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采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采芑 采芑《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采芑》,宣王南征也。”三家《诗》无异义。此诗与《六月》相同,为描写周宣王时周族与异族的战争。惟《六月》写北伐𤞤狁,此诗写方叔南征荆蛮(即楚)。 据《竹书纪年》,南征在宣王五年(前823)八月。近人有谓南征荆蛮非实有其事,乃作者虚拟颂祷之词,不确。全诗四章,每章十二句,主要描写周人军队声势之盛大,军纪之严明,主帅方叔谋略之英明,从而震慑了荆蛮,与《六月》正面描写战争相比,辞气较为徐缓。末章振笔挥洒,声色俱厉,与《六月》结尾之冷隽亦成对照。 ☚ 六月 车攻 ☛ 采芑薄言采芑, 于彼新田, 于此菑亩。 方叔莅止, 其车三千, 师干之试。 方叔率止, 乘其四骐, 四骐翼翼。 路车有奭, 簟笰鱼服, 钩膺鞗革。 薄言采芑, 于彼新田, 于此中乡。 方叔莅止, 其车三千, 旂旐央央。 方叔率止, 约軧错衡, 八鸾玱玱。 服其命服, 朱芾斯皇, 有玱葱珩。 𫜩彼飞隼, 其飞戾天, 亦集爰止。 方叔莅止, 其车三千, 师干之试。 方叔率止, 钲人伐鼓, 陈师鞠旅。 显允方叔, 伐鼓渊渊, 振旅阗阗。 蠢尔蛮荆, 大邦为雠! 方叔元老, 克壮其犹。 方叔率止, 执讯获丑。 戎车啴啴, 啴啴焞焞, 如霆如雷。 显允方叔, 征伐𤞤狁, 蛮荆来威。 采苦菜呀采苦菜,在那块去年垦过的田里,在这块今年初垦的土地上。方叔亲自来视察,三千辆战车整齐排开,战士们持盾在操练。方叔率军上前线,乘的是四匹黑花马拉着的战车,黑花马并肩飞奔。朱漆的战车,花竹蔽车门,鲨鱼皮覆车旁,铜饰马鞅和马勒闪光耀眼。 采苦菜呀采苦菜,在那块去年垦过的田里,在这块今年初垦的土地上。方叔亲自来视察,三千辆战车整齐排开,龟旗龙旗光闪闪,方叔率军上前线。皮饰车毂雕花车辕,一路上八个车铃叮当响。王赐官服穿在身上,蔽膝鲜红,玉珮铿锵。 鹞鹰疾飞,忽而飞上高空,忽而停落到地面。方叔亲自来视察,三千辆战车整齐排开,战士持盾在操练。方叔率军上前线,钲人鸣钲击鼓,队伍整齐好威武。方叔军纪严、赏罚明,鼓声咚咚,士气振奋。 愚蠢的荆州蛮子,竟敢与周朝为敌。方叔乃是一位元老,堪称雄才大略。方叔率军去征讨,捉来俘虏严加拷问。战车急驰,烟尘滚滚,军队排山倒海。方叔军纪严、号令明,北伐𤞤狁已获胜利,蛮荆闻风丧胆。 《采芑》四章,章十二句。 宣王之世多次取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为有周一代写下史称“中兴”的光辉篇章。先后有秦仲攻西戎,尹吉甫伐𤞤狁,方叔征荆蛮,召虎平淮夷等。《采芑》是对方叔征荆蛮的真实反映,可谓《六月》等军事题材诗作的姊妹篇。 “𤞤狁匪茹,犯义者也。蠢尔蛮荆,无知者也。非文武之吉甫,无以却𤞤狁;非显允之方叔,无以威蛮荆。二诗皆美当时将帅,而因可以见宣王中兴之功也。”(《传说汇纂》) 诗的第一、二章写军容之盛和大将威仪。两章发端均以 “采芑”始:“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为什么要用采芑起兴?前人多有分歧。朱熹《诗集传》以为芑为人马皆食之物,“军行采芑而食,故赋其事以起兴”。方玉润则以为此说不妥:“夫以赫赫王师,何至采芑而食,有如饥军困卒之所为。”(《诗经原始》)陈奂解释说:“有芑菜之可采,以喻国家人材养蓄之,以待足用。凡军士起于田亩,故诗人假以为兴”。今人多取朱熹之说。兴句之后,主要写军容盛大:“其车三千,师干之试”; “其车三千,旂旐央央”。写方叔的威仪: “乘其四骐,四骐翼翼”; “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以服饰、车马等再现方叔的英武、高大形象。 第三章,“𫜩彼飞隼, 其飞戾天,亦集爰止。”此为兴句,而兴中有比。以鹞鹰疾飞冲入云天,忽而落于地面,比喻南征士卒所向无敌,果敢神速,进退有节,训练有素。接下来,写陈师告旅:“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毛传》: “钲以静之,鼓以动之。”这里表现的是浩浩荡荡的军队或前进,或停止,严格尊令而行,军纪严明,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即在于此,为后面的威慑取胜埋下伏笔。 第四章写荆楚畏服。“显允方叔,征伐𤞤狁,蛮荆来威。”意谓方叔号令明而有信,北伐𤞤狁已获胜利,蛮荆闻风而丧胆。对这几句诗,前人多误为实写: 岂南征之方叔亦尝躬与北伐邪?其实,此“乃作者虚拟颂祷词” (吴闿生 《诗义会通》),即:并非方叔既参加北伐,又亲临南征,是说方叔南征蛮荆,借北伐𤞤狁胜利之馀威,定使蛮荆畏服,闻风丧胆。《六月》是班师归来而作,《采芑》为方叔率军初至蛮荆所作。方玉润说: “此诗非当局人作,且非王朝人语,乃南方诗人从旁得睹方叔军容之盛,知其克成大功,歌以志喜”(《诗经原始》),颇有创见,值得重视。 《采芑》是一首战争诗,其突出特点是:并未直接描写具体的战争场面,而多用笔墨渲染正义之师的军威声势、指挥者的气度威仪。“虽让人感到紧张的形势和气氛,却听不到厮杀和格斗; 只有周王朝的军马腾骧,却见不到敌人的干戈”。(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第一部分第五章)这反映了 “古代理想的政治是崇德尚义,垂裳而治;理想的战争则是 ‘胜残去杀’,战胜于庙堂。”战争胜利不仅靠“兵威”,而且靠“王道”、“盛德”,“强调的是敌人自服,不战而屈”。(同上) 因此,《采芑》等战争诗,对我们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和古代军事思想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 采芑
【注释】①薄言:语助词,无实义。芑(qǐ):一种野菜。②于:在。新田:新垦两年的田。③菑(zī):开垦才一年的田。④方叔:周宣王的卿士。涖(lì):亲临。⑤师:军队。干:盾牌,代指武器。试:操练。⑥率:带领,统率。⑦翼翼:排列严整貌。⑧路车:大车。奭(shì):红色。⑨簟(diàn)茀:竹织车帘。鱼服:绘饰鱼纹的车厢。⑩钩膺:马腹前的钩带,马鞅。鞗(tiáo)革:马辔,马勒。(11)中乡:乡野。(12)旂旐:绘有龙蛇的军旗。 央央:鲜明貌。(13)约(qí):车毂两端缠上皮革并涂成红色。错衡:车前的横木饰以花纹。(14)鸾:车马铃。玱玱:金石和美之声。(15)命服:朝廷赐给的官服。(16)芾(fú):皮制的蔽膝。斯皇:辉煌。(17)有玱:玱玱。葱珩(héng):一种绿色的佩玉。 (18)(yù):鸟疾飞貌。 隼:鹰类的猛禽。 (19)戾:止。(20)集:众鸟落在树上。(21)钲:一种金属乐器。军中以鸣钲为停止的号令。本句为“钲人鸣钲,鼓人伐鼓”之省。(22)鞠旅:向军旅宣布、传达命令。(23)显:英明。允:伟大。(24)渊渊:鼓声。(25)振旅:指挥、调动军队行进。阗阗(tián):步伐整齐、宏大声。(26)蛮荆:对楚人鄙视的称呼。(27)大邦:指周王朝。(28)克:能。壮:宏大。犹:通“猷”。计谋。(29)执讯获丑:俘虏敌人。(30)啴啴(tān):车行声。(31)焞焞(tūn):盛大貌。(32)威:畏,畏服。 【鉴赏】这是赞美方叔率军讨伐“蛮荆”之诗。 全诗四章。前二章写军容之盛。诗以“新田”“菑田”有芑菜可采兴比周朝有人才可用。诗接着将描写的重点落在大将方叔身上。方叔为宣王卿士,受命为主将。方叔亲临前线,他统率的战车有三千辆,军队正在操练着武器。方叔率领军队,乘坐在四匹骐马驾驭的高车之上。那马步伐整齐,那车红光闪耀。车上有遮挡车门的竹席,有绘饰鱼纹的车厢;马鞅、马勒鲜明闪亮。车轴包裹着红皮革,车辕雕饰着花图案,还有那旌旗飘飘,车铃玱玱。方叔身着官服,红色蔽膝格外耀眼,绿色的佩玉发出悦耳的和鸣之声。主将如此威武,军队如此强盛,这次南征荆楚,一定会大功告成。后二章写伐楚获胜。诗以鹰隼上飞于天,又栖集于树,兴比这支军队勇猛威武,动止有节,军纪严明。方叔率领军队,在行进中以鸣金伐鼓指挥大军,列队陈师传达命令。那深沉浑厚的鼓声,那雄壮整齐的脚步声,正是周师南征的进行曲。“蛮荆”敢与周王朝为仇,真是愚蠢而狂妄!主将方叔乃朝中元老,又有用兵的雄才大略,因而他率领大军,一下子抓获俘虏无数,终于战胜了敌人。战车隆隆,军势浩大,方叔的声威如雷如霆。这位英明而伟大的统帅方叔,他曾经讨伐过𤞤狁,现在又使“蛮荆”畏服而归顺朝廷。 吴闿生《会通》说是“北伐振旅”。此说显与诗意不符。诗言“蠢尔蛮荆”“蛮荆来威”,这表明确是南征而非北伐。至于“征伐𤞤狁”只是顺及之语,意在颂美方叔此前北伐之功。王安石说:“荆人自服,不待战而屈也。”此说也不确切。诗明言“执讯获丑”,可见双方经过了激战,只不过于诗中省去了交战过程罢了。 采芑
【注释】 ①薄言:语助词。芑(qi起):苦菜。人马皆可食。新田:新垦两年的田。菑(zi资):新垦一年的田。②方叔:周宣王的大臣。涖:同“莅”,来临。师:众,指军旅。干:盾,指武器。试:用。③率:统领。乘:驾。骐:毛青黑色有如棋盘格子纹的马。翼翼:整齐貌。④路车:战车。奭(shi式):通“赩(xi隙)”,赤色。簟(dian店)茀(fu弗):竹制的车帘。鱼服:即“鱼箙”,用鱼皮做的箭袋。钩膺:套在马颈上用以拉车的带子。鞗(tiao 条)革(le 勒):铜饰的马笼头。鞗,《说文》作“鉴”,铜。革,“勒”的借字,即马笼头。⑤中乡:即乡中。⑥旂 (qi 旗):画有蛟龙的旗。旐 (zhao 兆):画有龟蛇的旗。央央:鲜明貌。⑦约:缠束。軝(qi 其):车毂两端有皮革装饰的部分。错:花纹。衡:车辕前端的横木。鸾:车铃铛。玱(qiang 枪):车铃声。⑧服:穿。命服:官员按等级穿的服装。芾(fu 扶):通“韨”,古代官服上皮制的蔽膝。斯:是。皇:辉煌。有:助词。葱珩(heng 衡):古代爵位高的人才能佩戴的一种佩玉。葱,绿色。珩,形似磬而小。⑨鴥(yu玉):鸟疾飞貌。隼(sun 笋):鹞鹰一类的鸟。戾(li 利):到达。爰:而。止:休息。⑩钲(zheng 征):铎一类的铃,有柄。鸣钲以收兵。伐鼓:击鼓。击鼓以进军。陈师:陈列军队。鞠旅:誓师。鞠,告。(11)显:明。允:诚信。渊渊:鼓声,形容鼓声深远。师众而鼓远,鼓远则声深。振旅:训练军队。阗(tian 田)阗:兵势盛大貌。(12)蛮:周人对南方民族的蔑称。荆:古代楚国的别称,其地在今湖北省宜昌一带。大邦:指周朝。雠:同“仇”。(13)克:能。猶:通“猷”,计谋。(14)执讯获丑:擒获审讯俘虏。丑,俘虏。(15)啴(tan 摊)啴:车行声。焞 (tun 吞)焞:众盛貌。(16)玁狁: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即秦时的匈奴。来:相当于“乃”。威:通“畏”。 【译文】 采呀采苦菜,在那新垦田,在这新田间。方叔亲临阵,战车有三千,军旅大操练。方叔亲统兵,亲驾四骐马,四马齐向前。战车红彤彤,车帘鱼皮囊,马具金光闪。采呀采苦菜,在那新垦田,在这乡中间。方叔亲临阵,战车有三千,战旗红艳艳。方叔亲统兵,战车装饰鲜,车铃响声远。穿上大臣服,朱韨多威严,佩玉响铿然。鹰隼飞行疾,直飞上九天,忽聚忽停缓。方叔亲临阵,战车有三千,军旅大操练。方叔亲统兵,钲鸣战鼓喧,誓师发宣言。方叔可信赖,战鼓声深远,士气真饱满。荆蛮真愚蠢,胆敢抗周朝。方叔是元老,智多胆气豪。方叔亲统兵,俘虏不会少。战车响隆隆,隆隆大军行,威势如雷霆。方叔可信赖,征罢玁狁归,荆蛮畏其威。 【集评】 《毛诗序》:“《采芑》,宣王南征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 宋·朱熹:“宣王之时,蛮荆背叛,王命方叔南征。军行采芑而食,故赋其事以起兴曰:薄言采芑,则于彼新田,于此菑亩矣。方叔莅止,则其车三千,师干之试矣。又遂言其车马之美,以见军容之盛也。”(《诗集传》卷十) 清·姚际恒:“此宣王命方叔南征蛮荆,诗人美之而作;大概作于出师之时。或谓班师时作,非也。篇中‘振旅’,只训军之入,非班师之谓也。一、二章言军容之盛;三章言节制之严;四章归功于大将,而谓北伐之声灵可以不战而来服也。”(《诗经通论》卷九) 清·陈奂:“芑菜之可采,比喻国家人材养蓄之以待足用,凡军士起于田亩,故诗人假以为兴。”(《诗毛氏传疏》卷十七) 清·吴闿生:“《序》:‘宣王南征也。’先大夫曰:此盖北伐振旅,侈陈军威以风荆蛮。刘向所谓‘方叔吉甫为宣王诛𤞤狁,而百蛮从’者,最得其实。说者以为南征,非是。《毛传》:‘言其强美,斯劣矣。’可谓识其微旨。退之《平准碑铭》,仿此意也。案前人亦有疑及此者,荆公云:前三章详序其治兵,末章美其成功,出战之事略而不言。盖以宿将董大众,荆人自服也。苏子由云:方叔南征,先治其兵,既众且治而蛮荆遂服。朱子云:南征荆蛮想不甚费力,不曾大段战斗,故只盛称军容而已。然皆误以荆蛮之服为实有其事,不知乃作者虚拟颂祷之词。必识此意,文字之精神乃能进出。熟玩经文,自可见也。且果系南征,无端而羼入𤞤狁,于文义为支离矣。先大夫又曰:采芑非兴。盖赋耕芸不变之状。飞隼之集,亦形军容之寂耳。”(《诗义会通》卷二) 【总案】 这是一首军旅诗,但又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出征军旅的军容的描写,达到炫耀军威,显示武力,歌颂将帅的目的。诗的风格大气磅礴,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诗以充沛的感情,运用夸张、比喻、映衬等手法,极尽铺陈张扬之能事,把一支出征大军描写得有声有色,威武雄壮。此诗在句式的排列上也很有特点,前三章皆三句为一节,而末章,则前半两句为一节,后半三句为一节。这是内容叙写的需要。这样的句式排列在《诗经》中是仅有的。 采芑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路车有奭,簟笰鱼服,钩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方叔莅止,其车三千,旂旐央央。 方叔率止, 约错衡, 八鸾玱玱。 顺其命服, 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𫛣彼飞隼, 其飞戾天, 亦集爰止。 方叔莅止, 其车三千,师干之试。 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蠢尔蛮荆,大邦为雠。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蛮荆来威。 《采芑》是叙述赞美周宣王五年八月派大将军方叔南征荆蛮 (即楚) 的诗。它与《六月》是姊妹篇,均为班师之作。诗中极尽美其主帅以见宣王中兴之功。与《六月》相比,《采芑》言词舒缓,不象《六月》那样紧迫。 这是因为𤞤狁系以武力征讨而定, 而荆蛮则以威慑而服。 《采芑》叙事完整,重在描写。诗分四章,每章十二句。第一、二两章皆以采芑发端。芑是一种类似苦菜的野生植物。“薄言采芑,于彼新田……”是描写军队边行军边在新开垦的田野上采芑以备人马食用紧张忙碌的场面。然后重点描写军容之盛和大将威仪。诗中重复唱道:“方叔莅止,其本三千。”主帅方叔率领着三千辆兵车,浩浩荡荡地开过来了。战士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描写军容,作者突出地写了兵车:“乘其四骐,四骐翼翼。”每辆兵车上驾着四匹青花马,青铜装饰的马鞅,皮制铜饰的笼头, 步点整齐, 耀武扬威。“路车有奭 (红色)”、“约(车轴头)错衡”,是说方叔所乘的车是大红色的,车轴头包着皮革,车辕横木上还装饰着花纹。鲜艳极了,漂亮极了。车子的上面插着蛟龙、龟蛇图案的军旗,迎风飘舞。车前挂着竹席制成的车帘,旁边还挂着鱼皮做好的弓箭袋。每辆车上八个铃铛响成一片。一路走来,好不威风。描写主帅:”服其命服,朱芾 (蔽膝) 斯皇,有玱(玱玱,象声词) 葱珩(绿绝的佩玉上的横梁)。“大将方叔,端坐在兵车之上,身上穿着周宣王赐给的礼服,红皮的护脸闪光发亮,身上的佩玉随着车身摇动不时地发出铿锵悦耳的声响, 真是威风凛凛, 仪态万方。 诗的第三章是以𫛣(鸟疾飞的样子) 隼 (鹞鹰一类的鸟) 之飞止有时,兴行军之有节,从而显示出抗敌必胜的力量。和北伐猃狁相比,荆蛮是愚蠢无知的,并无很强的战斗力,未经大战,即以威服。所以诗人极力描写元叔整齐的军容、庄严的宣誓:“钲人伐鼓,陈师鞠旅。”鸣钲的鸣钲,击鼓的击鼓。战士们在庄严的誓师,军情激愤,杀气腾腾。诗人还描写了军队严明的纪律以及方叔非凡的指挥军队作战的艺术。“显允方叔”,写出了由于方叔赏罚有信,军队秩序井然。“伐鼓渊渊,振旅阗阗”,写战鼓不时地传出主帅威严的命令,指挥着将士们时进时退、有力有节,适时地扑捉着战机打击敌人。第四章突出地描写方叔的军队锐不可当,荆蛮望风披靡不堪一击。诗人仍然未直接描写作战时的情景,而避实就虚。“方叔元老,志壮其犹。”是赞美方叔这个元老重臣善于运用智谋,运筹帏幄克敌制胜的军事才能。他“执讯获丑”,抓住了荆蛮的俘虏,掌握了敌情,一举破敌。另一方面诗人着力描写军队“戎车啴啴 (车轮滚动声),如霆如雷,啴啴焞焞 (盛大的样子)”的高昂气势。从而显示出周宣王的正义之师拥有所向无敌的巨大力量。 《采芑》薄言采芑,(一) 采游冬呀采游冬, 于彼新田,(二) 在那新辟的田中, 于此菑亩。在这刚垦的亩中。 方叔莅止,(三) 方叔到这儿来了, 其车三千,他的兵车三千辆, 师干之试。(四) 战士们练武在操场。 方叔率止,方叔率领他们, 乘其四骐,乘着四匹棋文马, 四骐翼翼。(五) 四匹马儿排成行。 路车有奭,(六) 兵车呀,多堂皇, 簟笰鱼服,(七) 花竹席蔽车门,沙鱼皮覆车旁, 钩膺鞗革。(八) 马带上钩儿闪,马辔首铜牌亮。 薄言采芑,采游冬呀采游冬, 于彼新田,在那新辟的田中, 于此中乡。(九) 在这耕完的亩中。 方叔莅止,方叔到这儿来了, 其车三干,他的兵车三千辆, 旂旐央央。(十) 龟旗龙旗多鲜明。 方叔率止,方叔率领他们, 约軝错衡,(十一) 红毂车、花车衡, 八鸾瑲瑲。(十二) 八个铃儿响丁当。 服其命服,(十三) 穿着那御赐的军装, 朱芾斯皇,(十四) 朱黄的围裙多堂皇, 有瑲葱珩。(十五) 佩的青玉玲玲响。 鴥彼飞隼,(十六) 快速的那个猛鸷鸟, 其飞戾天,(十七) 飞呀飞得赛天高, 亦集爰止。(十八) 也聚集在这儿了。 方叔莅止,方叔到这儿来了, 其车三干,他的兵车三千辆, 师干之试。战士们练武在操场。 方叔率止,方叔率领他们, 钲人伐鼓,(十九) 敲铙的敲铙、击鼓的击鼓, 陈师鞠旅。(二十) 摆开了阵势,动员那队伍。 显允方叔,(二十一) 声名赫赫的方叔, 伐鼓渊渊,(二十二) 战鼓擂得冬冬响, 振旅阗阗。大军操练阵堂堂。 蠢尔蛮荆,(二十三) 蠢动的你这个荆蛮, 大邦为仇。(二十四) 胆敢把大国来侵犯。 方叔元老,方叔国家的元老, 克壮其犹。(二十五) 博大精深订谋划。 方叔率止,方叔率领战士, 执讯获丑。把敌人审的审来杀的杀。 戎车啴啴,(二十六) 兵车行动声唦唦, 啴啴焞焞,声唦唦,声隆隆, 如霆如雷。象震霆,象响雷。 显允方叔,声名赫赫的方叔, 征伐玁狁,征伐了那边的玁狁, 蛮荆来威。(二十七) 荆蛮望风来降服。 注 释 (一)毛亨:“芑,菜也。” 王夫之:“《颜氏家训》谓之游冬。……丁生野田中,正与诗合。” (二)毛亨:“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 (三)朱熹:“方叔,宣王卿士,受命为将者也。莅,临也。” (四)严粲:“长乐刘氏曰:师,众也。干,盾也。程子曰:师干,犹今云兵甲也。试,肄习也。今曰讲武,试其可用。” (五)朱熹:“翼翼,顺序貌。” (六)朱熹:“路车,戎路也。” 王夫之:“奭,盛也。” (七)王夫之:“以竹簟蔽舆后而谓之笰者,竹外有革也。服,牝服也,箱也。音房富切,读如负。以鱼皮輓车旁,如大车之服。然鱼,鲛鱼也。一谓之沙鱼。所以知非矢箙者,此皆言车,不当及矢箙也。” (八)吴闿生:“钩膺,樊缨,马带也。” 王夫之:“簟笰也,钩膺也,金路之饰也。鱼服也,鞗革也,革路之饰也。天子既赐方叔以金路,宠之以公侯之礼,而又赐之以革路以即戎,故曰路车有奭。” (九)严粲:“苏氏曰:中乡,民居在焉,故其田尤治。” (十)谢枋得:“旂旐央央,旗帜之精明也。” (十一)毛亨:“軝,长毂之軝也,朱而约之。” 戴震:“按:軝,《说文》亦作𩉬……即《考工记》之幬革。朱而约之者,朱其革以幬于毂也。惟长毂尽饰,大车短毂则无饰。故曰长毂之軝。” 林伯桐:“谓兵车之毂,长于田车,故曰长毂也。” 李黼平:“《说文》文,云错画也。许以错训文,毛以文训错,皆谓画耳,不必别有物饰之。” (十二)朱熹:“铃在镳曰鸾。马口两旁各一,四马故八也。瑲瑲,声也。” (十三)郑玄:“命服者,命为将。王命之服也。” (十四)毛亨:“朱芾,黄朱之芾也。皇犹煌煌也。” (十五)朱熹:“瑲,玉声。葱,苍色如葱者也。珩,佩首横玉也。” (十六)毛奇龄:“隼,鸷鸟也,即鹰之小者。” (十七)毛亨:“戾,至也。” (十八)郑玄:“爰,于也。亦集于其所止。” (十九)孔颖达:“《说文》云:‘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然则钲即饶也。……《说文》又云:‘镯,钲也,铙也。’则镯铙相类,俱得以钲名之。故鼓人注云:‘镯,钲也,形如小钟。’是镯亦名钲也。镯似小钟,铙似铃,是有大小之异耳。” 朱熹:“伐,击也。钲以静之,鼓以动之。钲鼓各有人,而言钲人伐鼓,互文也。” (二十)毛亨:“鞠,告也。” 郑玄:“此言将伐之日,陈列其师旅,誓告之也。陈师告旅,亦互言之。” (二十一)陈奂:“言有显德者,方叔也。允,语词。” (二十二)陈奂:“渊渊读鼘鼘 ,故云鼓声也。伐鼓振旅句,承陈师鞠旅之下,犹是未战时。《尔雅·释天》:‘振旅阗阗。出为治兵,尚威武也。入为振旅,反尊卑也。’《传》云:‘复长幼’,即是反尊卑,本《尔雅》文。《尔雅》释诗兼及治兵,则振旅为习战。毛《传》但依《经》言振旅作训,而不及治兵者,文从略也。……《说文》:‘嗔,盛气也。’《玉篇》:‘嗔,盛声也。’皆引诗作嗔嗔,与阗阗同。” (二十三)严粲:“程子曰:‘蠢者,动而无知之貌。’” 毛亨:“蛮荆,荆州之蛮也。” (二十四)朱熹:“大邦,犹言中国也。” (二十五)毛亨:“壮,大。” 郑玄:“犹,谋也。谋,兵谋也。” 姚际恒:“言其尚谋不尚力,而勇愈壮。” (二十六)何楷:“戎车,还师之车也。啴啴焞焞,如霆如雷,皆车声也。啴啴,指轻车言。焞焞,指重车言。言声之舒缓者曰啴。……焞焞,当依陆本通作哼哼,声重迟貌。……霆,《说文》云:‘雷余声也。铃铃,所以挺出万物。’如霆,当承啴啴言,以车声之舒缓似之。如雷,当承焞焞言,以车声之重迟似之。时凯旋而归,从容就道,故其车声如此。” (二十七)马瑞辰:“威,犹畏也。” 严粲:“是以蛮荆闻其名而皆来畏服也。” 注 音 芑qi起 菑zi缁 莅li利 奭shi式 簟dian店 笰fu拂 鞗tiao条 旐zhao兆 軝qi其 瑲qiang枪 芾fei吠 葱cong匆 珩heng衡 鴥yu聿 隼sun笋 钲zheng征 阗tian田 啴tan滩 焞tun吞 采芑 采芑〔原文〕 ☚ 六月 车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