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释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释名

 汉语语源学的第一部著作。东汉刘熙撰。《释名》 之“名”,指事物名称之名,即现代所谓 “概念”。刘熙在 《释名》 中试图将各种事物得名的来历作一探求,以作出语源上的解释,使人明其 “所以然”。这在古今,都不失为一个有趣的题目。全书分二十七篇,共一千五百零二个词条,大部分是 “百姓日称” 即日常词语,体例仿照 《尔雅》,有《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形体》、《释姿容》、《释饮食》、《释衣服》、《释宫室》等。《释名》的释义方法非常特别,主要是利用同音或近音的字,以及双声叠韵,即所谓 “声训”。如:“皮,被也,被复其体也。”又如:“兄,荒也; 荒,大也。” 再如:“胎,始也。” 汉代语言学,《尔雅》 为训诂之始,《方言》从比较方言角度研究词汇,《说文解字》从文字角度研究语言学,《释名》则从声音来释义,在汉代语言学中别开一番天地。

《释名》

训诂书。东汉刘熙著。一说始作于刘珍,完成于刘熙。 全书收录先秦两汉词语一千五百多条,分为8卷27篇: 释天、 释地、 释山、 释水、 释丘、 释道、释州国、 释形体、 释姿容、 释长幼、 释亲属、 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 释床帐、 释书契、 释典艺、 释器用、 释乐器、 释兵、 释车、 释船、 释疾病、 释丧制。 据考证还应有 “释宫爵”一篇,可知全书不止27篇。其资料不仅采自文献典籍, 也大量采自当时口语。 全书解释词语专用 “声训”,分为以同音字为训和以音近字为训两大类,解释事物名称的由来,探求语源。保存了古代有关名物、典章制度、 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和东汉末年宝贵的语言资料。 序言提出 “名之与实, 各有义类” 的 “义类说”,奠定了声训的理论基础,启示人们从语音出发研究语源, 给后世训诂学以巨大的影响。 启示了宋代的“右文说” 和 “因声求义”, “音近义通” 的训诂方法。缺点主要是把声训作为探索语源的唯一办法, 不能根据社会历史, 从语义体系来分析词语的语源, 而是随事赋义, 强作比附, 因而不少解说陷于穿凿, 对联绵词也往往割裂为训。 明代郎奎金刊 《五雅全书》, 因《释名》内容和体例与 《尔雅》略同, 着重解释专科词语, 易名 《逸雅》, 同 《尔雅》、 《广雅》、 《小尔雅》、《埤雅》合刻。最早的注本是题名毕沅的 《释名疏证》、王先谦的 《释名疏证补》及 《释名疏证补附》,集历代校勘、修订、疏证 《释名》的成果,是研究 《释名》的代表著作。 今人李维棻 《释名研究 (附索引)》 (台北大化书局1979年版) 也可供参考。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鱗蟲禽獸部 > 獸 > 釋名
釋名  

豬石子。豚卵,即牡豬外腎也。”

释名【同义】总目录


释名逸雅
释名

释名

训诂著作。东汉刘熙著。共八卷二十七篇。收录了一千五百多个普通词语和名物词,是一部百科名词词典,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释名》专门解释词的语源和同源关系。如《释名·释床帐》:“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这是解释语源。《释名·释言语》:“顺,循也,循其理也。”这是解释同源关系。
《释名》解释词义完全采用音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同音字解释,如《释名·释天》:“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二是用音近的字解释,如《释名·释言语》:“说,述也,宣述人意也。”
《释名》保存了许多词语的古义,收录了不少名物词,对于印证古籍传注的解说,很有价值。采用音训解释词义,开了我国音训词典的先河,对后世“右文说”和“音近义通”论的成立,有很大影响。本书也存在严重缺点:一是声训缺乏严格的准则,主观随意性较大。二是对一些复音词分开解释,穿凿附会。《释名》的注本主要有毕沅《释名疏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 比雅   释名疏证 ☛

释名

亦称《逸雅》。训诂书。八卷。东汉刘熙著。或说始作于刘珍,完成于刘熙。仿《尔雅》体例,分为《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服》二十七篇。共收录先秦两汉间词语1500余条,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意义,企图通过声训的方法推求事物命名的由来,也就是要探索语源。此书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对于探求语源,辨证古音和古义,都有参考价值。但声训用得过滥,常有穿凿附会之处。有1928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清人毕沅有《释名疏证》、王先谦有《释名疏证补》,可资参考。

释名
主要责任者: 任继昉,刘江涛
责任方式: 译注
出版者: 中华书局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430 千字
页码: 1-648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H131.3
语种:中
定价:52.00
出版时间:2021-04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共收录1473条词条。
被引频次:25
释名

198 释名

训诂书。汉末刘熙著。今本27篇,分8卷。按词语内容分为释天、释地、释山、释水等。旨在推究事物所以称名的缘由。释词方法全用声训。如“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释天)“土,吐也,吐出万物也。”(释地)书中穿凿附会之处很多。但它反映了词语较古的意义。如“景,竟也,所照处有竟限也。”(释天)从注中可见“景”的本义是日光。书中叙述了不少有关名物、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的知识。从所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可以考证汉末的语音。对后代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有很大影响。有毕沅的《释名疏证》、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可参考。

☚ 说文解字   广雅 ☛
释名

《释名》shiming

中国第一部以音训为主要手段的训诂专著。汉末刘熙撰。或说始创于刘珍,成书于刘熙。共八卷二十七篇,篇名有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彩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曲艺、释器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分类较《尔雅》为细,也比较合理。
关于编写这部书的目的,刘熙自序说:“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曰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刘熙想通过这部书,解释事物所以如此称名的缘由,也就是要探索语源。如:《释天》:“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阙也,满则阙也。”“暑,煮也,热如煮物也。”“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他以音求义,也就是从语音上去探索语源,这种方法,训诂学上叫做声训。《释名》一书所用的训诂,几乎全是声训。此书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创造了“声训法”。对于这种办法,《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评它:“以音求义,多以同声相谐,不免牵合。”我们认为《释名》这部书所用的声训虽然有很多是唯心的,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它。首先,《释名》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声训的第一部专门著作,它为汉语语义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其次,《释名》保存了许多词语的古义,记录了许多有关名物、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的知识,提供了许多探求语源的线索。此外,它所提供的东汉末年的语音资料,也是很可宝贵的。罗常培、周祖谟合著的《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就曾经利用这些资料,来考证汉末韵部的归类、阴声韵与阳声韵相配的关系、阴阳对转的关系、四声改变和意义的关系等。《释名》这部书对后代学者提倡因声以求义的训诂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释名》的条例,清人顾千里有《释名略例》,张金吾以为他拘于字形,便从语音上补充其说,作《释名补例》,近人胡朴安在《中国训诂学史》中对顾氏之说作了补充。杨树达有《释名新略例》。
《释名》问世不久,吴国韦昭(即韦曜),就为它补作《官职训》一篇,并撰《辨释名》一卷。清代有毕沅《释名疏证》、《续释名》、《释名补遗》(并江声代作),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成镜蓉《释名疏证》,顾震福《释名校补》。

☚ 尔雅   方言 ☛
释名

释名

训诂学著作。又名《逸雅》。八卷。汉语史上第一部全面运用声训释义的训诂专书。东汉刘熙撰(一说始作于刘珍,完成于熙)。刘熙(生卒年不详),亦作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潍坊)人。汉末名士。曾任南安太守。
全书依据义类分为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等二十七篇,所收声训释例一千五百余条。《释名序》云:“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可知此书之作乃是为了推勘古人为万物命名的本意,故其撰述旨趣、释义方法皆自具特点。该书所训释对象以日常习用之物名为主,包括一些俚语俗言词语。释义方法则全面运用声训“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如《释天》:“日,实也,光明盛实也。”又:“月,阙也,满则阙也。”“日”与“实”,“月”与“阙”,都是叠音为训,作者认为日、月的命名与它们外形实与阙的特点有关,所以语音接近。
声训材料最早散见于先秦古籍正文之中,其作用是阐发正文中词语的意义,增强行文的说服力,而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训诂手段。《释名》则初步探索了声训的原理,首次大规模地收集整理了前代古书中零见散出的声训材料,分类编排,汇成汉语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声训辞典,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并为汉代训诂学兴起时期的代表作品。《释名》在汉语史上有重要影响。一、《释名》汇集的大量声训材料,反映了刘熙所处时代的实际语音,是考证古音的宝贵资料。罗常培、周祖谟合著的《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即通过《释名》声训材料考证汉代韵部。符定一所撰《联绵字典》亦据《释名》声训实例又辅以其他材料,对清儒钱大昕“古无轻唇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等观点提出不同见解。二、《释名》的释义揭示了一些词语的古义,保存了不少古代名物制度的资料,对训释古书有一定参考价值。如《楚辞·九歌》:“薜荔拍兮蕙绸。”王逸注:“拍,搏壁也;绸,束缚也。”“搏壁”二字,今人不解其意。而《释名·释床帐》:“搏辟,以席搏著壁也。”可知《九歌》原意是把居室用薜荔编的席子装饰起来,再用蕙草束缚住。三、《释名》对声训理论的初步探索和对声训方法的全面运用,给后世语言学者以重要启迪。宋代“右文说”的提出其实是对《释名》声训中以同声符形声字为训的直接发展。清代小学鼎盛时期提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敢于突破字形樊篱因声求义,在推究语源、读破通假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也都离不开《释名》一书的启发。今人从理论高度对词族、同源词的研究,其渊源亦可追溯到《释名》。但是也应看到,汉语音义关系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单纯据语音求语义其结论不可避免会带有任意性。《释名》以语音为线索,对万物命名的“所以之意”进行个别的零散的研究,也就常常会“事有出于偶合,而理难期于必然”(沈兼士语)。《释名》确有不少释例显然出于臆测,或是受到儒道观念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妨碍了《释名》一书的学术价值,也使它在长期流传中一般不被作为语文工具书使用,而是仅用作汉语研究的专门性资料。
有明天启《五雅全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明覆宋陈道人刊本。其义例的研究介绍有清顾广圻《释名略例》、杨树达《释名新略例》。清毕沅《释名疏证》校勘该书传本的讹误,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续有刊正,可资查考。

☚ 尔雅   小尔雅 ☛
释名

《释名》Shiming

书名后亦称《逸雅》。东汉刘熙著。八卷。二十七篇。该书系仿《尔雅》体例而作,但实际收词原则及释义方式与《尔雅》大不相同。全书收词一千五百多,大多为常用词;释义主要用声训法。《释名》分篇的原则是义以类聚,其任务就是要探寻事物名称的“所以之原”,也就是推寻事物得名的原因,所以该书是汉语词源学的第一部著作。《释名》以音同、音近的词解释意义,推究事物命名之原,如“天,显也,在上高显也。”“仆,踣也。顿踣而前也。”有些说解精当,但也多有穿凿附会的地方。该书对于探求语源、考辨古音古义,有重要参考价值。有清毕沅《释名疏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及《释名疏证补附》。

☚ 方言   切韵 ☛
释名

释名

(东汉)刘熙著。或说始作于刘珍,完成于刘熙。27篇,8卷。体例仿《尔雅》而用音训,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词义,推究事物所以得名的由来,虽有穿凿附会之处,但于探求语源、辨证古音和古义,颇有参考价值。清毕沅有《释名疏证》,王先谦有《释名疏证补》及《释名疏证补附》。以明天启《五雅》刻本较为珍善,以《四部丛刊》本较为通行。

☚ 尔雅注疏引书引得   释名疏证 ☛

释名

训诂书。东汉刘熙撰。八卷共二十七篇。体例仿《尔雅》,用声训,以音同或音近之字相训释。是一部专门解释词的语源义和同源关系的词典。其声训保存了大量汉代的语音资料,对于后代“因声求义”、“音近义通”方法的出现也有所启发,但其中多有穿凿附会之处。

释名shì míng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24)。训诂书。后世又别称《逸雅》。东汉·刘熙撰,8卷。所收词条,按27种义类分列解释,体例与《尔雅》相同,但收词范围远比《尔雅》广泛。以声音相近或相同之词解释,并试图探求语源。这种“声训”之法在书中更加系统化。但并非声近之词又皆相通,容易造成主观强解。

释名

八卷。东汉刘熙撰。《隋书·经籍志》载《释名》八卷,注:“刘熙撰。”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载《释名》,注曰:“汉征士北海刘熙成国撰。”《隋书·经籍志》于《大戴礼记》下注云:“梁有《谥法》三卷。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宋《册府元龟》亦沿袭是说。宋李石《续博物志》作“汉博士刘熙。”据以上材料可知,《释名》为刘熙所撰无疑。刘熙字成国,东汉末北海(今山东昌乐县)人。关于他的仕履,有“安南太守”、“博士”、“征士”三说。《三国志》几处提及吴蜀之臣曾师事刘熙,或与刘熙有交往,可知刘熙为汉末名儒无疑;但《后汉书》和《三国志》却没有刘熙的传记,说明刘熙不大可能当过“太守”或“博士”。“征士”之说较为近是,“征士”是学行并美而不就征辟者之称,刘熙可能是著名于时的隐逸征士。刘熙曾避地交州,在那里从事讲学活动。汉之交州辖今两广地,治所在广信,即今广西苍梧县。《三国志·程秉传》云:“(秉)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薛综传》云:“(综)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许慈传》云:“(慈)师事刘熙……建安中,与许靖等自交州入蜀。”《许靖传》云:“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建安十六年(211年),转在蜀郡。”许靖入蜀在建安十六年前,而许慈师事刘熙又在偕许靖入蜀之前,可知早在建安十六年前,刘熙已至交州。汉末社会动荡,战乱之中,独交州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刘熙即是其中之一。其所终不详。依刘氏之声名几与郑玄、祢衡之伦比肩推断,刘熙不仅生当汉世,其殁或亦在汉末。清人毕沅《释名疏证序》怀疑刘熙“或魏受禅以后人”,迮鹤寿注《蛾术编》谓刘氏“必为三国时人”之说不能成立。关于《释名》的成书年代,《释名》本身提供了一些线索。《释名·释州国》所释天下州名凡十三:青、徐、扬、荆、豫、凉、雍、并、幽、冀、兖、司、益。而《后汉书·郡国志》却有交州而无雍州。由此看来,刘氏撰《释名》是在雍州建立的兴平元年(194年)之后到交州建立的建安八年(203年)之前的九年之中,此时下距魏受禅尚有二十余年光景。在交州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刘熙全身远祸,潜心著述,得以完成《释名》一书。刘熙撰《释名》本无疑问,但《后汉书·文苑传》有刘珍“撰《释名》三十篇以辨万物之称号”的记载。刘珍卒于顺帝永建元年(126年),时代早于刘熙。然刘珍所撰《释名》,各史志皆未著录,唐宋类书亦未见称引,故清钱大昕、郝懿行等皆认为“刘珍撰《释名》”是范晔的谬说。张澍、汪之昌则认为刘珍《释名》久已失传,今本《释名》确为刘熙所作。刘熙《释名序》谓书凡二十七篇,今本正文亦二十七篇。但今本未必是完整的,序文所载篇数,恐系后人据残本篇数所改。前人论点有二:❶《三国志·韦曜传》谓《释名》论“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故韦昭所见《释名》当有《释官爵》一篇,今本阙;
❷唐宋诸书所引韦氏《辨释名》诸条多有辨官爵之辞,可证《释名》原本确有释官爵文字。今本《释名》二十七篇,分类略同《尔雅》,而无《尔雅》之《释诂》、《释训》、《释言》、《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十篇。由《释亲》广为《释长幼》、《释亲属》。由《释器》广为《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床帐》、《释用器》、《释兵》、《释车》、《释船》。由《释地》广为《释州国》、《释道》。而《释天》、《释山》、《释水》、《释丘》、《释宫室》、《释乐器》,则与《尔雅》相仿佛。《释形体》、《释恣容》、《释言语》、《释饮食》、《释书契》、《释曲艺》、《释疾病》、《释丧制》,则为《尔雅》所无。“所释名物典礼计一千五百二事,虽不完备,亦可略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矣”(胡朴安语)。《中国训诂学史》曰:“其内容之大体,已超轶《尔雅》之外,毕氏沅谓其书参校方俗,考核古今,晰名物之殊,辩典礼之异,洵为《尔雅》《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其辨晰名物典礼,时出于《尔雅》《说文》之外;即同一名物典礼,而称谓殊异者亦颇有之,盖因时代更易,称谓遂别;亦有称谓虽同,以声韵言语之流变,而说解遂别。至于每篇之内容,虽未能纤细具备,其书在《尔雅》、《小尔雅》后三百余年,在《说文解字》后略一百年,当时之名物典礼,颇有可以资参考者。”刘熙《释名序》曰:“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释名》一书旨在探索语源,即采用以音求义方式推求语词音义的来源而阐明其命名之所以然之意。《释名》与《尔雅》、《说文》不同,几乎全用声训。清顾广圻《释名略例》析《释名》条例有二:曰本字、曰易字。清张金吾《言旧录》复增借字一例。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析为十八例。杨树达《释名新略例》析三类九例。齐佩瑢《训诂学概论》谓音训之例为三:同字为训、同音为训、音近为训。《释名》是一部有很高价值,产生广泛影响,同时又存在严重缺点的著作。《释名》训诂保留了古训古义,保存了大量语音材料,保存了不少汉代方言材料,这些内容是有很高学术价值的。《释名》往往任取一字之音以附会另一音近之称,对事物命名之意的解释“颇伤于穿凿”。刘氏受到谶纬之学等的影响,有些说解不仅毫无根据,而且宣扬了错误思想。《释名》一称《逸雅》。明郎奎金取是书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名曰《五雅》。以其他四书皆有“雅”名,遂改题“逸雅”以从其类。《释名》有《汉魏丛书》本、《格致丛书》本、《古今逸史》本、《五雅》本、吴志忠刊本等。《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江南图书馆藏明嘉靖翻宋刻本。诸本缺讹均甚。长洲吴氏所刻顾千里校本较善。

释名

释名

古训诂书,东汉刘熙撰,一说始作于刘珍,完成于刘熙,8卷27篇。该书体例仿《尔雅》,专用音训,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虽有穿凿附会,然足资考见古音。因其为汉人所作,所释名物器用,对于研究汉代长安制度风俗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特别是可补正史中饮食、服饰、生活起居资料之匮乏。清代毕沅有《释名疏证》,王先谦有《释名疏证补》和《释名疏证补附》。

☚ 急就篇   说文解字 ☛

《释名》

中国最早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训释词义的专书。东汉末刘熙(又作熹)撰,一云东汉刘珍所作。清人毕沅以为创始于刘珍,继承于刘熙。分8卷27篇,其篇目次序为: 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彩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共训释名物典礼1502件,所收字词范围比《尔雅》还要广泛。且仿《尔雅》体例,按事物类别进行释词,但其释义部分完全采用声训(也称音训)的方式。即用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类解说被释之词,并由此推究事物得名之缘由。这些声训保存了许多字词的古音古义,对传统小学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影响很大,但其中夹杂了不少主观唯心的说解。清代毕沅作有《释名疏证》,王先谦在此基础上撰有 《释名疏证补》 ,是较好的刊注本。

释名

释名

书名。东汉训诂学家刘熙*著。熙字成国,北海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释名》为我国第一部以声训为主要手段的训诂专著,与《尔雅》、《方言》齐名,它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字义,并充分注意到了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其声训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熙另著《孟子注》,今已不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 焦竑   逸雅 ☛
释名

释名

与释物相对。是语文词典中所提供的“指物符号”,简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有时为了突出释“名”的性质,在释文的开头有时可以加上“××名”、“××称”的说法。例如〔完小〕 完全小学的简称。当然,在百科辞典释义中,有时也需要运用释名的方法进行解释。一般来说,释名是对词语本身的说明,而不解释它所指的事物。例如:
〔电动机〕把电能变为机械能的机器,通称马达。
〔电动机〕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机械。是工矿企业的动力装备,有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两种。交流电动机又分为同步电动机和异步电动机等类。
上述两段对同一词目的解释,第一段话仅仅解释“电动机”为何物,说明其名称本身,词目后的释文都可看作是对这一符号提供的信息。第二段释文已经超出对“电动机”这一名称的解释,释文中有许多成分明显地用于说明“电动机”这种事物,从性能到种类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解说所指之物是百科词典的任务,对词目符号本身提供信息是语文词典的职责。

☚ 释文   释义方式 ☛

释名

又名《逸雅》。训诂专著,我国最早的声训词典。8卷,27篇。东汉刘熙(一作熹)撰。按: 《释名》之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文苑传·刘珍传》,称:“刘珍,字秋孙,一名宝。撰《释名》三十篇,以辨万物之称号。”而其后的《三国志·吴书·韦曜(昭)传》、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及《隋书·经籍志》以后的众多官私书目则都记作汉刘熙撰。刘珍《释名》也一直既不见于任何别的著录,亦不见有人称引。据清毕沅第一次考证认为:“疑此书兆于刘珍、踵成于刘熙。”(毕沅《释名疏证·序》)而清钱大昕的考证则认为,《释名》乃是刘熙所撰(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二十七卷“《释名·跋》”)。毕沅第二次考证也修改了前说,结论与钱氏一致(见毕沅《篆文释名疏证·序》)。现在大多数学者都据此认为,大概原来刘珍、刘熙二人分别都著有《释名》。刘珍的《释名》很早就亡佚了。所以后代未见流传记载。只有刘熙的《释名》流传了下来。今传的《释名》确系刘熙所撰。《释名》亦属《尔雅》一类的著作,故明郎奎金在将《尔雅》、《小尔雅》、《释名》和《广雅》、《埤雅》编在一起统名之《五雅》时,为名称的谐调一致而改称《释名》为《逸雅》。与《小尔雅》一样,它也是在《尔雅》的影响下成书的,但又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其自序称,由于事物“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特将各类事物收集一起,分类编排,用声训之法,“论述指归”,即推根溯原地弄清词语名物为什么如此这般地称谓,以求得名实之间的根本道理。这也是其书命名的由来。《释名》既属《尔雅》派著作,其内容自然就与《尔雅》一致,解释的也是各种事物的名称。凡收集解释了1502件词语名物,有的来自《尔雅》,更多的系作者所增。内容类别依次为: 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共27类。从中可以看出,《释名》的分类是在《尔雅》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也有所取舍和变化而成的,也比《尔雅》分类更细致、更具体和更科学了。表现在: 释天、释山、释水、释丘、释宫室、释乐器6篇,为《尔雅》所有,系继承《尔雅》而来,仅将《尔雅》释宫、释乐改作释宫室、释乐器而已,当是社会发展使“宫”义缩小特指、称“乐”而表义不够具体之故所致。释形体、释姿容、释言语、释饮食、释书契、释典艺、释疾病、释丧制8篇,为《尔雅》所无,属新增内容,是《释名》的发展。《释名》中没有《尔雅》的释诂、释言、释训、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兽、释畜10类内容,大概是因为《尔雅》搜集解释较为详尽。其他文字训诂著作如《说文》、《小尔雅》等或已具备,或有增补的缘故,遂予舍弃。《释名》对《尔雅》部分内容的分类分化为: 释地、释道、释州国3篇分自《尔雅》释地篇,释长幼、释亲属两篇分自《尔雅》释亲篇,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床帐、释用器、释兵、释车、释船8篇,分身《尔雅》释器篇。这些也是发展的表现。《释名》对词语名物的解释有其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始终以声训之法,对每个词语名物进行推原性解释,与《尔雅》的以义训之法为主进行一般性解释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情况简言之,是对被释字,各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予以解释,多数还进一步申述何以作此解释的语音上的原因,以使人们对名实原理了然于心。例如,“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释天);“土,吐也,吐生万物也”(释地);“身,伸也,可屈伸也”(释形体);“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释言语);“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释典艺);“竹曰吹。吹,推也,以气推发其声也”(释乐);“葬,藏也”(释丧制)。关于《释名》同声训之法解释词语名物的条例,清顾千里曾著《释名略例》一书,有专门研究。虽未尽善尽美,但基本的和重要的都详细清晰地列举了出来,很便于人们深入了解《释名》的声训,故为今人普遍沿用。顾氏首先说明了《释名》声训条例有两大类别: 一是用与被释字为同一形体的音同或音近的“本字”进行解释,一是用与被释字不同形体的音同或音近的“易字”进行解释。然后又以此作为基础,细分的10个具体条例,分别是: ❶本字例: 是指对被释字用一个“本字”予以解释的条例。如,“冬曰上天: 其气上腾,与地绝也。”以后“上”释前“上”;
❷叠本字例: 是指对被释字用两个本字予以解释的条例。如,“春曰苍天: 阳气始发,色苍苍也。”以“苍苍”释“苍”;
❸本字而易字例: 此所谓本字,指与被释字形体相同者;所谓易字,指与被释字形体虽同但音义不同者。所以,这个条例是指用与被释字形体相同而读音意义不同的“本字”进行解释者。如,“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以“止宿”之“宿”(音xiù)释“宿”息之“宿”(音sù);
❹易字例: 即用与被释字形体不同而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予以解释的条例。如,“天,显也,在上高显也。”以“显”释“天”;
❺叠易字例,理同叠本字例。如,”,犹云云,众盛意也。”以“云云”释“”;
❻再易字例: 如“腹,也,富也。”用“”和“富”一再释“腹”,这是对被释字用一个与之形体不同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之后,再用另一个与之形体不同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予以解释的条例;
❼转易字例: 如,“兄,荒也;荒,大也。”以“荒”释“兄”之后,又以“大”释“荒”,这是用一个与被释字形异而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之后,恐义不明,又用一个与被释字形、音均无关系,但意义能做清楚解释的字解释的条例;
❽省易字例: 指省去常规解释的形式,对被释字用一个与之形异音同(或音近)的字,直接出现在解释句中、体现解释的条例。 如,“绨,似𧋘虫之色,绿而泽也。”省去了“绨,𧋘也”的常规形式;
❾省叠易字例: 这也是省去常规解释形式,但用两个与被释字形异音同(或音近)的字直接出现在解释句中、体现解释的条例。如,“夏曰昊天,其气布散浩浩也”。省去了“昊,浩浩也”的常规解释形式。“浩浩”为叠易字。以上二例,只要注意辨别出解释句中与被释字音同或音近的字,就能明白其解释的意义和特点;
❿易双字例:即用两个与被释字形体不同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的条例。如,“摩娑,犹,末杀也。”这10个条例,形式上都是用与被释字写法相同的“形”或念法相同(或相近)的“音”(以“音”为主)进行解释的;意义上,凡是解释字,与被释字不是义同,就是义近,或能说明被释字的特定意义者,应予注意。此外,《释名》中还运用描述的方法解释了少量字的读音以及不同地区的读音差别。如,“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青徐的舌头言之”,“风,兖豫司冀横口合言之……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释天)。《释名》自觉采用声训之法解释字(词)意义,推究说明事物得名的由来,确实解决了很多词义问题,尤其是同源词及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等等。然而,由于刘熙运用声训基本上是出于一种主观的感觉和推想,事实依据不足,也不是经过系统深入研究之后科学运用的,加之在书中用得太滥,故难免存在不少强拉硬扯、穿凿附会、望声生训的错误。如,“痔,食也,虫食之也”(释疾病)。我们知道,汉语中同音字(词)是非常之多的,很多同音字(词)之间其实并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系,这是研读《释名》应特别留心之处,不要尽信刘熙之说。此外,在收集名物上,《释名》也有一定遗漏,如释亲篇而竟无“夫”,清张金吾作《广释名》,对此有较为详尽的阐述和补充。《释名》对我国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语言学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声训在先秦就已出现,《尔雅》,两汉的传注和《说文》中也用得不少。然而真正大量而且自觉地运用它,却是《释名》,所以声训应是《释名》的创造。这个创造的杰出贡献,就在于继《尔雅》和两汉训诂学家创造义训、《说文》创造形训之后,使我国训诂的三种大法至此得以确立和具备。后代至今的训诂无论怎样发展,方法上都无逾此三者。《释名》在语言学上的价值,约之有三: 其一,比起《尔雅》,范围大大地扩大了,内容也得以充实,增加了不少种类和具体名物,解释上还常常有很多不同,至于训释的方法,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些,对《尔雅》派著作和我国传统语言学都有很大的建树与发展。研读《尔雅》,需以《释名》作为重要的补充和参照著作;其二,以声训之法针对一切词语名物进行训释的特点,打破了此前训诂专书以经学内容为训释重点的局限,使词语名物的研究脱离了为某种思想和政治服务的范围,进入了语言学的轨道。同时,又保存了大量古音材料,对后人了解研究汉代语音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其三,对从语言学的角度理解研究词义和义近形声字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与意义。此外,因成书较早,其中对于一些事物和典章制度的解释,相对而言,可靠性和准确性都是很强的,加之解释的同时,自然就也保存了一定数量的文化资料。这些,都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的。《释名》中声训之法的创造和运用,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学者们不仅也自觉地大量运用声训解释词义,而且从理论上不断阐发。北宋王圣美据以提出的“右文说”,虽仅是从形声字声符之“形”与字义的关系的角度、而不是从广泛的字音与字义的关系的角度探讨字(词)义的,其“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的说法也过于绝对,但毕竟已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字义与字音的关系,即“义存乎声”,实际运用中也确能解决一定数量同源词的解释问题,故积极意义不小。清王念孙对声训的理论做了总结,说声训乃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的训诂方法,完善了它的内涵,使它开始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后代同源词的研究和同源词典及双声叠韵类辞书的编撰,也是在《释名》声训法的创造和运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今天,人们更认为声训是训诂的灵魂。不过,由于声训是建立在语音的基础上的,而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同音的词汇,词的音义关系又非常复杂,同音并不一定同义,千百年来汉语语音还变化甚巨,故声训的运用是有很大的困难的。用者倘无必要的知识,难免不发生滥用和穿凿的错误,从而使之失去意义。这是应该特别留心的。关于《释名》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早。始自三国吴韦曜的《辨释名》,可惜已佚。其后至今的研究,最著名者凡有清毕沅的《释名疏证》(附有《续释名》、《释名补遗》二卷)和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包括毕沅的《释名疏证》在内),均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释名

训诂书。八卷、二十七篇,东汉刘熙撰。仿《尔雅》体例,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词义,探求语源,辨证古义,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其中不乏有穿凿附会之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