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采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采蘩

采蘩

《诗经·召南》篇名。此为描写宫中女子劳作的诗。《毛诗序》说:“《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左传》隐公三年:“蘋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据此知此诗写公侯夫人采蘩以为祭祀。又,蘩即白蒿,相传用白蒿煮水浇在蚕子上,蚕可早出。古代后妃、夫人有亲蚕之礼,此诗写她们在宫中养蚕之事。二说均可通。全诗三章,章四句,写得平淡而含蓄。

☚ 鹊巢   草虫 ☛

《采蘩》

 于以采蘩? 在哪儿摘白蒿呢?


于沼于沚。在池里,在塘里。


于以用之? 在哪儿来用它呢?


公侯之事。那公侯的祭祀期。



于以采蘩? 在哪儿摘白蒿呢?


于涧之中。在那溪涧的水里。


于以用之? 在哪儿来用它呢?


公侯之宫。那公侯的宗庙里。



被之僮僮,她梳妆得多么整齐,


夙夜在公。早早晚晚在参加祭礼。


被之祁祁,她梳妆得多么秾丽,


薄言还归。匆匆忙忙地回到家里。



[注释] ①蘩:白蒿。②于以用之:往何处用之。③之事:指祭事。④宫:庙。⑤被:首饰。僮(tong)僮:盛。⑥夙:早。在公:参加祭礼。⑦祁祁:盛。⑧薄言:薄,同迫,匆匆忙忙。言:语辞。



[赏析] 本诗写女子参加祭礼的活动,对她到水边采白蒿的劳作,一再歌咏。紧接着描述她采蒿是为着祭祀。诗篇两章为重调,是着重描写祭品的需要,因而反复诵奏。诗篇既轻快,又庄重。多用虚字,甚至于是散文句法。交替写来,极富韵味。古人是把祭祀作为国家之大事的,而描写祭祀的诗篇在《诗经》里也较多。这诗写女子参加祭礼,实是最早写祭祀的诗篇之一。诗的第三章则专写她在祭祀中、祭祀后的打扮与行动。写来突出其梳妆打扮,又写出她的辛劳。一再推衍,重复其姿容之美,再写出她祭祀后忙着回家。其忙家务事则尽在不言中。这首诗,虽写祭祀事,但极富生活气息,又带有劳动意味。是一篇富有人情味的诗篇,活泼生动、端庄肃穆。诗篇虽短,诗味颇长。

《诗经》篇文之《采蘩》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注释】①于:介词。在。以:通“何”。何,何处。蘩:白蒿。②沼:水池。沚:小洲。③事:此指养蚕之事。④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⑤宫:指蚕室。⑥被(bèi):覆盖。僮僮(tóng):众多。⑦夙夜:早晚。公:公家。⑧祁祁(qí):众多。⑨薄言:语助词。无义。
 【鉴赏】这是歌咏女子采蘩劳动的民歌。
 蘩即白蒿,为养蚕所用之物。全诗三章。一、二章采用问答体的形式,通过一问一答,描绘出采蘩劳动的情景以及劳动的性质。一章说:在哪里采蘩?在那小池小洲。在何处用它?在公侯蚕事用它。二章说:在哪里采蘩?在那山涧小溪。在何处用它?在公侯蚕室用它。三章写大规模采蘩劳动的场面。采蘩女子一群群,为公侯早晚忙不停;采蘩女子不间断,劳动收工把家还。全诗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劳动图景。从诗意来看,其性质与《葛覃》相同,它当是写公侯养蚕作坊里女奴生活的诗篇。
 《诗序》说:“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也。”准此,蘩是祭祀之物。伪《鲁诗说》:“《采蘩》,美夫人亲蚕之诗。”准此,蘩是生蚕之物。这两种说法虽然有别,但是均认为采蘩者是诸侯夫人。试问,诸侯夫人岂能亲自采蘩?其误自不待言。

诗词《采蘩》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注释】 ①于以:在何,在什么地方。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沼:水池。沚:水中的小洲。②事:指祭祀之事。③宫:指宗庙。④被:通“髲(bi避)”,当时妇女的一种发饰,是用假发梳理的头髻。僮僮:头髻高耸貌。夙夜:早晚,从早到晚。⑤祁祁:众多貌。薄:语助词,含有急忙之意。言:语助词。
 
 【译文】 什么地方采白蒿?在那水池和小洲。采来白蒿有何用?公侯祭祀正需求。什么地方采白蒿?在那清清山涧旁。采来白蒿有何用?公侯宗庙派用场。宫女发髻高高耸,终日忙碌无闲空。高高发髻似流云,采完白蒿快回宫。
 
 【集评】 清·姚际恒:“末章每以变调见长。”(《诗经通论》卷二)
 清·方玉润:“首二章事琐,偏重叠咏之。末章事烦,偏虚摹之。此文法虚实之妙,与《葛覃》可谓异曲同工。”(《诗经原始》卷二)
 清·顾镇:“读‘被之僮僮’数言,千载之下如或见之。”(《虞东学诗》卷一)
 
 【总案】 宫女采蘩,一说为供诸侯养蚕之需。此据《左传·隐公三年》,释为供诸侯祭祀之用。为了仰仗祖先的威烈和君权神授的思想来维护世袭的奴隶主统治,诸侯对宗庙祖先的祭祀总是非常重视,不惜大肆铺张浪费。蘩不过是祭祀时并不特别重要的一种祭品,却也要派出大批宫女四处采集,可见需要量之大,由此可以推知祭祀规模之盛。诗篇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反复咏歌,渲染了宫女采蘩的忙碌气氛,最后以“夙夜在公”一句画龙点睛,委婉地传达了宫女内心不平的怨声,反映了广大奴隶终日劳瘁、不得休息的痛苦生活和不幸命运。

《诗经》之《采蘩》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采蘩

 〔原文〕
 于以采蘩,(齐蘩作繁。)
 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
 公侯之事。
 (沚、事,之部。)
 于以采蘩,
 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
 公侯之宫。
 (中、宫,中部。)
 被之僮僮,(三家僮僮作童
 夙夜在公。童。)
 被之祁祁,
 薄言还归。
 (僮、公,东部。祁、归,微部。)
 〔译文〕
 要采白蒿到何方?到湖边去沙滩。采来白蒿做啥用?公侯祭祀要用它。
 要采白蒿到何方?在那深山水涧边。采来白蒿做啥用?献给公侯祭宗庙。
 守候女奴多又多,日日夜夜侍斋宫。女奴多得祁祁如云,啥时祭祀完了能回家。
 〔评介〕
 《采蘩》三章,章四句。这是写女子参加祭祀的诗。诗中“公侯”要举行祭祀,就须准备醇酒芼羹,大事铺张,令其众多女奴到池沼、水塘、山涧去采白蒿,日日夜夜劳苦,并守候在宗庙的斋庐中,供王公贵人驱使,在无限怨恨之中,她们喊出:“何时祭祀完了能回家”。
 历来对诗中的 “事”解释有争议。一说“事”,指公侯祭祀宴飨的事。依古代礼俗,蘋、蘩、蕴、藻,都是芼牲水草。芼牲,就是把菜蔬加在“牲”上,或用菜杂肉为羹,即指醇酒芼羹,以供祭祀。一说“事”指蚕事。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诗题序曰:“夫人亲蚕事于公宫也。”又引陆氏佃云:“蒿青而高,蘩白而繁。《七月》之诗曰‘采蘩祁祁’以生蚕也。”他们都认为蚕是从蘩而生的,古人又重农桑。无论“事”指祭祀,还是指蚕事,共同点都是奴役女奴去干,因此二说都可以讲得通。
 全诗三章,前两章一问一答,描写女奴们到处采白蒿的劳动情景,最后一章揭出此诗的宗旨,感情色彩也很强烈,发出了抱怨的心声。本诗在写作技巧上很有特点。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曰:“首二章事琐,偏重叠咏之。末章事烦,偏虚摹之,此文法虚实之妙,与《葛覃》可谓异曲同工。”

古代民歌《采蘩》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采蘩

 

 于以采蘩? 于沼于沚。于以用之? 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 于润之中。于以用之? 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从全诗来看,显然写的是劳动场面,而且多认为劳动者是诸侯或公侯贵族的宫中女子。而采蘩都是为供诸侯或公侯贵族祭祀或养蚕而为。《左传》言: “蘋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了王公。”又传。蘩即白蒿,可用以育蚕。前两章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叙写道:在什么地方采蘩?在池沼、在沙滩、在山涧。可见采蘩的劳动是在山野之间,需要到处去采。看似轻微的劳动却相当艰难。由于公务在身,妇女们不得不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完成任务。采蘩做什么用?用于王公贵族的宗庙祭祀。而第三章的意思说妇女采来的蘩层层堆垛,直到很晚很晚的时候才得回家。这样看来,这章在叙事中颇带有感情色彩,是宫中女子们被迫为统治阶级服劳役,发出抱怨的心声。
 细观全诗,不管采蘩作祭祀之用,还是作养蚕之用,但终归是反映宫中女子被迫采蘩之怨,流露出不满情绪。全诗三章,均采用直陈其事的赋的叙事手法,但是叙事中暗寓着抒情。特别是前两章采用设问作答的形式以述其事,起到了令人注目深思的作用。

《诗经》-《采蘩》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官。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远归。

 有一段时间,人们总是企图从《诗经》中寻找阶级斗争的例证,仿佛这就是《诗经》的全部价值。在他们看来,这首诗也许正合其用。前两章的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叙述的显然是一种劳动现象: 在何处采蘩? 在池沼、水塘、山涧之中。采蘩来做什么用? 用于王公贵族的庙祭活动。最后一章的叙事中加进了感情色彩: 采来的蘩重重叠叠地堆垛起来,白天黑夜都在为王公贵族奔忙; 采来的蘩整整齐齐地复盖起来,天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家。这样解释,分明是苦难深重的劳动人民被迫为统治阶级服劳役而发出的抱怨的心声,于是智者不难从中演绎出当时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来。
 “蘩”是何物?古人认为是一种白蒿草,他们以为蚕是从蘩而生的。古人重农桑,由于男耕女织的生产分工,即令是公侯的太太也须参与其事,也许出于一种对上天恩惠的敬畏,还不时举行带有感恩节性质的祭祀活动,称为“亲蚕之礼”。既然“蘩”是产生蚕的大恩人,所以亲蚕之礼中必须采集大量的蘩装点其间,以示虔诚。
 如果按朱熹先生的讲解,该诗的立意则是另一回事了: 诗中的主人公非但不是在发牢骚,反倒是在表忠心。他们对公侯,特别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亲蚕之礼”“爱敬之无己也”,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而忘我劳动,迟迟不忍离去,简直是一篇表达无限忠心、公而忘私的决心书。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首诗居然能引申出截然相反的感情倾向,而且都能说得通,这种现象在《诗经》中并非少见。这一方面可能是《诗经》经后代文人修饰编辑之后有了许多微妙的改变; 另一方面以上两派诠释家都有惊人相似的一点: 致力于阐发微言大义,因而各走各的极端,使读者反而不易看到诗的本色。
 这首诗中还有几个可商榷的词:“僮僮”、“祁祁”,朱熹先生解为“竦敬也”、“舒迟貌”,用心显然在于维护“决心书”的诠释。这种解释从字源上没有什么联系,而且这里“僮僮”、“祁祁”都是联绵词用法。联绵词的特征之一,是拟音象征而不拘用字本义来源,因此“僮僮”按“重重”;“祁祁”按“齐齐”解亦无不可,而且更易明了。此外,“薄言”一词在《诗经》中屡次出现,不独此诗,例如“周南·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等。对此二例,朱熹先生均未加解释,今天多目为语助词而无实义。但在此处,作无实义解只能使该句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查《周南·葛覃》 中,有“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句,朱熹先生释为“薄,犹少也”,这一说法近似“薄”的引申义,类如今传成语中的“薄情寡义”等用法。在上引二诗中,“薄言”如释为“没有什么可说的”,引申为“天知道”如何如何,似乎更易通达,故在前面的分说中,尝试采用了这种译法,聊备一家之言。
采蘩

采蘩

〔原文〕
于以采蘩,(齐蘩作繁。)
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
公侯之事。
(沚、事,之部。)
于以采蘩,
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
公侯之宫。
(中、宫,中部。)
被之僮僮,(三家僮僮作童
夙夜在公。童。)
被之祁祁,
薄言还归。
(僮、公,东部。祁、归,微部。)
〔译文〕
要采白蒿到何方?到湖边去沙滩。采来白蒿做啥用?公侯祭祀要用它。
要采白蒿到何方?在那深山水涧边。采来白蒿做啥用?献给公侯祭宗庙。
守候女奴多又多,日日夜夜侍斋宫。女奴多得祁祁如云,啥时祭祀完了能回家。
〔评介〕
《采蘩》三章,章四句。这是写女子参加祭祀的诗。诗中“公侯”要举行祭祀,就须准备醇酒芼羹,大事铺张,令其众多女奴到池沼、水塘、山涧去采白蒿,日日夜夜劳苦,并守候在宗庙的斋庐中,供王公贵人驱使,在无限怨恨之中,她们喊出:“何时祭祀完了能回家”。
历来对诗中的 “事”解释有争议。一说“事”,指公侯祭祀宴飨的事。依古代礼俗,蘋、蘩、蕴、藻,都是芼牲水草。芼牲,就是把菜蔬加在“牲”上,或用菜杂肉为羹,即指醇酒芼羹,以供祭祀。一说“事”指蚕事。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诗题序曰:“夫人亲蚕事于公宫也。”又引陆氏佃云:“蒿青而高,蘩白而繁。《七月》之诗曰‘采蘩祁祁’以生蚕也。”他们都认为蚕是从蘩而生的,古人又重农桑。无论“事”指祭祀,还是指蚕事,共同点都是奴役女奴去干,因此二说都可以讲得通。
全诗三章,前两章一问一答,描写女奴们到处采白蒿的劳动情景,最后一章揭出此诗的宗旨,感情色彩也很强烈,发出了抱怨的心声。本诗在写作技巧上很有特点。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曰:“首二章事琐,偏重叠咏之。末章事烦,偏虚摹之,此文法虚实之妙,与《葛覃》可谓异曲同工。”

☚ 鹊巢   草虫 ☛

采蘩

樂章也。《周禮·春官·樂師》: “凡射,王以騶虞爲節,諸侯以貍首爲節,大夫以采蘋爲節,士以采蘩爲節。” 鄭玄注:“騶虞、采蘋、采蘩皆樂章名,在《國風·召南》。惟貍首在《樂記》。《射義》曰:騶虞者,樂官備也。貍首者,樂會時也。采蘋者,樂循法也。采蘩者,樂不失職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蘩,音繁。”

采蘩cǎi fán

〖名词〗
《诗经·国风》里的篇名,它是一首妇人自咏采蘩奉献公侯祭祀的诗篇(1)。《周郑交质》:《风》有《采蘩》、《采蘋》。——《国风》里选有《采蘩》、《采》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