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重赠卢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重赠卢谌

 


 刘琨


 握中有悬璧, 本是荆山璆。
 惟彼太公望, 昔在渭滨叟。
 邓生何感激, 千里来相求。
 白登幸曲逆, 鸿门赖留侯。
 重耳任五贤, 小白相射钩。
 苟能隆二伯, 安问党与仇?
 中夜抚枕叹, 想与数子游。
 吾衰久矣夫, 何其不梦周!
 谁云圣达节, 知命故不忧。
 宣尼悲获麟, 西狩涕孔丘。
 功业未及建, 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 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 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 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刚, 化作绕指柔。

 刘琨这首《重赠卢谌》诗,是他失去并州后投靠段匹磾时所作。《晋书》认为,它是被段囚禁时写成。因此,有人说它是刘琨杀害前的一首“绝命诗”。诗题书“重赠”,可见以前已有诗赠卢谌。卢谌何人耶?是刘琨的朋友,也是他的幕僚,后被段匹䃅召任别驾。刘与卢早年志趣相投,中年后又都投身卫国战争,失败后投奔刘琨。刘重其才任为主薄,转从事中郎,“与运筹之谋,厕宴私之欢,绸缪之旨,有同骨肉”,关系甚为密切,常有诗之酬答。当刘琨初投匹磾时,还抱有与卢合作建功的希望,后因刘琨儿子得罪了段匹磾,刘琨竟被段所囚禁。在囚中自知必死,故而写了《答卢谌一首》,激励其“竭心公朝”;可是卢谌在答诗中,只表对刘感激和安慰之情,而国事无只字提及。刘琨于是写了这首《重赠卢谌》。
 这首诗正是抒写这位“末路英雄”的悲惋情愫,而主要叙述自己怀抱而痛于功业未成而夭,希望卢谌能追步先贤,完成复兴(晋室)使命。


 * * * *


 诗歌大体分前后两段:前半段,主要表明自己匡扶王室的志愿,希望卢谌为国立功,并援救自己;同时,对段某表示:只要为晋室出力,私人嫌怨可不计较。后半段,说明王道衰微,自己功业未建,而又年迈力衰,身处累绁,不能自振。但在结尾,在悲怆失望之际,仍然雄劲有力,不失英雄本色。
 诗之开首,就用“和氏璧”之典,说手中拿的这块美玉,原来出自荆山的璞石用以比喻卢谌才质之美。悬璧,用“悬黎”(美石名)做成的璧。平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称“璧”。荆山璆,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得璞玉,即和氏璧”。璆(qiú求)即美玉。借以说明自己对卢之器重和钦佩。
 接下去十二句列举姜尚、陈平、张良等历代名臣佐君兴国图霸的历史事例,说明自己也是尽臣节、忠朝廷,投身报国之人。
 “惟被”二句是说,想起那太公吕望,从前只是渭水边的老翁。“太公望”,指姜尚。他年老钓鱼于渭水之滨,周文王姬昌出猎遇上了他,谈得十分契合,昌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太公望”。
 “邓生”四句是说,汉代邓禹如何奋发有为,不辞千里去投奔刘秀;汉高祖用陈平计于白登脱险,又靠张良之谋逃过项羽杀机。邓生,指素与东汉光武帝亲善的邓禹,闻刘秀安抚河北,即由新野北渡黄河,追及刘秀于邺城。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曲逆,指陈平,他曾封曲逆侯。据《史记·陈丞相世家》有云:汉高祖曾被匈奴围困于白登,七日不得食,后用陈平奇计乃得脱险。留侯,指张良,他曾封为留侯。项羽曾于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宴请刘邦,羽之部下范增、项庄计谋于宴会中刺杀刘邦,幸赖张良事先结交项伯,使项庄不得下手,刘邦得以脱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典实之出处。作者以上述事例,借喻卢谌,以前也曾如此投奔自己,激励卢谌为国立功,并望出手相救。
 “重耳”四句说,晋文公任用五贤而称霸,齐桓公以射钩者管仲为相,如果能帮助他俩成就霸业,何必计较他们是同党还是敌人。重耳,即晋文公。他在外逃亡时,曾有赵衰、狐偃、贾佗、先轸和魏犨等五位贤者辅助,帮他复国定霸。小白,即齐桓公。射钩,指管仲。他原佐小白之兄齐公子纠,后纠与小白争夺君位,管仲曾经射中小白之带钩。纠死后,小白为齐君,用管仲为相,使齐国成为诸侯盟主,是“五霸”之首。隆二伯,隆,兴隆;伯,同“霸”。即说,兴起齐桓、晋文二霸,内辅周室,外攘夷狄之功业。党,指五贤,他们都是重耳即位前之旧属。诗人之所以列举史事,意在说明自己希望与卢谌合作,共辅晋室,同建功业。
 “中夜”二句,诗人说自己半夜里抚枕叹息,竟欲同姜尚诸人交游。“数子”,指太公望和管仲等这些人。
 再以“吾衰”等十句,说明眼见王道衰微,晋室南迁,岁月飞逝,而自己年届岁暮,功业未建,报国壮志难成,流露了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
 “吾衰”二句是说,吾早已年迈力衰,也像孔子那样长久不梦见周公了。这是用《论语》中的典实。它说:“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梦见周公。’”
 “谁云”四句说,谁说孔圣人就能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而无忧愁呢? 仲尼不是也为西狩获麟而感叹:“吾道穷矣”吗?“达节”,通达事理,不拘常节。《左传》成公十五年有云:“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知命句是用《周易·系辞》中的成句,即:“乐天知命故不忧”。宣尼,即孔子。这里用《春秋》“西狩获麟”故事,据载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麒麟),孔子闻之,以为此兽非时而出,因之“反袂拭面,涕沾袍”,叹曰:“吾道穷矣!”(见《春秋公羊传》)这意思是说,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也免不了要发愁生哀的,何况我们这些人哟!
 “功业”四句是说,人生如浮云,日月飞逝,时不我待,而自己年岁已高,功业已经来不及建树了。(此处原诗因照顾韵脚而颠倒了句序)。
 最后六句,回顾自己艰苦的战斗历程,深感人生坎坷,世途险恶,悲叹自己已从坚刚变成柔弱之人了。
 先看“朱实”二句,说自身已届年暮之时,正如繁花秋实也为春秋劲风所摧落。陨,落也。素秋,即秋天。何以秋色曰白呢?《礼记·月令》云:“秋之时,其色尚白。”《文选·张华·励志诗》有句:“星火既夕,忽焉素秋。”李善注曰:“《尔雅》曰:‘秋为白藏,故云素秋’。”李周翰注曰:“西方色白,故曰素秋”。
 再看“狭路”二句,说在路上惊了马,翻了车,摧折了车辕。华盖,指华丽车盖,这里泛指大车。骇驷,受惊之马。“驷”,用四匹马拉引的车子。辀(zhōu舟),车辕。
 上述四句是说世途艰危和自己事业受挫。以下最后两句:感慨自己没想到经过千锤百炼的坚刚之物,如今竟变成了可以绕指的柔软之物了! 自嘲自己从一个身经百战之志士竟也变成了一个垂头丧气的无用弱者。这是一种不得已的一个自嘲,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密友卢谌,以他为戒,不要走上这条“末路英雄”之道。


 * * * *


 刘琨这首《重赠卢谌》,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卓绝之识见、深远之寄托和执着热烈的爱国怜友之情,是一首难得的杰作,而且在艺术上也显得很突出。其主要特色有二:
 一是善用比喻

 全诗用喻之处很多,有的以物喻人,有的则以物比事,运用自如,既贴切入木,又摇曳多姿。比如,在诗之首,即用“悬璧”与“荆璆”,借以喻譬卢谌之才质兼美,且进一步暗示,此乃传国之大宝,也是国家之良材,语带双关。
 又如,最后六句,出现了排比式的用喻。即以“素秋落英”、“劲风陨实”,借说人至暮年,已受不起任何打击;又用“华盖倾路”、“骇驷摧辀”来比喻自己正经历着险恶人生。最后,又用“百炼刚”与“绕指柔”的对立物象,来喻人之前后变化和猛士丧志的事实。
 诗人这种精心经营的设譬用喻,不仅形象贴切,而且特别引人深思。正如张玉谷所说:“后六(句),忽叠四比(实为六比),比出了遭世多艰,士气固易摧折;再用钢金绕指,比出有志者亦复灰心,闵然竟止。语似自嘲,而意则讽卢,当早树功,勿沮丧也”(见《古诗赏析》)。
 二是长于用典

 引典人诗,原是古今诗人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用典效果好坏,往往取决于诗人用典技巧的高明与否。读了刘琨此诗,见其用典虽多,不厌其烦,反觉其妙。
 《重赠卢谌》全诗三十句,前后共引入九个古事典实。由于作者谙于用典之术,引用恰当,各尽其长,并寓论于事,藏情于典,融主题于其中,因此,使诗歌不仅内蕴更加丰腴,思想更加深沉;同时,也让诗歌增添了更浓的艺术兴味,更加令人爱读。
 作者写此诗时,正值国运维艰,自身罹难之际,思想感情十分复杂,心理活动也甚为频繁,在有限的篇幅中,如果不借用易于引发联想的“典事”,则很难完全表达。有鉴于此,诗人在诗之开首,就连连用典,一下排出“和氏璧”、“姜公遇文王”、“邓禹奔刘”、“高祖赴鸿门宴”和“重耳用贤”,以及“管仲相齐”等六个典实,使古代一批名臣报国建功事迹,历历在目;同时,也使自己的仿效他们矢志不移的报国之壮心,表露无遗,殷殷可鉴。
 接着,在篇中之处,作者又从《论语·述而》、《春秋公羊传》和《周易》中提出三个典故融入诗篇,表明自己作此“暮年之叹”,不是没有缘由的,而是有据可稽,有史可依。
 是的,这样一来,诗人心中久已酝酿的种种思绪,如希望、失望、哀怨、愤怒,以及辩说等等复杂心态,都因典事的运用,而一一呈现于人们眼前。这似乎可以说,古代军事上的“以少胜多”战例于诗歌艺术上的运用,收到了意料不及的效果。

古典文学作品《重赠卢谌》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重赠卢谌

 
 握中有悬璧〔2〕,本自荆山璆〔3〕。惟彼太公望〔4〕,昔在渭滨叟。邓生何感激〔5〕,千里来相求。白登幸曲逆〔6〕,鸿门赖留侯〔7〕。重耳任五贤〔8〕,小白相射钩〔9〕。苟能隆二伯〔10〕,安问党与仇〔11〕?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12〕。吾衰久矣乎,何其不梦周〔13〕?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14〕?宣尼悲获麟〔15〕,西狩涕孔丘。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16〕,去乎若云浮〔17〕。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18〕。狭路倾华盖〔18〕,骇驷摧双辀〔20〕。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21〕

 〔1〕这是刘琨今存的三首诗中的一篇,其它两篇是《扶风歌》、《答卢谌》。因前已有赠和诗,所以此首题曰“重赠”。卢谌(chen),字子谅,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曾为刘琨主薄,转从事中郎,后为段匹䃅别驾。此诗写于刘琨被囚幽州之时。刘琨(公元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出身士族,历任著作郎、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等职。以奉迎晋惠帝到长安之功,封广武侯。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为并州刺史,抗御刘渊、刘聪,战败,父母遇害。晋愍帝初年,任大将军,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又为石勒所败。后投奔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䃅,相约共扶晋室。因儿子刘群得罪段匹䃅,刘琨牵连被囚,不久被杀。刘琨生当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北人南侵,刘琨积极投入艰苦的卫国战争,所以诗歌中洋溢着忧国伤时的思想,抒写了壮志未酬和英雄末路的悲愤感情,格调激越悲壮,对后代爱国诗人有深远影响。原有集十卷,别集十二卷,明人辑有《刘越石集》。
 〔2〕握中:手中。悬璧:美玉名。
 〔3〕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西。春秋时楚人卞和曾于此得璞玉,后加工成璧,世称“和氏璧”。璆(qiu):美玉。这里用美玉喻卢谌才质之美。
 〔4〕惟:思。太公望:即姜尚,俗称姜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姜尚年老隐于渭水边,被外出狩猎的周文王发现,交谈后文王大悦,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太公望。
 〔5〕邓生:邓禹,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友善,闻刘秀经略河北,遂从南阳北渡黄河,追到邺城,投奔刘秀,后来成为东汉开国元勋。感激:感动、激奋。
 〔6〕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幸:幸亏,幸赖。曲逆:指陈平,封曲逆侯。史载,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七日无粮,情况紧急,后用陈平奇计解围。
 〔7〕鸿门:地名,在今陕西临潼县东。留侯:张良,封留侯。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企图于席间乘机杀掉刘邦。幸赖张良事先结交项伯,才使刘邦幸免于难。
 〔8〕重耳:即晋文公。五贤:指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重耳任用五人,辅佐自己成就了霸业。
 〔9〕小白:齐桓公名。相:任……为相。射钩:即射钩者管仲。管仲原来辅佐小白之兄公子纠,公子纠与小白争立为君,管仲曾用箭射中小白衣带钩。后小白即君位,仍用管仲为相,在管仲辅佐下,齐国终成霸业。
 〔10〕苟:如果。隆:兴隆。二伯:指晋文公和齐桓公。伯,同“霸”。
 〔11〕党:亲族、同伙。晋文公所用五贤,即所谓“党”。仇:仇敌、仇人。齐桓公所用管仲即与己有射钩之仇。
 〔12〕数子:指姜尚至管仲几人。
 〔13〕“吾衰”二句:引述孔子语“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这两句意思是叹息自己年老力衰,不能有所作为、成就功业了。梦周,梦见周公。
 〔14〕“谁云”二句:是谁说圣人达节知命而没有忧愁呢?达节,通达事理,不拘常格而自然合节。《左传·成公十五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知命”句用《易·系辞》成语:“乐天知命故不忧”。
 〔15〕宣尼:即孔子。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获麟:与下句的“西狩”,指鲁哀公十四年冬在鲁国西面狩猎获麟事。史载,孔子闻获麟,以为此兽非其时而出,于是“反袂拭面,涕沾袍”,叹曰:“吾道穷矣!”
 〔16〕时哉不我与:时不我待。
 〔17〕云浮:形容时光流逝疾速。
 〔18〕“朱实”二句:借红色果实和繁花在秋风中陨落,比喻自己的壮志在艰难时世中遭受挫折。陨(yun),落。英,花。
 〔19〕倾:颠覆。华盖:华丽的车盖,代指车。
 〔20〕骇驷:受惊的拉车的马。驷:四马拉一车。摧:折断。辀(zhou):车辕。
 〔21〕“何意”二句:是说哪里想得到千锤百炼的钢,竟变成了柔软的绕指之物。
 这首诗前半篇列举历代先贤事迹,说明诗人虽在困厄之中,而仍想学先贤以辅佐明主匡扶晋室。后半篇感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抒写英雄末路的内心悲凉。《诗谱》曾评论刘琨诗为“忠义之气,自然形见,非有意于诗也。杜子美以此为根本”。《诗品》针对刘琨诗发自心声的特点说:“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对于刘琨诗直抒胸臆特色形成的原因,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越石英雄失路,万绪悲凉,故其诗随笔倾吐,读者乌得于语句间求之。”总之,刘琨的诗清刚悲壮,生气充沛,颇有建安风骨。

历代诗词精品之《重赠卢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重赠卢谌

 

刘琨


 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仇!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吾衰久矣乎,何其不梦周?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輈。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卢谌是作者的姨甥,又曾任其僚属;作者先有诗《答卢谌》,故此诗曰“重赠”。此诗的写作背景:愍帝建兴四年(316)冬,作者败于羯族的前赵石勒,晋阳沦失,遂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为段疑忌,系身囹圄,自分必死,诗即作于狱中。诗题为赠,乃对亲知者畅抒幽愤之作。
 从篇首至“想与数子游”共十四句为咏史寄意——即以古人君臣遇合反形已之不遇于时,略同左思咏史先述史事的作法。关于此节,向有误解,应予澄清。一是张玉谷谓首二“即以璆壁比卢才质之美”,今人多用其说,颇觉牵强。按“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二句,与紧接的“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对举成文,实以和氏璧故事隐喻国士亦有待于发现也,从而兴起姜子牙遇周文王事(典出《史记·齐太公世家》)。以下“邓生何感激”二句,咏邓禹追随汉光武帝事,据《东观汉纪》邓是从南阳北渡黄河到邺城,不远千里投奔汉光武帝刘秀,此言国士亦须择主而事,故有千里相投之举。再往下“白登幸曲逆”二句,咏陈平(后封曲逆侯)、张良助刘邦脱险的故事,据《史记·陈丞相世家》刘邦被匈奴围于白登山,赖平奇计得脱;张良曾助刘邦在鸿门宴上转危为安,事见《史记·项羽本纪》,此言国士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即疾风知劲草也。再以下“重耳任五贤”二句,言明君唯才是举,无论亲疏;按狐偃、赵衰等五人先从晋文公重耳流亡,复佐其成霸业,事见《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及《史记·晋世家》;管仲先事公子纠以箭射伤公子小白,后小白即位即齐桓公,不记射钩之仇,任其为相,终成霸业,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以上姜太公等人事迹虽有不同,但共同的地方是都能遇到明主,都曾发挥作用,故令作者思之羡杀,愿从其游。而《晋书》本传谓“琨诗托意非常,摅畅幽愤,远想张、陈,感鸿门、白登之事,用以激谌”,说诗人自比当时处境如刘邦之在鸿门与白登,而以张良、陈平望卢谌,是何断章取义,又何不近情理;如当时事尚可为,如此曲为之喻,又无乃太迂!
 从“吾衰久矣夫”到“去乎若云浮”十句,以孔子的话来浇自己心中块垒。《论语·述而》载孔子曾叹息自己年老力衰,不能成就功业,“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圣达节”是《左传》成语谓圣人安分(原文为“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知命故不忧”语出《周易·系辞》(原文为“乐天知命故不忧”)。据《春秋》载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叹曰“吾道穷矣”,遂绝笔。诗人从小熟读经史,这些早就知道的故事,从没有象今天这样感受深刻。因为他对功业未就,时不我待的悲痛有了切身的体会。
 从“朱实陨劲风”到篇末六句以博喻抒发命运遭到颠覆的悲痛。一是说自己象繁花和果实遭受秋天的劲风打击摧残,二是说自己好象在狭路上翻了车,受惊的马把车辕折断,三是说自己英雄失路好象经过百炼的金属(应劭《汉官仪》“金取坚刚,百炼不耗”)居然软得可以绕指如同面条一般,好不令人气短!
 首诗前半迭咏史事,用古人君臣遇合故事反形己之不遇;接着就以孔子之叹息正面托出己意;后几句再迭用比兴作渲染,集中抒发胸中积郁。由咏史到抒怀,过渡十分自然,将英雄气短之慨以抒得淋漓尽致。较左思咏史,虽属同一路数,却别具情态。

《重赠卢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重赠卢谌》

重赠卢谌



幄中有玄璧,本自荆山璆。

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

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

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

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仇!

中夜抚枕叹,相与数子游。

吾衰久矣走,何其不梦周!

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建武元年(317年),刘琨和他儿子刘群陷入鲜卑族内部斗争,被段匹磾囚禁。明年五月,东晋王敦密使段匹磾杀害刘琨,段匹磾便矫诏处死了刘琨。这诗是刘琨在狱中写给卢谌的,当时卢谌已在段匹磾幕府任职(参看《答卢谌》)。《晋书·刘琨传》说,刘琨被囚后,“自知必死,神色怡如也”,写了这诗赠给卢谌。本传认为, “琨诗托意非常,摅意幽愤,远想张(良)、陈(平),感鸿门、白登之事,用以激谌。谌素无奇略,以常词酬和,殊乖琨心,重以诗赠之, 乃谓琨曰: ‘前篇帝王大志,非人臣所言矣。’”诗题“重赠卢谌”是萧统《文选》所拟,列之于《答卢谌》后,则所谓“重赠”,乃是相对于《答卢谌》之为初赠而言,并非别有诗赠卢谌,再有此诗。今存刘琨诗仅三首,因此一般认为此诗是刘琨绝笔之作。

这诗主题思想明确,希望、激励卢谌继续完成自己的志业,在异族盘踞的北方,坚持恢复晋王朝统治的斗争。由于当时处境特殊,诗人被囚,卢谌为段匹磾副官,未便直抒诗旨,所以采取咏怀诗体,多用典故,咏史抒怀,诗情激越慷慨,意向相当鲜明,但指事用意则比较隐晦,尤其是寄托希望于卢谌的旨意,更有意以用事不点破用意的手法,替卢谌留下回旋余地,而使读者稍费捉摸。

全诗十五韵,三十句,可分四段。首段八句,用一系列典故回忆与卢谌共事的情谊,以赞美来激励卢谌。卢谌原为刘琨幕府从事中郎,所以喻之著名美玉和氏璧,曾为自己帐幄所有,表示自己因此自豪,而赞扬了卢谌才质之美。但卢谌曾长期不遇,未获信用,所以比之周文王的太师姜尚,未遇前亦曾为渭河边上一寻常老叟,赞赏卢谌有姜尚之才,但须知遇,而同时显露自己对卢谌有知遇之情。卢谌在战乱中投奔刘琨,所以把他比喻东汉初的邓禹,为汉光武帝刘秀的事业感奋激发,北渡黄河,远投刘秀,共谋大业,称赞卢谌抓住时机,志在报国,同时表示自已的志业是在北方恢复晋王朝统治。卢谌在刘琨幕中从事五年,共渡艰难,解围脱险,所以说他有似汉初曲逆侯陈平奇计解除刘邦白登之围,好象留侯张良策划刘邦逃脱鸿门宴的暗算,以此感佩卢谌施展才智,帮助自己。这些典故,除首二句“和氏璧”故事外,都是周、汉开国君臣之际的故事,比卢谌为姜尚、邓禹、陈平、张良,未免过誉,却是人臣之类;而自居于周文王、汉高祖、东汉光武,则有失人臣之伦,竟僭帝王之尊。所以卢谌说此诗是“帝王大志,非人臣所言”,不敢赞同。其实卢谌此语未必由衷,而刘琨这样用史都有时代和个性特点。魏、晋立国,都是臣夺君位,而且玄谈风流,西晋帝尊观念已趋淡薄,加上八王之乱乃是皇室争位,其时挟天子以令天下都成惯技。所以在北方异族纷立的形势下,刘琨实际是晋王朝唯一代表,自命为兴废继绝的霸主,替天子行使权威,拨乱世以反正统,恰是民族英雄气节的本色。在刘琨看来,从这样的高度来表述他和卢谌的共同志业,更能激励卢谌的志节和决心。

次段八句是对卢谌倾诉自己的怀抱、策略和梦想。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回国后不计亲信和仇敌,重用五位大臣,终于在他们辅助下完成霸业,齐桓公小白不计一箭之仇,重用仇人管仲,终于在他辅助下完成霸业。刘琨正是以这样的胸怀和策略来对待段匹磾等异族军阀,目的在完成收复重整北方领土。因此他衷心想往能与姜尚等的志士贤者交游,共同完成志业。然而他感到衰老,梦想难以实现,就象孔子说的: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不难看到,诗人这样慷慨述怀,悲叹梦想,就希望卢谌理解自己的心情,诱导激发他来完成未了事业。

第三段十句便抒写自己被拘,自知必死,悲慨志业不就,悲愤天意不平。他激愤地指责圣训。孔子教导人们,要学习圣人通达节操,要“乐天知命故不忧”(《易经·系辞》)。但是孔子见到麒麟被猎获,却以为道穷而死期临近,悲哀得痛哭流涕。可见圣人虽然达节知命,却不乐天命,而为志业忧痛。他无奈地指控天命,在自己功业未成的时候,要夺去他的宝贵生命,使他只得象浮云般飘离人世。他痛切觉得,正当他成熟的时刻,正当他收获的季节,老天却刮起秋风,摧折他的花果。这就等于说,天命也许注定我不能完成功业,并且要摧残他奋斗的业绩,但他极为气愤,至为遗憾。言外即是更为明确地要求卢谌不畏天意,来完成志业。

所以末段四句用鲜明的比喻,抒发对自己横遭不测的满腔愤怒和无限悲痛。窄路上翻了车,惊马飞跑拉断了车轴。这鲜明形象的比喻,是横遭不测之祸的描述,意料不及,又骤然失控,虽然不无怒愤,却更多自责。所以诗人悲痛自伤,想不到自己身经百炼,铸成钢铁意志,却经受不住这一打击,变得软弱优柔,任人捉弄。反过来说,如果要完成志业,需要比百炼钢铁更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进行更加韧性的战斗。这也就是诗人以自身惨痛教训,对卢谌的激励、嘱咐和期望。张王榖说,末二句“语似自嘲,而意则讽卢,当早树功”(《古诗赏析》),其论大致中肯。

总起来看,这是一首在民族斗争中从容就义的英雄悲歌。诗人悲伤于爱国壮志未就,愤慨于天命无情不公,但自豪于献身国家的战斗,切望于共同奋斗的志士,因而语重心长,慷慨悲凉,气势激越,情调壮烈。由于胸怀坦荡,因而豪放不拘,敢作帝王之言而不减忠义之情;恰因志节高尚,所以桀骜不驯,指责圣训天命而无损志士风雅。虽然用典颇多,不无隐晦,但意旨清楚,倾向明朗,更增添情绪的感染,令人吟叹,耐人咀嚼。所以千百年来,它传诵不衰,深受景仰。

《重赠卢谌》chong zeng lu chen

Again,Presented to Lu Chen→刘琨 (Liu Ku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