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采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采葛 采葛《诗经·王风》篇名。《诗序》谓“《采葛》,惧谗也”。与原诗内容不符。当为情人怀念之辞。全诗三章,采用复叠形式和夸张手法,对怀念情人之情进行反复强化,层层递进,意味悠长。其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句,至被后人用为成语。 ☚ 君子于役 将仲子 ☛ 采葛 采葛《诗经·王风》篇名。《毛诗序》云:“《采葛》,惧谗也。”《毛传》:“事虽小,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今人钱钟书《管锥编》虽也就《毛传》所言做了许多发挥引申,然钱氏亦云:“《毛传》非即合乎诗旨,似将情侣之思慕曲解为朝士之疑惧。”现代学者多不取《诗序》之说。此实为思念情人的恋歌。全诗三章,章三句。每章之“一日不见,如三月(三秋、三岁)兮”,形象地表达了相思之苦,沟通了古今之人共具的相思之情,遂成千古传唱的名句。 ☚ 葛藟 大车 ☛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位笃重感情的人,忽然在某一天失去了他曾经形影不离的挚友,对方一去杏然,不知所之,他终日惶惶,失魂落魄,无法排遣内心愈积愈烈的相思之苦,于是发而为歌,仰天长啸……数千年来,那歌声一直在祖国的上空回荡,震憾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后来的人们,虽然再也说不清那个遥远的故事,但却永远记下了那“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成语。 这就是《采葛》。它是一首劳动者口头创作的旨在表现和歌颂彼此间伟大、纯真之友谊的民歌。全诗三章一气,通过不断升级的夸张,将对朋友的极度思念之情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这里,诗人并未直接告诉你他与对方的关系究竟密切到了何种程度,只说一日未和那人见面,便如三月如三季乃至如三年! 然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人们正是从诗人那毫无顾忌的情绪宣泄的背后,看到了他与友人之间的生死交情,同时也感觉到了蕴藏在这种纯真友谊之中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诗中相继出现的“采葛”、“采萧”和“采艾”三个劳动场面,是相思的一方为另一方所作的设想,它们仅仅是某种劳动形式的代名词,并不一定实有其事。诗人作出这样一种设想的意义在于: 其一,明确宣示自己的身份。既然被思念之人是一位普通劳动者,则思念之人也无疑和他属于同一阶层。 其二,间接透露他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何以如此炽烈的原因。由于双方的友谊均根植于长期的共同劳动,在过去的岁月里彼此间相互帮助、相互信赖,声气相通、肝胆相照,不知不觉中发展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故而一旦别离,自己便无法忍受。 《采葛》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目之一。也许是由于出自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缘故,它那通俗的语言如泉在山,入目见影,奔放的激情如流赴海,触处生波; 粗犷中含细腻,平淡里显深沉……较之那些文人作品,别有一种清新、隽永的韵味。它留给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古往今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每当思念亲友的时候,都会在心中响起这支歌。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永远是所有重视友谊的人们的共同心理! 采葛
【注释】①彼:她。②萧:香蒿。又名荻。③三秋:三个季节。④艾:菊科植物。制成艾绒,可以灸病。 【鉴赏】这是男思女之诗。 全诗三章。从“采葛”、“采萧”、“采艾”等词语来看,这是一首民间情歌无疑。这对青年男女,曾有过一段恋情。不知何故,那女子离他而去,使得他思念不已。他的眼前浮现出意中人正在从事采集劳动的情景,一颗思念的心早已飞到女子的身边。一章说:“她正在采葛藤,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月整。”二章说:“她正在采香荻,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整三季。”三章说:“她正在采香艾,一天不见面,就像熬过三年来。” 此诗篇幅短小,内容单纯,但由于运用了夸张手法,从心理上加以刻画,又使人感到内容充实,情意绵长。诗人抓住别离恨时长这一典型心理,用率真的语言反复咏唱。时间由“三月”而“三秋”,由“三秋”而“三岁”,夸张的程度由小而大,表示相思之情也愈益浓烈,故而能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诗序》说:“惧谗也。”严粲《诗缉》说:“人臣任事于外则谗易生。一日不见于君,己惧小人乘间而谗之,如三月之久也。”这种说法显然不合诗意。君王住在深宫,君子哪能每天得见。一天不见君王就惧怕别人进谗,那么天下有几个臣子不被谗毁?朱熹《辨说》:“此淫奔之诗。”今玩诗意,并未见有“淫”之意。“男思女”,乃人之常情,这又有何不可?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是“怀友”。此说固然可通,但“男思女”说则更符合情理。 《采葛》《采葛》
《诗经·王风》篇名。《毛诗序》说:“《采葛》,惧谗也。”宋朱熹《诗序辨说》:“此淫奔之诗。”严粲《诗辑》解释说:“人臣任事于外,则谗易生,一日不见于君,已惧小人乘间而谗之,如三月之久矣,盖谗人众多,君子动辄疑惧。”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怀友也。”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这是一首劳动人民的恋歌,它写男子对于采葛、采萧、采艾的女子,怀着无限的热爱。”高说,是。本篇采取《诗经》惯用的复沓联章形式,每章字句基本相同,只换少数词语,却使语意步步递进,情感步步加深,构成更深远的意境;语言质朴无华,表意率真自然。成语“一日三秋”即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变化而来。 采葛彼采葛兮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②,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③,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释】 ①葛:藤本植木,其纤维可以织葛布。 ②萧:草名。 ③艾:多年生草本植物。 【译】 她去上山采葛了,采葛在何方? 一天没见她,如同度过了三月的时光! 她去上山采蒿了,采蒿在何方? 一天没见她,如同度过了三秋的时光! 她去上山采艾了,采艾在何方? 一天没见她,如同度过了三年的时光! 采葛
《采葛》是一首劳动青年男子所唱出的一支思念情人的恋歌。从被思念的女子采葛、采萧、采艾三个劳动场面和行为来看,被思念的女子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可以想象,在当时注重门当户对、身份地位相当的社会里,思念的人,也就是诗中的主人公,也定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由此又可想象,他们在共同劳动中,互相帮助,彼此协作,情趣相投,才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深情厚谊,所以一旦分离,才有度日如年之感。 本诗三章,每章三句,共九句。原很简单,既没有谈情说爱的具体情节,也没有何以相思的具体描写,只是如实地概括抒写相思之情,但感情的深厚却无以复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一日不见如同三月、三秋、三年,诗人运用恰切的比喻和极度的夸张,把相思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从这满怀激情里,看出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生活。 《采葛》是《诗经》民歌中优秀篇什之一。寥寥九句,唱出了人们的共同心声,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每当人们思念情人,思念亲朋的时候,常常以“一日不见,有如三秋”来表达深厚的情谊。后来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竟成为人们惯用的成语,可见其沾溉后人心灵的深远。 从写作手法看,除夸张比喻而外,还运用了赋的手法,亦即直陈其事的铺叙手法,且在铺叙中以抒其情。出语直率,胸怀坦荡,一泻无遗,别有一番清新自然、意味隽永的韵致,充分显示了民歌的特色。 采葛
【注释】 ①彼:她。葛:藤本植物,其纤维可以织葛布。采葛为女子之事,故此句隐含象征女子之义。②萧:草名。高亨《诗经今注》:“萧,一种蒿子,白茎白叶,有香气,可以包垫肉食,古人祭祀时用之。”《毛传》:“萧,所以供祭祀。” 三秋:犹三年。③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艾蒿,其茎可供药用和针灸之用。《诗集传》:“艾,蒿属,干之可灸,故采之。” 三岁:犹三年。 【译文】 她去上山采葛了,采葛在何方?一天没见她,如同度过了三月的时光! 她去上山采蒿了,采蒿在何方?一天没见她,如同等待了三秋的时光! 她去上山采艾了,采艾在何方?一天没见她,如同煎熬了三年的时光! (王 洪译) 【集评】 清·姚际恒:“‘葛’、‘月’,‘萧’、‘秋’,‘艾’、‘岁’,本取协韵。而后人解之,谓葛生于初夏,采于盛夏,故言‘三月’;萧采于秋,故言‘三秋’;艾必三年方可治病,故言‘三岁’。虽诗人之意未必如此,然亦巧合,大有思致。‘岁’、‘月’,一定字样,四时而独言秋,秋风萧瑟,最易怀人,亦见诗人之善言也。”(《诗经通论》卷五) 清·方玉润:“雅韵欲流,遂成千古佳话。”(《诗经原始》卷五) 【总案】 此篇为相思之辞。整篇无具体情节,只言相思之苦,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如三秋兮!《诗序》解此诗:“《采葛》,惧谗也。”此意指周王(《郑笺》明点桓王)政事不明,凡臣子有外出者,一日不见人君,就有被谗毁的危险,故惧之。此殊穿凿附会,全不可信。故姚际恒亦巧驳之:“必欲日日见君,方免于谗,则人臣之不被谗在几何!岂为通论。”(《诗经通论》) 《诗集传》解此为淫奔者之诗,固不可取,但此诗之男女相爱性质甚明,无可怀疑。另亦多有解此诗为怀友人者,亦仍未足。闻一多《风诗类钞》云:“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此甚言简意明。 诗三章回环叠咏,章意层层递进,皆以采葛、采萧等女子之事起句。《诗集传》注三章:“赋也。” 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那个采葛的人儿啊! 仅仅是一天不见面,好像是漫长的三个月啊! 那个采萧的人儿啊! 仅仅是一天不见面,好像是漫长的三季啊! 那个采艾的人儿啊! 仅仅是一天不见面,好像是漫长的三年啊! 《采葛》三章,章三句。《诗序》:“采葛,惧谗也。”与原诗内容不符。又《诗集传》:“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其谓淫奔,学者多不从。我们仔细玩味这首诗的内容,此诗当系相思之词。诗中主人公,或说为男,或说为女,还有的或以为臣思君,但都无根据。总的来说该诗的题旨是写怀友人相思之切。诗中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语,当为怀人之诗,但所怀之人不详。全诗三章重叠,诗中采葛、采萧、采艾,实指一人(不见之人)。一日不见,像三月、像三秋、像三年,语意章章递进,情感步步发展。葛生于初夏,采于盛夏,故言三月;萧采于秋,故言三秋;艾必三年方可治病,故言三岁,其表示物候感人。第一章写盛夏采葛,怀友不得相见;第二章写秋季采萧,仍不得相见;第三章写逾年采艾,还是没有见面。三章意境逐渐深入,离别越久,思念越切。诗中主人公因与友人分离所产生的痛苦,折磨他苦熬时光,觉得过一天如同过三月、三秋、三年,这种相思是多么深切啊! 本诗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民歌特色。“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成语“一日三秋”源于此。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曰:“雅韵欲流,遂成千秋佳语。” 采葛诗经·王风
这是一首抒发思念情人的民歌。诗中所写葛,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筐篮,纤维可织葛布。萧,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又可作祭祀用。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可制成艾绒,可供针灸用。从采葛、采萧、采艾的情形来看,可能是女子所为。如是,这首诗当是男子思念女子的诗。 诗分三章,共九句。三章所写内容和抒发的感情基本相同,只是所采之物和时间有所更换,这在《诗经》里叫做重章。重章,是《诗经》的特色,当然更是《国风》的特色。这是因为一则《诗经》里的诗都是被之管弦可以歌唱的,使之便于歌唱;二则可以反复吟咏,从而起到加深感情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民歌的特色。本诗体现得也很明显,第一章说“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第二章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第三章说“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月、秋、岁,虽只一字之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却说明感情的加深,从而抒发了深切的相思之情。诗人抒发的相思之情,是执着的,健康的,充分体现了青年男女真切的、火热的爱情生活。 从写作手法来看,除了上述重章而外,还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全诗三章均用赋的手法,亦即直陈其事的叙述手法,清晰、显豁地叙述了相思之情,毫无含蓄、隐晦之处,因而显示出清新、明朗的风格。二是全诗三章均用比喻,恰切地说明相思之情的深厚。一日不见如三月、三秋、三岁等比喻,语浅意深,竟被后人表达相思之情广为引用,可见其影响之大且深。 采葛 题解 彼采葛①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①采葛:采葛之女。 赏读 这首诗采用重言叠句的形式,对恋人别后苦苦相思,渴望早日相见的感情进行反复咏唱。全诗三章,只把起句葛字,换为莆字,艾字,尾句“月”句换为“秋”字、“岁”字,反映出随着场景的变换,诗人相思更加深厚,渴望相见的愿望更加强烈。“一日不见”在诗人心中先是“如三月”,继而“如三秋”,最后竟到了“如三年”的地步,随着对时间夸张的扩大,相思之情层层递进加深。生动表现出热恋中男女渴望朝夕相处的心理。 采葛 采葛〔原文〕 ☚ 葛藟 大车 ☛ 采葛 采葛cǎiɡé┃┃ 借指对人的怀念。语出《诗经·王风·采葛》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之句,故用于怀人。明·何景明《将雪有怀》诗:“已动寻梅兴,空成采葛诗。” ☚ 依黯 食椹 ☛ 畏惧 畏惧怯(慴怯) 怕(恐怕) 惮(惮慑;惮惕;惮畏;詟惮;慴惮;惧惮;畏惮;慑惮) 惕(惕慑) 凛 葸(畏葸) 威 疑 讳 懹(懹畏)惕 怛 憷 愭 战惧 懔惧 惧慴 振怖 侧目 采葛 詟忌 陿腹 项缩 畏凛 畏慑 畏悚 畏迫 畏慴 懔畏 沮畏 惴畏 恐畏 慑畏 慑耸 懔惧 另见:害怕 恐惧 紧张 惊慌 无畏 ☚ 畏惧 敬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