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采莲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采莲曲

采莲曲

抒情诗。朱湘著。作于1925年10月,收入开明书店1927年8月出版的诗集《草莽集》。这是一幅描绘江南农村姑娘采莲情景的风俗画。诗中展现了一派迷人的春色:风中摇曳的杨柳,落日映照河上的波光,莲舟在荷叶丛中扬起歌声,随后出现了身穿点点梅花罗衣的姑娘。在月色朦胧中,莲舟、采莲女、花香、歌声都溶进于一片苍茫的暮霭之中。采莲女已不知去向,她那飘忽不定的行踪,给人以回味和遐想。全诗基调明朗、欢快,在含蓄的结尾中包孕着诗人对人生未来的茫然情思。艺术上采取传统诗词情景交融、含而不露以及声色并举的手法,尤其在创造新的格律体上做出了新的探索。

☚ 里昂车中   微雨 ☛
采莲曲

采莲曲

乐府歌曲名。《江南弄》之一。梁武帝萧衍作。歌辞今存。后世仿作甚多。

☚ 江南弄   采菱曲 ☛
采莲曲

采莲曲

朱湘作。收入1927年8月开明书店版诗桌《草莽集》。这首诗描写我国江南农村采莲的情景,歌咏了采莲姑娘的劳动和爱情。诗人首先从莲塘的景色写起,描绘了江南水乡“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的秀丽风光。尔后,在描述“采莲”、“采藕”、“采蓬”的情节中,诗人吸取我国古典诗歌“比兴”手法,精心撷取了富于暗示的景物,巧妙地与比喻语言结合,以“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这样优美的诗句,含蓄而又贴切地表现了采莲姑娘的纯洁、多情和爱情的欢悦。最后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描写莲舟在暮色中离去的景象,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它的音乐美。其句式每节内部长短参差,而各节之间却完全一致,形成一种整齐而又富有变化、明快活泼的节奏。不少句子还注意用字的平仄,如“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或“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一类句子,给人一种叮咚悦耳之感。同时,诗人又试图根据诗的内容和情绪来安排音韵。在“左行,/右撑”、“拍紧,/拍轻”等处,以先重后轻的韵来表现莲舟过时随波上下的感觉。但由于过份追求音节的整齐,也有个别字句显得较为勉强。

☚ 我的记忆   大帅 ☛
采莲曲

采莲曲

❶乐府篇名。见《乐府诗集》卷五○《清商曲辞·江南弄》。为梁武帝制《江南弄》七曲之一。《采莲曲》本于“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汉乐府《江南》。后世拟作颇多,内容多写江南妇女采莲的情状,其中以唐王勃、王昌龄等人所作较为著名。参见“江南弄”。
❷唐诗篇名。七绝。王昌龄作,见《全唐诗》卷一四三。共两首,均佳,第二首尤为著名:“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前两句言裙叶不分,人花莫辨,由此引出后两句写采莲少女隐人荷叶荷花丛中,望而不见,忽闻“歌声”,才知“有人”,美丽活泼之采莲女子形象活现纸上。全首紧扣题目,写人与写景融而为一,似有若无,显得诗味隽永,情趣盎然,且富民歌风味。明瞿佑引贡有初语评曰:“诗意谓叶与裙同色,花与脸同色,故棹入花间不能辨,及闻歌声,方知有人来也。用意之妙,读者皆草草看过了。”(《归田诗话》卷上)清黄牧邮亦云:“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意所本。‘向脸’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始见,极清丽。”(《唐诗笺注》卷八)

☚ 江南弄   采菱曲 ☛

采莲曲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江楼夕望招客 下一篇:竹枝词四首 →
诗词简介:这是一首描绘一对年轻恋人湖中约会的诗。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 《 cǎi lián qǔ 》 
    《 采 莲 曲 》 
    .[ tánɡ ]. bái jū yì.
    .[ 唐 ]. 白 居 易.
    línɡ yè yínɡ bō hé zhǎn fēnɡ , hé huā shēn chù xiǎo zhōu tōnɡ 。 
    菱 叶 萦 波 荷 飐 风 , 荷 花 深 处 小 舟 通 。 
    fénɡ lánɡ yù yǔ dī tóu xiào , bì yù sāo tóu luò shuǐ zhōnɡ 。 
    逢 郎 欲 语 低 头 笑 , 碧 玉 搔 头 落 水 中 。 
  • 《采蓮曲》
    .[唐].白居易.
    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舟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 【注释】①采莲曲:乐府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②飐:风吹物动。③搔头:即玉 制的簪。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是一首描绘一对年轻恋人湖中约会的诗。

    前二句描写湖面幽美的景 色。菱叶儿随水波而摇摆,粉红荷花、翠绿荷叶迎风摇曳,一只小小木舟穿梭似的划 向荷塘深处。这是一幅风清、叶绿、花红、人美的图画。这不由使人想到王昌龄的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那驾舟的怀春少女,虽不像王昌龄 笔下那群采莲女那样爽朗喧闹,却也罗裙碧绿,容颜秀美,似乎多了几分羞涩,显出 几分拘谨,一个人悄悄摇着木桨向荷花深处划去。

    后二句着重描写她“逢郎”的动人 情态。她怀着隐秘,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当小舟行至荷塘深处,猛抬头看见情郎 就在眼前时,脸上不由泛起羞涩的红晕,连话也说不出了。“低头笑”三字,却有“此 时无声胜有声”之妙,不仅写出了少女纯真、娇羞的神态,亦展示了她激动、热切的情 怀。结句是一个特写镜头,只交待碧玉簪落入水中,就戛然而止。碧玉簪是由于她 羞涩低头滑落呢? 还是情郎跳上小舟而摇落的呢? 情郎会不会为她下湖捞取呢? 这一切都只能在想象之中。此诗画面清新美丽,含蓄蕴藉,是一首具有江南民歌韵 味的小诗。
  • 《采莲曲》,乐府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许多诗人都写过《采莲 曲》,题目相同,而反映的内容各异。总的说来,大都刻画采莲女儿的神 态。本诗是描写采莲女与其意中人在荷塘深处相遇的情景。
     
    “菱叶萦波荷飐风”,写出了采莲的处所。菱叶萦波,是写低的菱叶, 在水面上轻轻流动。荷飐风,是写高高的荷花在风中摆动。诗人通过一高一 低的菱叶和荷花,点明事情就发生在荷塘之中。
     
    “荷花深处小船通。”这句诗又前进了一步,写出了两人相逢的地点在 “荷花深处”。这是个僻静环境,远离人们的视野,这就增加了神秘色彩。 一对少男少女,他们邂逅相遇了,一定是惊喜交加,他们会有些甚么行动 呢?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从“逢郎欲语”四字看,他们 是相识的,而且是互相爱慕的,不然怎么要说话呢?她想要说话,又感到不 好意思,只是低头发笑,一派娇羞的神态。一笑不要紧,在低头的时候,头 发上插的碧玉搔头掉到水里去了。
     
    诗,至此戛然而止,两人以后究竟是怎样行动的,不得而知。留给读诗 人无限想象的余地,不能不产生一个美妙的悬念。
     
    我读过一首诗,见于《随园诗话》,原题已忘,只记得诗云:“一家一 个打鱼舟,结得姻缘水上浮。有女十三郎十五,朝朝相见只低头。”与此诗 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莲曲 - 可可诗词网

采莲曲

落日晴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愈俚愈妙,六朝小乐府之遗。

【注释】

[采莲曲] 《乐府诗集》卷五〇“清商曲辞·江南弄”:“《古今乐录》曰:‘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笛曲,五曰采菱曲,六曰游女曲,七曰朝云曲。又沈约作四曲:一曰赵瑟曲,二曰秦筝曲,三曰阳春曲,四曰朝云曲,亦谓之《江南弄》云。”多描绘江南地区水国风光,采莲女的生活情态和相思离别之情。 梁武帝《采莲曲》:“《古今乐录》曰:‘《采莲曲》和云:采莲渚,窈窕舞佳人。’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侬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李白《采莲曲》:“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荆歌] 楚歌。楚腰,《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后因以“楚腰”泛称女子的细腰。亦借指细腰女子。

[乘潮] 谓趁着潮水行船。


乐府诗《采莲曲》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采莲曲

 

[元]丁鹤年


 采莲复采莲,仍唱《《采莲曲》。若欲知苦心,须食莲中肉。采莲复采莲,踟蹰一何久,不愁花妒容,唯恐刺伤手。采莲复采莲,藕亦不可弃,中有不断丝,似妾缠绵意。采莲复采莲,争如采荷好,花谢叶独存,团圆以终老。采莲复采莲,湖水清且深,徒能照妾面,不能照妾心。采莲复采莲,下有孤鸳鸯,秋花不结实,夜夜守空房。莲开花覆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嚬送离别。莲舟何处来,同往西湖口,郎怜波上花,妾爱泥中藕。藕有青白节,花有艳冶容,郎心异妾心,三叹掩归蓬。

 清代顾嗣立在《元诗选》中选录了这首诗后,写了这样两句注释性的文字:“此诗误作绝句,乃是古乐府《西洲曲》等体耳。”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作,共有三十二句,一百六十字。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恋情,而且抒发的是女主角的感情。丁鹤年这首《采莲曲》,确实是明显的受了《西洲曲》的影响,但其篇幅更大,长达四十句,整整二百字。在元代文人创作的乐府诗中,是很有特色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总写女子的采莲活动,通过采莲细腻地表现此女的相思之苦及爱情的执着和专一。 “莲”与“恋”、“怜”谐音。“莲”既有“爱恋”也有“怜惜”之意。这种双关隐语的运用,是乐府民歌的一大特色。汉乐府中就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民歌既歌颂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又以“莲”象征爱情,每句中都有“莲”字,反复咏叹,情意缠绵。《采莲曲》既受《西洲曲》影响,也从《江南》汲取了营养。
 这首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前二十四句,每四句为一个层次,每层均以“采莲复采莲”开端,太象独立的绝句了,无怪被后人误认。第一层写莲肉中包藏着“苦心”,不食则难知其味;第二层写采莲很是危险,时时有“唯恐刺伤手”的担心。这两层表现的是女子在爱情上受到痛苦的折磨和从而产生的疑惧心态。第三层写女子执着专一,对恋人就象藕中的“不断丝”一样充满了“缠绵意”;第四层写女子对爱情结局的希望: “团圆以终老”。这两层从女子方面着笔,写出了她的纯真和美好理想。第五层写在男子离去之后女子无穷的思念,怪湖水“徒能照妾面,不能照妾心”。第六层写女子象“孤鸳鸯”一样,“夜夜守空房”的寂寞和孤单。第一部分所写的爱情,虽然一开始就带着苦涩的味道,但从女子的口吻看,毕竟还没有完全失望,她对爱情除表示了无限的忠诚外,还抱着美好的愿望与理想。
 诗的后一部分是后面的十六句。仍以四句为一层,这四层写的则是男子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女子被抛弃的不幸。前两层是写男女分别时女子向男子一再表示爱的专一和坚定:“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并且“含嚬送离别”。满面笑容送别恋人,她是多么的通情达理,可惜,男子并不象女子那样钟情,他一旦离开女子,便情有别属:“郎怜波上花”,马上迷恋上具有“艳冶容”的年轻女子。即使如此,女子对男子的爱仍象“泥中藕”一样毫不动摇,她认为这样就是保持了“青白节”。诗的最后以“郎心异妾心,三叹掩归蓬”作结。被抛弃之后,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丁鹤年是闻名当世的“丁孝子” ,他的道德观念必然是典型的儒家正统道德观。 “采莲曲”虽然是一首弃妇诗,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儒家诗教。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比较突出的特色。从语言到手法都有明显的民歌特点。首先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法。反复作为民歌的一个突出手法,从《诗经》到现代民歌一直被长期运用着。 “言之不足,故重言之”。这种手法适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在《采莲曲》中,前面六层都以“采莲复采莲”起兴,正是诗中女子在爱情上企盼、痛苦、失望、压抑等等复杂感情的充分体现。其次,在语言上大量使用了双关语,除前面我们提到的以“莲”双关“恋”“怜”之外,还用莲心之苦的“苦双关思念之苦的“苦” ,以藕中之“丝”双关相思之“思”, 以“荷叶之“团圆”双关夫妻之“团圆”等等。这不但显示了明显的民歌特色,而且也使诗显得更加含蓄隽永,富于韵味。

李白《采莲曲》(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采莲曲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襄阳歌 下一篇: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
诗词简介: 天宝六年,李白因受谗,不为玄宗所喜,愤而辞宫后,漫游至会稽(今浙江绍兴) 若耶溪,其时正值采莲季节,一群群娇丽明媚的吴越女子,于新荷绿水中,驾小舟,采莲子,或歌或笑,或闹或嬉,此情此景触动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他写下这样一首《采莲曲》。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 《 cǎi lián qǔ 》 
    《 采 莲 曲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ruò yē xī bànɡ cǎi lián nǚ , xiào ɡé hé huā ɡònɡ rén yǔ 。 
    若 耶 溪 傍 采 莲 女 , 笑 隔 荷 花 共 人 语 。 
    rì zhào xīn zhuānɡ shuǐ dǐ mínɡ , fēnɡ piāo xiānɡ mèi kōnɡ zhōnɡ jǔ 。 
    日 照 新 妆 水 底 明 , 风 飘 香 袂 空 中 举 。 
    àn shànɡ shuí jiā yóu yě lánɡ , sān sān wǔ wǔ yìnɡ chuí yánɡ 。 
    岸 上 谁 家 游 冶 郎 , 三 三 五 五 映 垂 杨 。 
    zǐ liú sī rù luò huā qù , jiàn cǐ chí chú kōnɡ duàn chánɡ 。 
    紫 骝 嘶 入 落 花 去 , 见 此 踟 蹰 空 断 肠 。 
     
  •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 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③袂:衣袖。全校:“一作袖。”
    ④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⑤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⑥踟蹰:徘徊。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天宝六年,李白因受谗,不为玄宗所喜,愤而辞宫后,漫游至会稽(今浙江绍兴) 若耶溪,其时正值采莲季节,一群群娇丽明媚的吴越女子,于新荷绿水中,驾小舟,采莲子,或歌或笑,或闹或嬉,此情此景触动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他写下这样一首《采莲曲》。
     
    诗的前四句,集中写采莲女的明丽与欢态。起句平淡自然,不事渲染铺排,点明地点,引出主人公——采莲女。次句突用一“笑”字,写出采莲女的灵动与活泼。或许是姑娘家私下互相调弄的悄悄话,惹动了那似羞又喜的情思,在这满溪荷花的深处,无可忌惮地笑了起来。笑声飞出荷花,引起岸上人多少遐想。因此,此处的“隔”字,不仅是采莲女子互相间的距离,更是岸上人与她们之间的距离。荷花隔笑,还有以荷花写人的修辞用意。与李白同时的王昌龄也作有《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诗以荷花写人,采莲女与荷花两相辉映,不仅罗裙与荷叶一色,更兼美貌与荷花争艳。王昌龄写得较为精巧,而李白却写得平淡,不露痕迹,王诗的“乱入”二句,亦与李诗同一意蕴: 岸上人隔荷花而听人笑语,正是听笑语始知有人的意思。“采莲曲”本是南朝乐曲,王琦说是起自梁武帝父子。比如梁元帝萧绎写有《采莲赋》,结尾的歌辞说:“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正为王昌龄、李白所宗归。三、四句的“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则是对上二句的渲染。这两句的描写点又不同,前句是诗人的揣想之辞,描写点移到荷花底下,采莲女身边。日光秀丽,绿水明亮,采莲女的新妆在这水光天色中更为明艳。后句的描写点复又回到岸上,突见满溪荷花中伸出采莲女的衣袖,轻风吹拂,带来一阵阵香气,或许是新妆之香,也许是荷叶杂 衣之香。
     
    “岸上”以下四句,笔调突然宕开,落到徜徉溪边的青年男子身上。他们三三两两,逗留溪边掩映的垂杨下,是对采莲女的爱慕,还是对绿荷红花的留连?诗人没有点破,但正是这样,才给全诗增添了更多的意趣。游冶郎,采莲女,共置于这如诗如画的境地中,若有意,若无意,有意无意之间焕散出盎然的情味。“采莲”一曲便愈显得充实、动人,而采莲女形象则更愈丰满、活泼。清人王夫之说:“卸开一步,取情为景,诗文至此,只存一片神光,更无形迹矣。”(《唐诗评选》)这样的情境,诗人不禁为少男少女纯洁的感情,无忧无虑的生活所触动,唱出“见此踟蹰空断肠”。经过朝廷生活的喧嚣,诗人那酷爱自由的身心在温柔的江南风光中得到了温暖的抚慰。
     
     《采莲曲》 产生于南朝齐、梁间,梁武帝父子及当时文人多有写作,然而她们笔下的采莲女形象带有较浓的脂粉气和被统治者玩赏的味道,缺少清新、自然的民间风味。李白这首诗则继承了民歌中常用的白描手法及明白易懂的语言,刻画的采莲女形象比较鲜明,富有生活情趣,更主要的是,诗人怀着热爱的心情去描写真实生活中的采莲女,所以风格、感情都与齐梁的同类题材诗不同。仅就“采莲曲”这一题材的发展,也看出李白完成了对南朝诗风的继承与批判。



古诗《采莲曲》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采莲曲

 


 拨棹里湖去,连堤种芰荷。
 折来与郎嗅,香比外湖多。


 采莲曲是东晋南朝的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它同《采桑度》 、《采菱歌》等一样,都是歌咏劳动妇女的爱情的传统曲调。在当时的乐府民歌中,还有虽不以采莲标目,实际却是用莲来比喻或兴起爱情的,如《江南》 、《西洲曲》 ,即是很有名的,梁萧纲、萧绎兄弟写的《采莲赋》更细致地描绘了江南妇女的采莲活动。唐以后,用 《采莲曲》 这个旧题写的爱情歌曲也不少。
 莲花很美,莲实很香。莲又与爱怜的“怜”谐音,其根藕复与配偶的“偶”谐音,因而把采莲用作歌咏爱情的媒介确实是再妙不过了。但是,再好的题材也经不起很多人去写,何况《采莲曲》 是一种短小的形式,总共只那么几句,后代诗人要翻出新意来也就够艰难了。史夔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写出新意来了。
 读这首诗,我们即可发现,诗人的构思也是从莲的香出发(是荷花香还是莲子香没有明说,似是前者,但我们可以不究) 。这并不新鲜,因为梁萧统的《采莲曲》 已写到“莲疏藕折香风起,香风起,白日低。采莲曲,使君迷”(这里的“香”是美人之“香”还是莲之“香”不清楚,也许指前者,也许是双关) 。其父萧衍的《莲舟买荷度》更写到“披衣可识风(一作 ‘荷披衣可识’) ,风疏香不来” (这是双关) 。此诗的新,是诗人让它的女主人公拿里湖的荷香同外湖的荷香相比,并说里湖的荷“香比外湖多”。这就意味深长,耐人思考,而不同一般了。
 里湖的荷真的比外湖的荷香吗?其实这里的关键是女主人公的那种微妙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推测: 她是正在热恋着“郎”,但却不了解“郎”是否已洞察或进入她的爱情的深处 因而她要借着“里湖”的荷香来加以启发、诱导。也可能是相反: “郎”是热爱她的,她也倾心于“郎”,但她却不愿立即表示自己的心曲,而只是用“里湖”的荷来暗示: 你要获得爱情吗?那还得用功夫,“外湖”的荷是不够香的,容易取得的爱情也不浓呵! 也可能两者都不是: 她和“郎”早已两小无猜,心心相印,根本用不着拿荷香来作什么暗示,只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深情,一定要“拨棹里湖去”,采一朵荷花来献给他。因为是费了辛苦采来的,她充满着一种自豪感,就认定“里湖” 的一定比“外湖”好,于是骄傲地对“郎”说: 这香比外湖多呵! 当然,这都是我的推想,诗人写诗时是如何想的,我不得而知,他可能只想到其中的一种,也可能想得更多。别的读者亦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所有的联想。推测都是从“里”、“外”加以生发的。这大概也是属于孟轲所说的“以意逆志”吧。不过,从诗的本身来说,能让读者有“以意逆”的充分余地,那无论如何是一种成功,小诗尤其如此!

乐府诗《采莲曲》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采莲曲

 

[唐]戎昱


 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漾楫爱花远,回船愁浪深。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阴。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

 《采莲曲》,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属《清商曲辞》,为南朝梁武帝萧衍所制《江南弄七曲》之一后人拟作颇多。
 戎昱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但可贵的是他却能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唱出前人所未唱的新声,使曲子内容更丰富,刻画更入微,格调更高雅。细察前人对采莲女的刻画,不过是“红花玉面两相似”,“发花田叶芳袭衣”,“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等等,只是写了“脸色”、“衣香”而已。这些,在戎昱看来,皆未免肤浅、庸俗,因而抗颜发声,以反问之词、批评之语唱出了不同凡响的“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其立意、格调使人耳目一新。大凡为诗为文,着重立意。因为“意”是诗文的“灵魂”、“统帅”。明朝人黄子肃在《诗法》中曾说:“意者一身之主也。”王船山在《船山遗书·夕堂永日绪论》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由此可见诗文之意的重要。古今诗文之能成为千古绝唱者,无不首在立意。戎昱跳出前人窠臼,置“脸色”、“衣香”于不顾,而深入一层地写采莲女之“心”,正是他立意高人一筹的表现。试将“漾楫爱花远”与“桂楫兰浆浮碧水”相比,哪一个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不言自明。再将“回船愁浪深”与“游戏五湖采莲归”相比,哪一个刻画生动,细致入微?不是也昭然若揭吗?至于“烟生极浦色, 日落半江阴”,看似写景,一远一近,实则前句表现着采莲女远观景色的心情,而后者则为尾联的出现在搭桥铺路。谚云“强风怕日落”,如无日落风息,何来“波静”?同时生活经验和摄像原理告诉我们,光线需有适当的明暗差异方能显像。若非日落时光线为山所遮形成的一半江面显得色彩暗淡,又怎能利用光线的差异而使半江水面形成一面镜子似的,容采莲女纷纷去“照容”“看妆”呢?所以“日落半江阴”,固然是在写景,但却另有妙用。
 在尾联中的“怜”、“看”、“堕”三个字在刻画采莲女的心理活动上有着妙用。女儿心理学告诉我们,女儿们长到芳华妙龄,最大的喜好是“关起房门照镜子”。她们在照镜子审视自己容貌美的同时所想到的大都是自己未来美满的婚姻、幸福的生活、家庭的欢乐等等。而平时关在房中对着巴掌大的一面铜镜,模糊不清地照看自己的容貌,怎比得这半江阴中如镜子般的“静波”?怜者,爱也。于是“同侣”怎会不喜爱这能清楚地照看自己容颜的镜子而一齐“看”自己妆扮得是否漂亮呢?因为要看得仔细,不免探身舷外,俯首水面;这样,头上的玉簪怎会不滑脱头发而堕入江水中呢?所以, “怜静波”、“看妆”、“堕玉簪”实际上是在刻画着采莲女们的内心隐秘活动的。
 因而使人感到这首《采莲曲》的意境、格调均高于前曲,内涵丰富,更易引起读者的遐想并对采莲女的未来命运给予关注,寄予同情。采莲女们是辛劳的,她们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但她们的切身问题也是应该给予合理解决的。

《采莲曲》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采莲曲》

采莲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度,莲多摘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采莲曲》是梁武帝所制乐府《江南弄》七曲之一。 《古今乐录》云: “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 《江南弄》七曲: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笛曲》、五曰《采菱曲》、六曰《游女曲》、 七曰《朝云曲》。”《采莲曲》,后人仿作亦甚多,李白、贺知章、张籍、白居易等皆有所作。萧纲的《采莲曲二首》,在其中占有一定地位,二首之一的“晚日照空矶”一首曾被收入《百三名家集》便是证明。

萧纲,即梁简文帝,武帝之第三子,初封晋安王,昭明太子死后立为太子,武帝死后即位为梁帝,在位二年,被侯景所杀。萧纲自幼聪慧,六岁能属文;及长,辞藻焕发,其诗尤为清艳,当时号为“宫体”。所谓“宫体”,亦含萧纲赋诗多轻靡之意,沈德潜《古诗源》在简文帝名下注曰: “诗至萧梁,君臣上下,唯以艳情为娱,失温柔敦厚之旨,汉魏遗轨荡然扫地矣。故所选从略。”沈德潜的这种态度,不能说是毫无偏颇。萧纲的所谓“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与当阳公书》)等文学观念固不可取,但正如萧涤非先生所见: “然其描情绘景,往往勘理入微,盖亦有独到之处。”这首《采莲曲》,便可以说是萧纲描情绘景的代表作之一。

“矶”乃水边突出的岩石。 “晚日照空矶”——只这开首一句,便勾画出了一个天连水水连天,天水难分,连那岸边矶石也宛如处在空中一般的夕阳照耀下的浩渺湖光。其手法之巧妙,堪称绘景之一绝。承受着这样的晚晖到湖中采莲,实为一件美事。然而又“风起湖难度,莲多摘未稀”,美中亦有风波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第五、六句的“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和最后两句的“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在入微的景色描绘中暗暗抒发着诗人惜物怜人之情:叹惋那一片片莲花瓣儿被棹竿儿击落,那一群群戏水的白鹭被惊飞,那采莲女们臂腕间被粘绕上缕缕荷丝,甚至行舟已远还被菱角藤蔓牵着衣襟。在绘景中抒情,又在抒情中描景,宛转悠扬,蓄实含虚,甚有余味可品。


古诗《采莲曲》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采莲曲

 


 两船相望隔菱茭,一笑低头眼暗抛
 他日人知与郎遇,片言谁信不曾交


 
 《采莲曲》 乃乐府古题,多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绘江南水乡的优美风景、采莲女的美丽及其恋情。蒲松龄的这首乐府诗以真切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采莲少女初恋时的娇羞和痴情。
 “两船相望隔菱茭,一笑低头眼暗抛”。在一片长满菱茭的无边无际的湖面上,采莲女驾着一叶扁舟在菱茭间穿行。忽然,她的小舟与另一条船邂逅相遇了,她隔着丛生的菱茭向另一条船望去,远远地看见一个年轻英俊的少年郎正在用热情的目光凝视着她。四目相对,如电光,如烈火,在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田里引起了阵阵骚动,掀起了层层波澜。“一笑低头眼暗抛”一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采莲女被爱神之箭射中时心理神态的微妙变化。在开始的一瞬间,她是嫣然一笑。这一笑是她由衷的爱慕之情的自然流露,没有经过任何考虑,她一眼就喜欢上了他。但顷刻之间,她忽然意识到在一个陌生的男子面前露出了自己的真情,感到不好意思,觉得难为情,因而羞涩地低下了头。但是对少年的迷恋、喜爱,使她顾不得羞涩、难为情,又不断地向少年暗递眼神,向他表示自己的热恋之情。这是一个多么热情、纯真、娇憨、痴情的少女啊!
 小船渐渐远去,采莲女才忽然想到,刚才仓卒之间竟没有与他说上只言片语,深深地感到后悔。“他日人知与郎遇,片言谁信不曾交”。以后如果人们知道我们曾经在这里相遇,在这偏僻、幽静的菱茭丛中,就只有我们两个人,谁也不会相信我们二人竟连只言片语都未曾交谈过。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谈情说爱的机会啊! 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会说上几句贴心话儿的,可是我们当时却偏偏一句话都未曾说,多傻啊! 想到这里,采莲女真是追悔莫及了。当然,我们也用不着为她们未曾交谈一句话而惋惜,因为这 “一笑低头眼暗抛” 的体态神色,已经把她心里面所有的爱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了,而这恰恰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清楚的。
 蒲松龄在 《宋七律诗选跋》 中评论:“宋人之什,率近于俚,而择其佳句,则秀丽中自饶天真,唐贤所不能道也。” “秀丽中自饶天真”,此 《采莲曲》适足当之。他写采莲少女初恋时的神色情态和内心活动的微妙变化都非常生动、逼真,自然贴切。语言明白如话,“率近于俚”,但近乎天籁,“自饶天真” ,余味无穷,毫无扭捏雕琢之迹。把一个天真、纯朴、羞涩、痴迷的采莲少女的鲜明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山水名胜诗之《采莲曲》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采莲曲

 

(唐)贺知章

稽山云雾郁嵯峨①,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②,别有中流采芰荷。


 
【题解】
 鉴湖又名镜湖、大湖,在绍兴市南。汉时水面周长360里,唐时开始淤积,宋以后由于历代富豪占淤为田,湖面逐渐缩小,今湖塘、容山湖、白塔洋等皆为古鉴湖一部分。现湖上有许多路亭、石桥、阁榭等建筑,饶有江南水乡风光。这首《采莲曲》描写的是镜湖在稽山映衬下的秀丽景色。
 【作者】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早年移居山阴(今绍兴)。少以文章知名,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学士、太子宾客、秘书少监等,天宝二年(743),表请为道士,求回乡里,居于鉴湖,未几卒。好饮酒、工书法,诗以《咏柳》、《回乡偶书》传诵众口,《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注释】
 ①稽山:即会稽山,在绍兴城南。郁:云雾蒸腾。嵯峨:山势高峻。②春度:春天过去。芳菲:花草。

古诗《采莲曲》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采莲曲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篇。非常简短,只有四句二十字。第一、二句写江南水乡风光: 水边长满绿草,到处百花盛开,堰塘的水涨满了,从四面八方漫溢出来。第三、四两句写一对恋人,各驾着采莲船,在水上相遇了,他们害怕失散,两只船紧紧地挨在一起。第一、二句写背景,第三、四句是中心。整首诗是那样的明明白白、直截了当,除 “溆”字外,不消任何注释; 没有曲折,也没有更多的层次,如果拍摄起来,只需一个镜头,甚至不必动用摄像机,只要普通相机,按一次快门即可奏效。像这样简单、明白、直截的诗,难道也值得欣赏、也能传颂不衰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简单、明白、直截了当只是本诗的风貌,就其内涵来说却是丰富的、耐人寻味的。丰富而耐人寻味的内涵和简单明了,直截了当的风貌的对立统一,是本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本诗值得欣赏、能传颂不衰的根据。
 第一、二句中,“玉”、“花”、“金”、“水”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水乡的色彩。“玉”是用来指代绿草的,但却给绿草注入了 “美好” 的感情色彩,使绿草绿得像晶莹欲滴的碧玉,自然惹人喜爱; 还有,这样的草,自然是茂盛的、充满生机的。“花”,各种颜色的鲜花,自然好看,而绿草、鲜花相互映衬,不是更美了吗? “金”色的堰塘,银色的水,又配上鲜花、绿草,各色齐备,这样的自然景色,可谓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难怪青年男女要在这里划船荡桨,谈情说爱,以度过最美好的时光了。
 开头二句中的“争”和“乱”,用意也十分深刻。一个“争”字,把无意识的花转化成了有意识的人,好像它的开放不是自然的,而是自为的,是与其它花争时间、比美丽,要尽快把自己的美通过花呈现出来,一个百花争艳的热闹场面,是花们争发的结果; 与“争”相呼应的“乱”,是描述堰塘中的水流,向四面八方淌出来; 从“乱”中,我们似乎感到,过满的水,要挣脱塘堤的束缚,急不择路,哪里堤低堤凹,就从哪里漫出来,银光闪闪,甚至还听得到高唱低吟的流水声。这样一来,花被写活了,水也被写活了; 绿草茂盛、金塘水满,一切都表现得生机勃勃,这又与活动在这个背景中的青年男女的青春焕发,融为一体。同时,背景还创造了一种各依自己的本性自由发展的气氛,男女青年们在其中谈恋爱,也就无拘无束了,成为自由恋爱的天然场所。
 第三句一开头就是“相逢”,好像无头无脑,但只要读完第四句,就能准确地回答谁相逢,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相逢等问题,无头无脑也就成为有头有脑了。只是这些答案在诗中并未写出,是读者体会出来的。另外,相逢时的情景如何,诗歌也秘而不宣,读者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认识、理解去想象,去补足。“并着采莲舟”,从反面来说,其原因自然是“畏相失”,但从正面看来,却是这对恋人越谈越投机,越谈越亲密,两人划的船也随着越靠越拢,最后并在一起了。说明他们的感情也达到了亲密无间、心心相印,甚至融为一体的程度了。所以,表面上写的是采莲舟“并着”,实际上诗人所要表达的却是两颗心“并着”。这些都是所谓的“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

古诗《采莲曲》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采莲曲

 
 溪女盈盈朝浣纱,单衫玉腕荡舟斜。
 含情含怨折荷华。折荷华,遗所思;
 望不来,吹参差。

 
 《采莲曲》属乐府诗中的清商曲辞。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引 《古今乐录》说,最早当由梁武帝萧衍于天监十一年(502)冬改编西曲而成。自此以后,代有作者,或五言,或七言,或杂言,形式并不完全同于最早的 《采莲曲》。但歌颂采莲女的天真活泼、美丽可爱; 赞美她们的辛勤劳动、愉快生活; 抒写她们爱情的幸福和痛苦; 语言清新明快,辞藻华美,却又大体相同。
 清徐倬的这首《采莲曲》也是一首清新明快的江南情歌。“溪女盈盈朝浣纱”,首句点明了时间是早晨,地点在溪边,人物是住在溪边的少女,事件是去浣纱,盈盈言其体态的轻盈美好。从首句可以看出这是一群住在溪边的美丽而勤劳、活泼而天真的劳动少女。“单衫玉腕荡舟斜”,浣纱女穿着单薄的衣衫,挽起双袖,轻舒洁白的两腕,摇着欢快的小舟入江浣纱而去。“单衫玉腕”承上文“盈盈”,即言其外表的装束朴素大方,肌肤的洁白细腻,显示出她们的纯洁和天真。“荡舟斜”承“溪女”,因生长溪边,熟悉水性,故少女们浣纱入江,皆乘坐小船。“荡”形容其动作的熟练轻巧,“斜”显示其性格的活泼愉快。全句朴实自然,明白如画。但少女们又热爱生活,在劳动的时候也并没有忘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未来,“含情含怨折荷华”,华即花,她们手折荷花,或含情脉脉,或藏怨悠悠。“情” “怨”相反相成,都寓托在 “折荷华”这一行动中,十分巧妙。为什么会含情含怨呢?这是因为“折荷华,遗所思; 望不来,吹参差”。折来荷花,送给日夜想念的心上人,安得不 “含情”! 但盼盼不来,无可奈何,惆怅失意,只好将折来的荷花吹散,又岂能不“含怨”?最后四个三字句,前两句承“含情”,后两句承“含怨”,前呼后应,联系十分紧密。
 这首《采莲曲》与齐梁时的《采莲曲》不仅句式相同,都采用了七七七三三三三的句式,都用了顶针格的修辞手法,有民歌风味,而且都词藻华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沈德潜说这首诗“音节声口,宛然齐梁” (《清诗别裁集》 ) ,是深得其旨的。

《采莲曲》cai lian qu

Song of Lotus-Picking→崔国辅 (Cui Guof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