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重拙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重拙大 重拙大语出清代词论家况周颐。况氏自谓源自清人王鹏运:“己丑,薄游京师,与半塘共晨夕,多所规诫:所谓‘重’、‘拙’、‘大’,所谓‘自然从追琢中出’。”(《餐樱词自序》)他的《蕙风词话》谓:“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重者,沉着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于梦窗词庶几见之。即其芬菲铿丽之作,中间隽句艳字,莫不有沉挚之思,灏瀚之气,挟之以流转。令人玩索而不能尽,则其中所存者厚。沉着者,厚之发见乎外者也。欲学梦窗之致密,先学梦窗之沉着。即致密,即沉着。非出乎致密之外,超乎致密之上,别有沉着之一境也。”“情真理足,笔力能包举之,纯任自然,不假锤炼,则‘沉着’二字之诠释也。”大,《诗大序》原指“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指诗歌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的艺术张力。此处借指词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的特性,及词境的扩大,即通过香草美人闺阁艳情寄托身世家国之感:“融家国身世于一词,而又出以旖旎温馨之笔,宜其超佚绝伦,流芳并世也。”拙,指自然浑朴,不纤巧不雕琢。从创作上看,推崇“拙”,既是反对不为内容需要片面追求技巧,又不废雕琢,追求“出自然于追琢”的境界。如其所谓:“词过经意,其蔽也斧凿。过不经意,其蔽也褦襶。不经意而经意,易。经意而不经意,难。”“词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欲求恰如分际,此中消息,正复难言。但看梦窗何尝琢,稼秆何尝率,可以悟矣。”“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即倚声家言自然从追琢中出也。”从情感体验上看,“拙”乃哀感顽艳百折不回的一片痴心至情;“问哀感顽艳,‘顽’字云何诠。释曰:‘拙不可及,融重与大于拙之中,郁勃久之,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而不自知,乃至不可解,其殆庶几乎。犹有一言蔽之,若赤子之笑啼然,看似至易,而实至难者也。”以王国维语释之,乃“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况氏“重拙大三要”,如夏敬观所论:“盖重者轻之对,拙者巧之对,大者小之对,轻巧小皆词之所忌也。重拙大三字相联系,不重则无拙大之可言,不拙则无重大之可言,不大则无重拙之可言,析言为三名辞,实则一贯之道也。”(《〈蕙风词话〉诠评》) ☚ 词中情景 雅俗之辨 ☛ 重拙大 重拙大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重,气格沉着凝重,与轻倩相对;拙,质拙朴老,与尖纤相对;大,境界开阔,托旨宏大,与细浅相对。况周颐以重拙大为词创作的三大要素,强调和追求静穆厚重,拙劲宽大的词学风格。诗论中虽然没有像词论那样明确将重拙大三者相提并论,将它们视为有机联系的艺术风格整体,但是,同样将重、拙、大分别看作诗歌美的组成部分而加以肯定和提倡。前人论杜甫诗“沉郁顿挫”,严羽《沧浪诗话》论诗之为“沉着痛快”,胡应麟论李绅一些乐府诗得杜甫“沉着”(《诗薮》内编卷三),沈德潜肯定颜延之诗歌“要其厚重处,古意犹存”(《说诗晬语》卷上),潘德舆推重顾炎武诗“坚实”,不满萨都剌诗“骨不坚重”(《养一斋诗话》卷三),都是崇重之谓。诗而能重,则免于华靡轻弱,粗疏肤廓之失。但是若无流转自然之妙,则过而伤笨,虽重不足贵。诗人尚拙,是指不刻意雕琢呈巧,保持诗歌稚真朴拙之美。吴骞《拜经楼诗话》卷四:“马君辉云:‘养子早知能背国,宫中不赐洗儿钱。’此用拙而胜也。”然而朴拙又不可沦为鄙俚,也并非一概排斥用巧,前人主张拙得恰到好处,“朴拙惟宜怕近村”(戴复古《论诗十绝》之一),还要“巧拙相济”(王若虚《滹南诗话》引周德清语),“善藏其拙,巧乃益露”《袁枚《续诗品·藏拙》。这实际上是赞成“大巧若拙”。“以大为美”在我国古代美学和诗学理论中有悠久传统,《老子》“大音希声”,季札“能夏(意谓雅)则大”(《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李东阳以宫声求诗,钱谦益欣赏大音宫声之诗,刘熙载《艺概·诗概》“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都是对“大”之美的歌颂和追求。诗歌创作的重、拙、大基本属于阳刚风格的范畴,在诗苑有重要位置。 ☚ 大 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