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典卖案
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八、九月之间,王益之将园屋、地基典卖给徐克俭后,又典卖给舒某,舒某家收有园屋、地基的上手干照,即王益之产业原来的契约凭据,徐克俭家批有关书,关书是标明物业亲邻关系的文书,因为亲邻有吝赎、优先、地役等权利,所以买卖双方要办理改写关书的交关手续。同时徐克俭家有王益之父王元喜典契一张,官府疑其为假,及传到出产人、牙人及见知人时,据王安然等人供此契的确为真,王益之将物业典卖给徐克俭以后,因欠王规酒米钱一百贯,被展转起息,筹利至三百余贯,逼令写下典契,所谓舒某,实是王规所立之诡名。王益之为高利贷所迫,不得不将家业重叠典卖,依照法律规定“典卖田地,以有利债负准折价钱者,业还主,钱不追。”舒某与王益之的买卖乃是违法,屋业当还原典主徐克俭管佃。又法:“诸以己田宅重叠典卖者,杖一百,牙保知情与同罪。”王益之重叠,牙人陈思知情,二人均各勘杖一百。徐克俭干照给还,舒某干照毁抹。中国古代法律对借贷给予一定的保障,允许有较低的利息率,但从缓和社会关系的长远利益出发,从不提倡和鼓励高利借贷,宋代禁止以典卖土地的价钱偿还高利贷,就是为了抑制高利贷者对土地的大规模兼并,这既是对中小地主阶层的保护,也是对普通农民的保护,然而实际生活中类似王益之这样,被高利贷者盘剥而出卖土地,然后还能得到官府公正判决,受到法律保护的恐怕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