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采莲曲(二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采莲曲(二首)

 

 返棹孤舟漾碧波,少年逼趁半塘中。
 若非邻女来相唤,渐入深荷路欲穷。
 
 两船相望隔菱茭,一笑低头眼暗抛。
 他日人知与郎遇,片言谁信不曾交?


 《采莲曲》为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五十引《古今乐录》说,梁天监十一年(512)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其三曰《采莲曲》。《乐府诗集》所载数首,都是梁武帝父子所作。历代诗人多借此题描写水乡男女青年的劳动和爱情生活。
 这两首诗分别写两位青年男女在采莲时印象极深的一件事。
 采莲,多为女子之事,但又不限于女子。梁元帝《采莲赋》云:“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水经·滱水注》:“匪(非)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于娈童艸女,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可见青少年男子也有采莲的。第一首诗描写道:湖塘碧波荡漾,小伙子驾孤舟采莲归来。“棹(zhao照)”,船桨;“返棹”,驾舟而回,莲叶亭亭如盖,水路不熟,极易迷航。小伙子可能不大做采莲之事,采莲之后,或许天色稍晚,有点急不择路,匆匆打桨而返,当小舟荡至塘中,不觉踟蹰犹豫起来,打哪儿走,一时并无把握。“逼趁”,逼就,接近之义。四面同样是高过人头的田田荷叶,荷叶下同样是碧波绿水,荷高挡住视线,故望不到岸,也见不着一个人影。他着急了,一筹莫展。管他呢,不妨闯一闯,小伙子毕竟有男子汉的气概。当他举棹欲发之时,耳边传来了一个很熟悉,而平时对她却不怎么留意的少女的声音,哦,不是邻居那姑娘在唤我的名字吗?顺着她的声音,他终于荡出荷叶的迷宫。真险! 要不是她,“渐入深荷路欲穷”,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钻出来呢! 首句“孤舟”二字,分明写他独自一人驾舟,至于“邻女”是否也去采莲,他倒没有留意。然而邻家姑娘却注意到他了——怎么今天他也去采莲? 当然,他们各自采各自的莲,也许连话也没搭上一句。后来,她发现小伙子不见了——姑娘的心总是细的。她着急了,在荷塘中迷路可不得了! 她再也顾不得姑娘的羞涩和害臊,赶紧拉大嗓门直唤起他的名字。劳动是爱情的一种媒介,在采莲的湖塘上两情终于初通。“若非”二字,写出小伙子对姑娘的感激及诚挚之情。当他们迎着夕阳,联棹而归,小伙子或许懊悔起往日的粗心来了。
 第二首诗的主人公是女子。莲塘上,舟船在芰荷中穿行,意中人的船只,有时离得挺远,只能勉强看到他的影子;有时干脆没入荷叶的世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两船相逼,可难得呢! 虽然有荷叶相隔,影影绰绰,但仍能清清楚楚地看见他。“隔菱茭”是眼前之景,但也暗示姑娘娇羞之态。“一笑低头眼暗抛”一句,写出在一刹那之间姑娘连续的三个动作。“一笑”,会心一笑,既是问候,又传其情。“低头”,写其含羞,反而不好意思了。“眼暗抛”,在低头的一瞬,又暗中抛给他含情脉脉的一眼。既怕别人发觉,又担心意中人尚不晓其意,故曰“暗抛”。这一句把那姑娘含情而又娇羞,既爱且怕的神态刻画得极活。唐·皇甫松《采莲子》:“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这位采莲女胆子显然大多了,而此诗写得较含蓄。诗中的主人公或许是位情窦初开的姑娘,虽然船已接近那个人,却还胆怯着呢。只不过那么一笑、一眼,就够她心惊胆颤好半晌:“他日人知与郎遇,片言谁信不曾交? ”荷叶深处,两船相遇,没有片言只语的交往,谁信? 白居易《采莲曲》“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着眼于相逢时的情态描写;此诗则侧重于见面后的心理展示——相见时留下的印象是那么深,但人言可畏呵! 真是既喜又惊,难于言状。
 这两首诗除了具有民歌活泼风趣的特色外,尤擅长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揭示情窦初开的小伙子和姑娘微妙的内心世界。大多读者只知道蒲松龄爱情小说的扣人心弦,大概没想到他的情诗也如此生动感人吧!

乐府诗《采莲曲(二首)》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采莲曲(二首)

 

[唐]鲍溶


 弄舟竭来南塘水,荷叶映身摘莲子。暑衣清净鸳鸯喜,作浪舞花惊不起。殷勤护惜纤纤手,水菱初熟多新刺。
 宋莲竭来水无风,莲潭如镜松如龙。夏袖短衫交斜红,艳歌笑斗新芙蓉,戏鱼住听莲花东。

 《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为《江南弄》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妇女的生活。鲍溶二曲是拟此旧题之作,皆为写江南莲女采莲情景的诗篇。
 第一首开篇就直入题旨,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夏日莲娃弄舟采莲图。清清塘水,亭亭荷盖,艳艳菡萏,荡荡小舟,累累莲实,倩倩莲女尽呈眼底。首句中的“竭”,作助词解,无义。第二句的“荷叶映身”,逼真地绘出了莲塘采莲的特有情景。
 “暑衣清净鸳鸯喜,作浪舞花惊不起。”三四两句写莲娃采莲的姿态和情景,采用了曲笔,未直指莲女和她们的轻舟,却别出心裁地去写莲塘戏水的鸳鸯和鸳鸯对莲女采莲的反应。“暑衣清净”四字用得极好,既从鸳鸯的视觉反应中侧面交待了莲女勤劳朴实的本色,又极状了她们采莲时动作轻盈绝少音响的姿态,所以才使“鸳鸯”心“喜”。这一“喜”字含意颇丰,除写出了以上的鸳鸯所感外,也深含了作者对莲女衣装和劳作的赞许。如此佳句,我们当细心揣摩,切不可一掠而过。“作浪舞花惊不起”是上句的顺接,也是上句的补充。由于莲女们朴素的衣著和荷色、莲色、水色浑为一体,所以戏水鸳鸯不觉干扰,仍作浪舞花自在嘻戏。这一句又再次从侧面烘托出莲女专心致志的紧张劳动场面,由于莲实甚丰,莲女们在尽快尽情地采摘,专心劳作,了无声息,戏水鸳鸯只觉莲舟偶一轻移,塘水只时而荡起轻纹,莲女采莲的动作又和花叶轻摇极为和谐,所以鸳鸯微惊不起(飞走),依然嘻戏。要知道能令鸳鸯如此是极其不易的,它们如其它水中野禽一样,极易受惊。诗人如果不经长期观察、细心体味,是难摹出此情此景的。这一别开生面的描绘,扩充了诗中的画面,烘托了意境,因而也就增强了诗的魅力和效果。
 “殷勤护惜纤纤手,水菱初熟多新刺。”莲女们经过一阵紧张的劳动,或收获已足,或需略事休息,专心劳作心无旁鹜的神经一经松驰,便注意到了塘中初熟的水菱。她们少女的本色大露,就竞相尽快地去摘食那鲜嫩可口的水菱。但初熟水菱刺多且利,纤手被刺被扎在所难免,于是取刺者有之,以口吹手止痛者有之。这一倒置因果的两句,尽摹了莲娃们此时的娇态,憨态,又使一直静寂的画面突发了笑语喧阗的生机,不仅使读者耳目一新,而且启示了读者去尽情的联想。作者的构思、布局妙不可言,真是令人赞叹。
 全诗极富层次地写出了莲女有劳有暇的采莲活动,又多用侧笔,让读者去作多侧面的联想,以使见仁见智,各擅胜场,这作用恐非现代朦胧诗所能起到的吧。
 如果说第一首作者着意写了莲女采莲的场景,目不斜视,笔无他及的话,第二首的开头却加意地描绘了莲塘本身和其周遭的环境景物,力求尽快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所创造的特有意境中来, “采莲竭来水无风”,是写莲女纵舟入水时的感觉,也是对莲潭自身的此景的描绘。只见水平如砥,静止无纹,莲浆轻荡,了无间碍。而“莲潭如镜松如龙”,除续写潭水外又写莲娃们放眼环顾时所得的印象。由于丝风毫无,不仅潭平如静,水波尽消,而且潭周苍松,也静保其如龙宛延态势,了无涛声,环境真是静谧安宁极了。莲舟、莲潭、莲女,加上如镜潭水,似龙劲松,构成了一幅静止的图象。作者勾勒这一图象的技法十分巧妙,不去大费笔墨,刻意勾画,而只由莲女的感觉、视觉中道出,真可谓景有尽而意无穷了。
 接下来的诗句所现诗境也与第一首略无雷同,诗不写莲舟入水后莲女们采莲的情景,而是把笔端着重于场景的推移。只见莲女轻扬莲浆,莲舟轻移。莲娃们所著之色调各异的短袖夏衫与夏日娇阳洒落之赤焰,在动中不断地变换着角度,给于人一种线条时交时斜,时时更换的视角感受,陆离,跳跃,极富动态,又耀眼生辉,红光闪烁。“夏袖短衫交斜红”,确是形象地描摹了这一视觉印象,跳动的光线摇动了如镜如止的画面静谧,重谱了风静、水止、树宁的开初乐章。“艳歌笑斗新芙蓉”,既写出了莲娃们的娇憨之态,又以莲女们的高歌巧笑给静止的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时的莲潭已不复似开篇所绘的静物画,而是笑语喧阗,歌声盈耳,色彩陆离的舞台了。这一舞台吸引了莲潭中嘻水的游鱼,使它们不自觉地中止了游动,纷纷地昂起了头颅,迷醉于此时此景。“戏鱼住听莲花东”,这一侧面烘托的诗句,渲染了场景,烘托了意境,也在画面上,舞台中又添加了戏水游鱼的情态,使其更为生动而多姿。如此结笔,又是何等的意境独辟又余韵缭绕啊。
 这两首采莲曲从不同角度描摹了江南水乡莲女采莲情景,充满了生活气息,格调轻松、活泼、自然,内容健康。在众多的同题材的作品中颇呈特色,堪称佳作。
 誉为佳作,绝非溢美,不仅从内容到形式二曲都无因袭他人之处,皆能另辟徯径,不仅如上所述二曲之间也绝无雷同,写作角度不同,所表内容不同,虽同为七言诗作,其长短也一为六句,一为五句毫不相同,且长短各随意境而定,各擅胜场,决无故作之态,伸展自如,皆臻化境。而且诗中所呈听觉视感,丹青妙手,音乐专家也不能不拍手称妙吧。
 二曲的语言也自然流畅,清新自然,又均不乏精采之句,至于作者惯使烘托、曲笔,前已言及,勿庸再道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