,与你同心结良缘! 【集评】 清·姚际恒:“《小序》谓‘思遇时’,绝无意。或以为邂逅贤者作,然则贤其‘清扬婉兮’之美耶?”又评第二章“婉如清扬”一句:“回文之祖。”(《诗经通论》卷五) 【总案】 此为一篇情歌,咏一男子与意中人在清晨田野间邂逅相逢时的欢悦情思。《诗序》解此诗:“《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这是说,此诗是咏男女相遇的,相遇时的原因,是因“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那么,此诗主旨,便成为刺时之作,显然是一种歪曲。《诗集传》解此诗:“男女相遇于野田草露之间,故赋其所在以起兴。”这是依诗文之实际作解释,也就否定了《诗序》。此诗共两章,叠咏,文词清丽婉美,烘托出一位可爱的少女形象,情思怡悦有致。其开头“野有蔓草,零露漙兮”两句,似敷陈而实为兴,同下句“有美一人”相兴引。《诗集传》注两章:“赋而兴也。”《诗经通论》注两章:“兴也。” 野有蔓草野有蔓草, 零露兮。 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 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 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 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 与子偕臧。 春野地绿草蔓延成片,滚动着圆圆的露水珠儿。有位美女眉目清秀,风姿柔婉,无意中在路上巧遇,恰好吻合我心中之愿。 春野里长满了丛生的绿草,缀满了浓重的露水珠儿。有位姑娘,眉清目秀,妩媚动人。我和她在无意中巧遇,真是情投意合,天赐良缘。 《野有蔓草》二章,章六句。这是一首欢快的求爱情歌。写一个男青年在草露未干的田野里偶然遇见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小伙子喜出望外,为那姑娘的美丽着了迷,便马上向她倾吐爱慕之情。 《诗序》说:“《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评论《诗序》说:“此序亦仅首句为当。以下衍说,皆失其义。”这样评论也不尽符合诗义。郑《笺》说:“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也。《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会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综合《诗序》和郑《笺》来看,好像《诗序》之说并不一定指非法的淫奔,而有可能是合法的。即指礼制上规定的“仲春之月,奔者不禁”。这是当时的一种官媒制度。规定时间地点,让适龄青年男女相会自由恋爱,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本来这个规定是给压在礼教下面透不过气来的未婚男女开了一个方便之门,可是后来“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他们怎能不 “思遇时”呢?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男女相遇于野田草露之间,故赋其所在以起兴。言野有蔓草,则零露溥矣,有美一人,则清扬婉矣,邂逅相遇,则得以适我愿矣。”他以为这也是一首淫奔之诗。欧阳修《诗本义》所说的“男女婚娶失时,邂逅相遇于野草间”,大概就是朱熹说本篇为“淫诗”的根据。《后笺》说: “此诗及《出其东门》,《朱传》皆以为淫诗,遂谓如云为冶游之女,野田为苟合之区。”把情歌说成淫诗,这是朱老夫子的一贯立场观点。非如此,亦即非朱子了。清人王先谦根据三家遗说也反对以这诗为淫诗。他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宋人以为淫奔者,赖《毛序》正之,独此诗为《序》说所累,久蒙不美,然即赋推诗,其非男女之词决矣。”他以为三家说这诗的意义是“思遇贤人”。他说:“自汉世为《毛诗》者以为男女之词,而诗之真失。”虽然此说亦通,其实,《毛诗》说的更通。因为《毛诗》之说更符合历史的真实。清人姚际恒却反对“思遇时”之说。他在 《诗经通论》中说:“小序谓 ‘思遇时’绝无意。或以为邂逅贤者作,然则贤其‘清扬婉兮’之美耶?此似男女及时婚姻之诗。”他对王先谦的据三家说本篇是“思遇贤人”也提出了异义。可是他的“男女及婚姻”之说与《诗序》的“男女失时,思不期不会”之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不都是反映当时男女婚姻之事吗?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也否认了《诗序》和《诗集传》之说。认为本篇是“朋友相期会也”。他说:“《小序》曰‘思遇时也’,庶几得之。《大序》又衍为 ‘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则明明附会说矣。迨至 《集传》,则言野田草露之间,男女邂逅,私相苟合以适己愿,愈解愈纷,愈不成语。”他接着又说:“然循文按义,男女邂逅,固似苟合,而 ‘与子偕臧’,又岂苟合者所能言哉?况其诗两见于《左传》,郑享赵孟,而子太叔赋此,赵孟以为 ‘受其惠’;郑饯韩起,而子鹾又赋此,宣子以为‘孺子善哉,吾有望矣。’一见于《韩诗外传》,孔子遭程木子于郯,倾盖而语,顾子路束帛以赠,子路对曰:‘士不中道相见。’ 孔子乃咏此诗以晓之。是皆取士君子邂逅相遇为义。‘有美’ 云者,犹《简兮》之称 ‘彼美’,《干旄》之咏‘彼姝’云尔。”最后,方玉润说:“若如晦翁所言,纵不为郑卿地,独不为孔子地乎?是知此诗必为朋友期会之诗无疑。士固有一见倾心,终身莫解,片言相投,生死不渝者,此类是也。又何必男女相逢始适愿哉?”此解与王先谦的“思遇贤人”之说相似。可是,我们细味诗旨,像“婉兮清扬”所描写的形象,总不会是男性吧?友人思会,偶引某诗,并非“思意”和“诗义”相等;借题发挥有之,反其义而用之也有。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说本篇是“朋友相期会”呢?还是余冠英先生说得好:“大清早上,草露未干,田野间一对男女不期而遇,欣喜之情发于歌唱。”(见《诗经选译》)此说直书其旨,通俗易懂,被今人所接受。 全诗写得欢快自然,真挚而洒脱。开头的景物描写便烘托了这种气氛。这里是青草蔓延,露珠点点,春光明媚,仿佛它们也露出笑脸迎接那对情侣。和“风雨凄凄,鸡鸣喈喈”的景物截然不同。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人物描写。除了直叙“有美一人”之外,重点写了那个姑娘的眼睛,以示其漂亮。《诗经》中常用“清扬”来形容女子眉清目秀的。如《齐风·猗嗟》的“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等,都是写眼睛眉清目朗,炯炯有神。鲁迅先生说过: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首诗的作者正是从眼睛来描绘姑娘的美,可见两三千年前的民间诗人就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一经验。 野有蔓草野有蔓草, 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 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郑风·野有蔓草》是一首恋歌。它状写出青年男女喜遇于田野的欢悦之情。 在漫长的《诗经》时代,虽然已经逐渐地向严酷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过渡,然而在一种特定的时间与背景下,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还是比较自由的。《诗序》说:“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周礼·媒氏》上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短暂的和平环境,政府鼓励人口的蕃育。那些失时的大龄男女怎么能不热烈地去追求自己的所爱呢? 仲春二月,惠风和畅,花香草绿,莺歌燕舞,少男妙女又怎么能抑制自己内心的春风呢?美好的时光,社会的开放,正是一些精美的古代恋歌产生的背景。 在《诗经》 中以爱情为题材,特别是以男女青年相约、幽会、喜遇,挑逗等为基本内容的爱情诗很多。如《鄘风·桑中》里的那位美女孟姜,她主动邀约男子去幽会:“期乎我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他们幽会在桑林,约会在“上宫”,徜徉于淇水之畔,简直是一对自由自在的小鸟。又如《陈风·东门之枌》,写一对青年男女相会于市井,竟然欢快地娑娑起舞。写到郊外去幽会的恋歌就更多了。如《召南·野有死麇》、《郑风·山有扶苏》等。 《郑风·野有蔓草》就是一首典型的男女不期而遇于田野的恋歌。全诗为二章。 首章,开头写景“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清晨,郊野绿草蔓延,露水珠儿晶莹闪亮。零,落。溥,音团,形容露水多。接下去写人“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有一个美丽的姑娘,眉清目朗多漂亮。清扬,《诗经》中屡见,专用来形容女性眉清目朗的。婉,美丽。景美,人也美,所以“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此情,此景,不期而遇合,怎能不如愿以偿呢?邂逅相遇,犹言“不期而遇”。适我愿兮,犹言“如愿以偿”。 接下去是诗的第二章,开端句为“野有蔓草,零露瀼瀼。”诗的第一句是上一章的反复,第二句将“溥兮”改为“瀼瀼”叠词,溥为露多,瀼瀼指露盛貌。露珠儿从多到盛,这大约是由于阳光逐渐强烈起来,映衬的结果吧。同时也暗含着男女相会时间的蔓延。“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这是第一章三、四两句的反复回环。如同“而”。有一个美丽的姑娘,眉清目朗多漂亮。“邂逅相遇,与子皆臧。”这真是天赐良机,让我们不期而遇,我与你到一个幽僻的地方去。 全诗写得欢快自然,真挚而洒脱。两章诗开头二句都是写景,这是《诗经》大多民歌的惯用的起兴手法,借以引出下文漂亮的姑娘的出现。仲春时节,晨光明媚,绿草蔓蔓,好一幅郊野绿茵图; 阳光下,露珠儿洒满了田园,晶莹透彻,闪闪发光,这该是多么富有生气、诱人的景色啊! 在这怡人的风光中突然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 她眉清目秀,她露珠般的眼睛水汪汪。她不正是这郊野里绿草衬托下的一朵娇艳的花吗?景与人交融为一体,显示了生机盎然的大好春光。郊野春色,扑面而来; 美丽的姑娘,不期而遇,真是妙合无垠。此时,诗人的欢快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了,他怎么能不如醉如梦地呼出:“适我愿兮”、“与子皆臧”呢! 诗中正面写男青年的所视、所遇、所喜,然而通过他的欢快、洒脱地抒情,也反衬出女青年的无限喜悦之情。诗的最后的结句“与子皆臧”就是极好的凭证。朱熹曰:“与子皆臧,言各得其所欲也。”所释极是。 野有蔓草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郊野与一位女子相遇,抒发他一见钟情的情感。 第一章“野有蔓草,零露溥兮”两句是说,郊野里的草一片蔓延,草上露珠滚滚圆。头两句写景,以景入情。朱熹说:“赋而兴也。”既是男子在郊野所见之景,又是以蔓草绵延暗比男子春情勃发,求偶心切的绵绵之情,以露珠的圆转晶莹,暗比男子心目中孜孜以求的情人。他一边观赏着蔓草和露珠,一边暗想着心中人。想着想着,果然走来一个姑娘。“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是说她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美丽动人。因为她长得美丽.一下子就牵动了他的心。“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两句是说,偶然相遇,正适合我的心愿。可见这位男子与女子本不相识,只是偶然相遇,便喜欢上了她。千里姻缘一线牵,一见钟情的事往往有之。 第二章加深抒发相爱之情。“野有蔓草,零露瀼瀼”仍采用赋而兴的手法叙事抒情。“有美一人,婉如清扬”,末句与第一章 “清扬婉兮”,只是颠倒了一下,意思完全相同,反复吟咏她眼睛长得明丽可爱。“邂逅相遇,与子偕臧”,是说男子约女子一起到僻静的地方诉说衷肠。 从全诗来看,自始至终写男子向女子的主动追求,看不到女子的行为和态度,她对这位热恋的,急切追求她的男子是满心欢喜呢,或是不冷不热呢?是反感呢,或是乐意呢?诗里都没有写。但从她没有明确表示里,从男方欢快的情绪里,却隐隐透露出她也同男子的心情是一样的。可谓两厢情愿,心心相印。所以朱熹 《诗集传》注云: “与子偕臧,言各得其所欲也。”这是很有见地的。由此看来,这是一曲充满喜剧色彩的恋歌。 从艺术表现来看,写景入情,过渡自然,情景一体,融合无间。开篇伊始,就是一幅美好如画的春景图映入读者眼帘:仲春之晨,太阳冉冉升起,阳光灿烂,绿草蔓蔓。阳光下,露珠滚滚,晶莹剔透,光彩照人,一派生机勃勃,从而引出所遇美丽的姑娘。景美、人美,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不期而遇,一见钟情,妙合无间,怎不使他如醉如痴,情不自禁地表达情爱呢!欢快之情发自心田,溢于言表。诗人正是通过仲春清晨郊野的蔓草、朝露、美人、美目以及不期而遇等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的叙写,表现了他对爱情的热烈追求,给人以深刻印象。 野有蔓草诗经·郑风 野有蔓草, 零露兮。 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是《诗经·国风》中颇具有特色的一首情诗。它与那些反映两情相好,邀约私赠的恋歌有所不同,后者一般色彩明朗,充满欢乐和戏谑,这首诗却自具一种清丽委婉的格调。 诗写一对青年男女在一个大清早上于旷野中不期而遇时,男子激动、渴慕的心情。诗分两章,共六句十二行。第一章首句“野有蔓草,零露兮”,写出地点的所在和环境氛围。 “零”是落的意思,“”指露珠盛多。 旷野上青草蔓延,草叶上颗颗露珠晶莹透明,好一个清新自然的境界! 在这幅如图似画的背景上,主人公的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位漂亮的女子,第二句便专写这位佳人的眉目眼神,突出其令人沉醉的美丽。“清扬”和“婉如”都是形容眼睛的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会说话的眼睛常常会使人怦然心动。面对这样一位姣好的姑娘,主人公不免心动神摇了。最后一句就是他心理感受的自述:眼前那美丽的姑娘使他朝思慕想,情之所钟的幻影变成了可见可触的实体,这不期而遇不正是天从人愿吗!第二章前两句与第一章意思基本相同,惟末句揭示主人公心理活动深化了一层。“与子偕臧”,“言各得其所欲也”(朱熹语),意即两情欢好。前章那种纯粹的心理感受,到这里便产生了一股张力,这股张力似乎使抒情主人公的活动由感觉的变成触觉的,由心理的变成形体的,加之人物行动的情境是洒满晨露的旷野中的“邂逅相遇”,这样,就造成了整个诗作的戏剧性效果。然而,这种效果又是隐而不显、含而不发的,正如戏剧演出开头时的静场,欲动还止,颇具飘逸迷离的韵味。 朱熹在《诗经集传》中为此诗作注:“赋而兴也。”所谓赋,即铺叙敷陈的意思。兴即起兴,是指先描绘某种事物的形象,用以引起所要咏唱的内容。起兴有时对正文有交待背景、渲染气氛和烘托形象的作用,在意义上和下文联系,为其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情况下是“兴”是“赋”便难于辨别,故称“赋而兴”。这首诗两章的首句表面上仅仅铺陈背景,实则兼寓比兴之意。旷野上芳草连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受了甘露的滋润,诗中隐喻爱情亦如甘露,乃是人的生命力不竭的源泉。那晶莹的露珠也为下文佳人的美目流光作了很好的映衬。这首句造成的清新的背景与后文富于戏剧性的人物及其心理融为一体,构成了诗作既明净清丽又富于动感的整体意境。 《诗经》的章法,保存着浓厚的民歌特色,重章叠唱是其重要的标志之一。这首诗也采用了章节复沓的手法,两章结构完全相同,经过局部的文字变换,重复咏唱,加强了读者对蔓草、朝露、丽人、美目以及不期而遇的场面等意象的感受,使抒情主人公的眼中景、心中情的描写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在形式上,这首诗是《诗经》中最常见的四言句式,隔句押韵,体制整齐优美、节奏明快流畅,读之琅琅上口。 野有蔓草
【注释】①蔓草:细长的蔓生草。②零:落。溥(tuán):露水结成珠。③清扬:眼珠灵活有神。婉:美好。④邂逅:偶然碰见。⑤适:合。⑥瀼(ráng):露水多貌。⑦如:然。⑧偕臧:相好,相爱。 【鉴赏】这是情人不期而遇之诗。 全诗二章。每章首二句写景。田野里长满蔓草,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在旭日的拂照下闪闪发光,耀眼夺目。这是赋,又是兴。诗正是以秀美的景色兴比女子貌美。每章中二句写人。鲁迅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此诗正是从眼睛来描绘女子容貌的。男子在田野里一见到这女子,立即就被她的眼睛给迷住了。这个女子有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那眼珠儿滴溜溜的,很有神采,如同草尖上的露珠儿,晶莹闪动,漂亮极了。诗仅用“清扬婉”三字便将她的美貌活灵活现地勾勒了出来,真是“以少总多”的传神之笔。每章末二句抒情。这男子一见钟情。偶然相遇,在他的心里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他暗自想道:“这女子真合我的心愿!”之后,这种爱慕之情愈益浓烈。他便直截了当地向女子表白道:“我们相爱吧!”多么大胆,多么率直! 这种求爱方式的原始性,反映了当时郑国的婚姻习俗。 《诗序》说:“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此说不算大误,只是添进了一些政治内容。吴闿生《诗义会通》引苏辙说:“郑人思得君子,以被其膏泽。庶几邂逅见之,以适我愿。”姚际恒《诗经通论》指出:“或以为邂逅贤者作,然则贤其‘清扬婉兮’之美耶?”这一批评是非常中肯的。 《野有蔓草》(一)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二)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注释〕 零:落。(tuán):形容露水多。 清扬:眉目之间,也指眉目清秀。婉:美好。 适:称。 瀼(ránɡ)瀼:形容露浓。 臧:同“藏”。 〔鉴赏〕 《野有蔓草》出自《郑风》,描写的是一位青年男子偶然在旷野遇见一位美貌少女的喜悦之情。《诗经》中描写这种恋情的诗歌是很少见的,今天人们对露水夫妻、“一夜情”等现象似乎见怪不怪,而那个年代媒妁之言、三从四德,是每一个普通女子不敢逾越的高压线。而对男女幽会、两情相悦一贯持痛斥态度的朱熹对这首诗的反应也出奇地平淡,只是不置可否的一句“男女相遇于野田草露之间”就草草放过。在他之前的《毛诗序》揭示了其中的原委:“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因为“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原来郑国国君不务国事,而边境刀兵不息,黎民涂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以至于婚配成了问题,怪不得朱先生难以启齿。 全诗共两章,第一章以“野有蔓草,零露兮”起兴,旷野中草色青青,叶尖上晶莹的露珠簌簌地滑落,这应该是仲春的一个早晨,时间、地点有了, 故事的主人公该登场了。中间两句描写一位美丽少女,“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清扬”意思是说眉目清秀、美丽,这四个字抓住了少女最迷人、最具魅力的特点。对比《卫风·硕人》篇中描写庄姜的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所有这些外在美都不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能传神,更能动人魂魄,而“清扬婉兮”一句则与之异曲同工。在这大好春光中偶然遇见这样清秀的女子,“适我愿兮”,真是称心如愿。少女怎么想的?诗中没说,我们可以猜想她对男主角的年轻英俊和翩翩风度一定会有所心动吧!果然,下一章二人虽是偶然邂逅,可互有好感,于是男子大胆地提出“与子偕臧”,为什么要藏起来呢?联系《毛诗序》所说“民穷于兵革”,就可以理解了,青年男子要逃避兵役,少女更要逃避乱兵、贼兵,只有藏到偏僻之地,他们才能在这美好的春天安享属于他们自己的欢乐,才能“各得其所欲也”。 两情相悦何必媒妁之言,在古代,或许只有乱世才能产生这样的爱情。这首诗前后两章都采用了赋中起兴的手法,而起句又与叙述的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本诗的特点之一。同时露珠与诗中的这对男女的恋情都具有偶然性与短暂性的特点,如果可以这样看待的话,兴中就有了比的成分。其次叙述也很有层次,先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与环境,中间两句描写偶然遇见的女子的美貌,最后是男主角面对此景此女的大胆表白。另外虽然两章句式相同,内容一致,但还是注意了斟酌用词,比如“清扬婉兮”与“婉如清扬”,避免了前后重复,也顺应了各章音韵的变化;后文的“适我愿兮”和“与子偕臧”,表明了二人感情有了发展。以后如何,读者和听众就要展开丰富的想像,结尾诗句简练而意味深长。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原文〕 ☚ 出其东门 溱洧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