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里急后重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痢疾的症状:有急于排除粪便的感觉,但排不出去,或不能排净。 ☚ 做埠头 撞木钟 ☛ 里急后重症状名。出 《难经·五十七难》。其状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为痢疾主症之一。《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盖中焦有热,则热邪下迫中焦;有寒,则寒邪下迫脾肾;气虚则气陷下迫。欲治此者,但当察其所因,以治脾肾之本。”参见痢疾条。 里急后重病名。出《难经·五十七难》。便前腹痛,急欲大便,叫里急。大便时急迫欲便,而有便不尽之感,叫后重。 里急后重rectal tenesmus有强烈难以忍耐的排便感,但又没有较多粪便排出,便后又无舒适感,此种症状称里急后重。系直肠部持续受刺激时所特有的一种症状。临床最多见于痢疾;也常见于局部炎症、肿物、寄生虫感染等。 里急后重时时欲泻,腹痛窘迫称里急;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称后重。两者并见时合称里急后重。为痢疾的主要症状之一。 里急后重lǐ jí hòu zhòng《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轻剂(15)。病证名。其状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为痢疾主证之一,出《难经·第五十七难》。《景岳全书》:“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盖中焦有热,则热邪下迫中焦;有寒,则寒邪下迫脾肾;气虚则气陷下迫。欲治此者,当察其所因,以治脾肾之本。” 里急后重tenesmus俗称下坠。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直肠肛门刺激现象,使患者频感便意,每次排便量不多但有显著下坠感。多由结肠、直肠、肛门及其周围组织的病变所致。盆腔疾病放射治疗时亦可出现里急后重感。 里急后重裹急後重lǐ jí hòu zhòng腹痛欲便而不爽,且便时肛门有沉重下坠的感觉。《证治准绳·第六册》:“里急后重闭者,大肠不宜通也。” 里急后重lǐjíhòuzhònɡ证名。出《难经·五十七难》。其状腹痛窘迫, 时时欲泻, 肛门重坠, 便出不爽。多因湿热气滞所致。为痢疾主症之一。详见痢疾条。 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里急后重是指便意频繁而无效果的排便动作,常伴有排便不净的感觉与疼痛。膀胱疾病时排尿也常出现里急后重、排尿不净的感觉,称为痛性尿淋沥,以资鉴别。 里急后重的一般病因
最严重的里急后重多见于急性细菌痢疾,因病变主要累及左侧结肠。阿米巴痢疾所致的里急后重常较轻。沙门菌、空肠弯曲菌、Yersinia菌、侵袭性大肠杆菌、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等引起的急性肠炎,毒血症症状较重,大便含有粘液和脓血,腹痛较剧,可伴有里急后重。 结肠套叠时,如套叠下端累及盆腔内结肠或直肠,则可引起里急后重,直肠指检与望诊须注意与直肠息肉或直肠脱垂相鉴别。 服用大量钙剂、铋剂、氢氧化铝等药物可引起便秘,如粪块堆积于直肠内引起排便困难亦可引起里急后重感。 脊髓痨直肠危象可有严重的直肠痛,患者主诉“腹泻”伴里急后重,症状常发生于清晨,以后逐渐缓解。梅毒病史、A-R瞳孔与膝反射消失有助于诊断。 痉挛性肛部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里急后重。患者常于卧床后不久出现直肠痉挛性疼痛,在数分钟或半小时内自然缓解。偶尔需应用镇痛药后方可缓解。其原因可能为骶尾肌或肛提肌痉挛所致。 膀胱后壁憩室内巨大结石有时可引起里急后重,血尿可提示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体检,然后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粪尿常规、大便培养等,器械检查如乙状结肠直肠镜、X线钡剂灌肠摄片等以确定病因诊断。 ☚ 慢性腹泻 大便失禁 ☛ 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tenesmus又称"下坠感"。指肛门坠胀感,似排便未净,虽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无轻松感。是由于直肠壁神经感受器频频受炎症性或机械性刺激,而发出传入冲动至大脑皮质,导致便意频繁而产生的。常见于肠道感染、结肠和(或)直肠非感染性疾患、盆腔疾患及毒性刺激等。 ☚ 慢性腹泻 大便失禁 ☛ 里急后重tenesmus 里急后重lǐ jí hòu zhòngtenesmus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