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重别周尚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重别周尚书 重别周尚书北朝诗篇名。庾信作。见《庾子山集》卷四。周尚书名弘正,字思行。陈文帝时自陈出使北周,南归时,庾信写诗赠别。先有《别周尚书弘正》一首,故本诗题为《重别周尚书》。原诗二首。第一首:“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秋雁南飞”比喻周尚书南归。通过这个景象的叙写,寄寓了诗人滞留北地的乡关之恋、故国之思。小诗写得朴素清新、沉挚感人。 ☚ 渡河北 昔昔盐 ☛ 重别周尚书 重别周尚书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本诗和庾信的大多数作品一样,“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哀江南赋》),从滞留异乡的人与南飞的大雁的对比中,表现出自己的沉重的故国之思。全诗除少数一、二字外,平仄规律与近体五绝完全一样,杂在唐人绝句中,亦难以分辨。它说明我国古诗从诗经开始,经过漫长的历史和不断的探索,在形式上已经更趋成熟,就要进入以近体诗为标志的蔚为大观的唐诗时期了。那诗中南飞的大雁也即将变为报春的燕子,去兴高彩烈地迎接中国诗歌史上更加美丽的春天!(以上为周啸天 管遗瑞撰写) ☚ 玉阶怨 《重别周尚书》重别周尚书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周尚书,即周弘正,字思行。梁元帝时任左户部尚书。入陈后,累官尚书右仆射。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至北周迎接被俘的陈宗室陈顼(公元569年立为宣帝),天嘉三年自周南归,庾信以诗赠别。因先已有《送周尚书弘正二首》,所以这里题作“重别”。从作品的内容来看,好象不是描写如何“送别”,而是抒发送别前后的感慨,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庾信原是南朝旧臣,深得梁元帝的信任,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长期羁縻于北周,不得南归。故每见秋雁南飞,南使回归,总不免由艳羡而生自悲之心,深慨人生不由己,不如雁之自由。雁之北往,尚可南归;人之滞留,想望故国,望眼欲穿,而终不得返。清人沈德潜于《古诗源》中评点此诗,说:“从子山(庾信之字)时势地位想之,愈见可悲。” “阳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据考,庾信并没有到过阳关,这里以“阳关”代长安,是为了强调自己羁留长安,离乡万里,难以返回,有如置身于阳关之外一般。诗人说,他滞留在长安,要想返回故国,那道路竟有万里之遥,所以象是在阳关之外一样,看不到一个人南归。 “不见一人归”,也只是一种强调和夸张,只是诗人一时间的感觉,并不是从来不曾有人南归。诗歌写的是诗人的主观印象,不一定是客观事实;但是强调南归之人极为罕见,南归之事十分不易,又与客观事实是一致的。有人提出问题,说: “不见一人归”,这“一人”指的是谁?指自己呢,还是指别人?其实,这“一人”从根本上说是子虚乌有的,前面的“不见”明确地作了否定,南归者“不见一人”,所以谁也无从指代,既无从指代自己,也无从指代旁人;剩下的当然就是思归而不可得的人了,这当然不只是“一人”,所以在这个范围中既包括了他人,又包括了诗人自己。笔者认为,诗歌原有的弹性,应当让它保留下来,不必去落实这里的那“一人”是谁,胶柱鼓瑟,不免乏味,不如灵活一点为好。 “不见一人归”,是全篇的诗眼和中心,全诗都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比如一棵树,主干是重要的,但只有主干而没有枝叶,还是显示不了生命的活力;一首诗歌只有中心,而缺乏表情的形象,同样没有生命力。本诗围绕“不见一人归”这个中心点,前有“阳关万里道”作铺垫,后有“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作为引伸和展开,使短短的小诗,血肉饱满,就象枝叶蓬生的小树一样显得生气勃勃了。“唯有”作为“不见”的补充,唯有雁在“南向飞”,自然也就“不见一人归”故园的了;以雁来同人作比较,雁还春来秋往, 来去自由,人却思归故国而不得,不能有雁那样的自由。诗人在翘首故国,眼看“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的情景之下,忽然景由情生,那秋雁南飞的景象,被“不见一人归”的怅惘情感所触发和推动,忽然从记忆中活跃起来,并经过加工、铸造,而成为“不见一人归”的情感形象,栩栩如生,十分动人。作者想望故国,望断南飞之雁,由对秋雁的艳羡而转向伤己,顾影自怜。多少时间都“不见一人归”,而今“唯有”周尚书能象秋雁南归一般返回故土,这是多么令人向往啊!可是自己却无由得此幸运,不用说是更增添了许多惆怅。但“秋雁南飞”的一幕,不一定是实景,所谓“景由情生”,是可以经由时间上的跳跃,而把记忆中的形象调动起来,作为现实情景的必要补充和引伸的。 重别周尚书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周弘正于梁元帝时为左户尚书,后仕陈朝,奉使长安(时西魏已入北周),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南还,庾信先已有诗相赠,此诗为续作,故题“重别”。以在梁的旧职称周“尚书”,不仅是表示恋旧之情,而且无视陈朝禅梁的事实,即不承认其合法性。 前二句叙事,形象地概括周陈通好之前,南北隔绝的政治态势。以“阳关”代指北周,犹上诗以“玉关”指西魏一样,表达了诗人身在长安,有如汉人身在塞外的感觉。由于南北对立,由南入北的人,曾经没有一个能够回去。由此可见周弘正的返陈,在当时是怎样重大的一条新闻。后二句写景,简笔勾勒出万里长空雁南飞的河上寥廓秋景,而以“唯有”二字点意,对上文“不见一人归”是一个有力的反衬,可见人不如雁,慨何如之?其次,大雁南飞,对于周尚书的南归又是一个形象的隐喻,寄托着诗人的羡慕之情。最后,在万里阳关大道的背景衬托下,远飞的大雁,又成为自由的一个象征。反映了历史上南北分裂时期人民渴望打破信息阻绝、交通阻绝现状的心情。 以小见大,以少总多,是绝句艺术奥秘所在。庾信的这两首五绝在艺术上非常成熟,开了唐人五绝艺术的先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