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醚类和氟化醚类麻醉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醚类和氟化醚类麻醉药

醚类和氟化醚类麻醉药

醇 (R—OH) 的一个氢原子为烃基(R)所置换称醚(R—O—R)。两个烃相同的称简单醚,两个烃基不同的称混合醚。烃基中个别氢原子为氟所替代时称氟化醚。
五十多年来,对醚类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研制,探索不燃烧、麻醉效能高、毒性低、稳定的吸入全麻药。化合物的卤化是重要发展,但全部氟化将使化合物丧失麻醉效能。碘化及溴化使化合物不稳定,烷属烃类,易导致心律失常,唯卤化醚类化合物最有发展前途。二甲基醚既不易合成又不稳定,对神经组织有毒,不足取。卤化二乙基醚或二个以上碳原子的烃基所组成的醚,不是沸点高,就是毒性大,且易引起震颤或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目前,研制的醚类化合物有百余种,能应用于临床的极有限,仅乙醚、安氟醚、异氟醚,其他如乙烯醚、乙烯乙基醚已放弃使用。甲氧氟烷对肾有潜在毒性作用,临床使用已减少。为减少氟烷引起的“氟烷肝炎”,临床上曾采用氟烯醚,现已由其他氟化醚替代。安氟醚及异氟醚属于甲基乙基醚,是目前醚类化合物中最有发展前途的,其中安氟醚胜过异氟醚,因安氟醚较异氟醚易于合成及提纯。
乙醚 乙醚 (CH3-CH2-O-CH2-CH3)化学名称为双乙基醚,临床应用有百多年历史其优点是安全范围较其他吸入全麻药大,但因麻醉后常引起病人各种不适感觉,多数病人不乐于接受。目前单独应用已减少。
(1) 理化性质: 乙醚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刺激味,麻醉用乙醚内含4%乙醇,沸点36.2℃,室温下极易蒸发。20℃时蒸气压450~460mmHg,25℃时540mmHg。乙醚蒸气较空气重2.6倍,蒸发时需热量,没有热能供应装置,蒸发将减慢。空气中燃烧爆炸浓度1.83~48%,氧气中燃烧爆炸浓度2.1~84.5%。血/气分配系数12.1~15.4,水/气分配系数13.1~15.6。油/水溶解度3.2,油/气溶解度50~65,组织/气溶解度: 脑5~13.5,肝12.2,肾12.8,肌肉11.8。乙醚遇光、热、空气均促使过氧化物、乙醛及其他有机酸的形成。重金属如铜等使分解减慢。乙醚应保存在有色玻璃瓶或金属缸内,壁电涂一层薄铜,可保持稳定。稳定剂如二苯胺、对二苯酚、4%乙醇,及其他性能更好的稳定剂,均能使分解减慢。开瓶后12~24小时,不宜作麻醉药使用。乙醚的不纯是因制造过程中污染、贮藏期间变质、或临床使用时污染及分解造成的。其杂质含量可用简单方法测定,乙醚中加入碘化钾溶液,微量的过氧化物使液体呈黄色;或将乙醚滴于滤纸上,挥发后,留下浅黄色痕迹,表示有乙醛存在,不宜使用。
(2) 摄入与排泄: 乙醚蒸气首先很快被肺泡毛细血管膜吸收,因其为高溶性全麻药,摄入血液内量多,使肺泡气中乙醚浓度不易上升,即乙醚分压不易达到有效麻醉水平,因而麻醉诱导延迟,出现典型的第二期(兴奋)。当肺泡气中乙醚蒸气浓度与吸入乙醚蒸气达到平衡时,即弥散至血液。动静脉血中乙醚浓度差别越大,摄取越快,肺泡气中浓度上升也越慢。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受组织摄取量的影响,血液供应丰富的组织如脑,迅速摄取乙醚,当其分压和动脉血内的分压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产生临床上的全麻状态。在苏醒过程中,乙醚弥散方向与诱导时相反。麻醉时间长,苏醒时组织内乙醚分压与肺泡气内乙醚分压必然相近。乙醚血液溶解度高,当静脉血内乙醚分压相对提高,使苏醒时间延迟。
乙醚在体内大部分(85~90%)不变,经肺呼出。呼出速度与潮气量及组织血液灌流有关,过度换气促进乙醚的排泄。小部分经尿、汗腺、乳腺等组织排泄。另有小部分在体内进行转化降解,经肝微粒体酶系催化,变成乙醇和乙醛,进一步转化为乙酸,进入正常乙酸代谢环。(3)生理影响:
❶中枢神经系统:乙醚麻醉效能强,MAC 1.92%。乙醚深全麻时,骨胳肌极度松弛,主要由于脊髓突触通路活动降低,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受抑制,因此乙醚与非去极化类肌松药有协同作用。某些抗生素如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在乙醚全麻下均增强。乙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因而能维持交感-肾上腺功能的完整。脑电活动显示进行性抑制,首先为去皮质状态,最后为去脑及中脑综合征。浅全麻时深腱反射增强,颈动脉窦反射受抑制,影响压力感受器,此时如果取头高位,血压可显著下降。乙醚的镇痛作用强,临床上利用镇痛期进行手术,术中不感疼痛,此法对生理干扰较小。
❷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活动的变化与麻醉深浅、麻醉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麻醉时交感-肾上腺活动亢进,血浆内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增加,因此脉搏增块,心输出量增加,动脉压上升。当麻醉加深至三期一级或二级时,心输出量及动脉压均有下降趋势,脉搏仍增快,此与儿茶酚胺的释放、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以及迷走神经被抑制有关。浅乙醚麻醉时心收缩力改变不大,深麻醉时左室功能曲线受到抑制,右室功能曲线不变。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并不提高,所以乙醚全麻时使用肾上腺素是安全的。乙醚麻醉下心传导系统受抑制,节律点下移,可出现结性节律,房性或室性早搏,一般都出现在麻醉诱导时。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动脉小动脉平滑肌紧张度下降,微循环血管舒缩及反应减退。虽然血浆儿茶酚胺增加,只有肾血管轻度收缩,肢体血管收缩,而皮肤血管扩张,脑血管也扩张。
❸呼吸系统: 乙醚刺激呼吸道粘膜,麻醉诱导时气管、支气管及唾液腺分泌增多,但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乙醚浅麻醉时兴奋呼吸中枢,呼吸频率增快,分钟通气量增大。深麻醉时虽然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反应降低,但自发呼吸能维持足够通气量,因乙醚刺激周围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维持自发呼吸。肺牵张感受器、气管支气管感受器被兴奋,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减退。乙醚安全范围大,麻醉时血内乙醚浓度100~140mg/dl,呼吸麻痹时160mg/dl。麻醉逾量时,呼吸停止早于循环衰竭,有利于及时进行抢救。
❹肝和消化系统:胃肠道平滑肌紧张度及蠕动减弱,诱导期和苏醒期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约占57%,术后气胀及肠麻痹发生率高。乙醚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肝功能和肝内酶活动有暂时性改变,催化作用增快;术前肝功能不正常者肝功能改变较大。肝糖原分解加速,麻醉一小时后血糖可上升1~2倍。胆汁分泌减少,一般24小时后即恢复。
❺肾和排泄系统:肾血管轻度收缩,肾血灌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慢。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产生强烈抗利尿作用,使肾小管内水分重吸收增强,术后常出现少尿及蛋白尿。
❻代谢及其他: 由于肺通气改变,血浆碳酸氢盐减少,血内氢离子增加,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酸中毒。由于交感神经活动亢进,肝糖元及肌糖元分解亢进,血清乳酸盐和丙酮酸盐上升,血糖明显上升,有时出现酮体。乙醚又干扰葡萄糖磷酸化,妨碍葡萄糖进入组织,影响糖的利用。电解质变化不大,血钾可能轻度下降。血浆容量略有下降,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压积上升,血液粘度增高,凝血酶原作用加强。以上变化与麻醉深度、麻醉持续时间有直接关系,麻醉后4~5小时即恢复正常。此外,肾上腺皮质及髓质活动亢进,17-羟皮质类固醇升高,甲状腺活动增强。深乙醚全麻使子宫紧张力及收缩力均减弱,子宫收缩频率减慢,适用于倒转术及取胎术。
其他醚类麻醉药
❶乙烯醚: 优点为诱导迅速,苏醒快,不刺激呼吸道,可作为乙醚麻醉诱导剂,适用于门诊或小儿短小手术。但其化学性不稳定,极易挥发,具有爆炸性,目前很少使用。
❷乙烯乙基醚:麻醉效能介于乙醚与乙烯醚之间,许多缺点与乙烯醚相似。麻醉诱导时及麻醉过程中唾液分泌增多,只宜作浅麻醉,进行短小手术。目前已放弃使用。
其他醚类麻醉药都具有不同缺点如心肌抑制明显,沸点高,不易蒸发或引起严重喉痉挛,促进肺水肿等。目前尚未发现比乙醚更为满意更为安全的醚类麻醉药。
氟烯醚 氟烯醚(CF3—CH2—O—CH=CH2)是一种氟化醚,1951年合成,1953年发现氟烯醚具有麻醉性能,并且无毒,同年应用于临床。为了避免氟烷引起“氟烷肝炎”,氟烯醚曾广泛用于临床,但因氟烯醚具有易燃性,很快为安氟醚替代,目前较少应用。氟烯醚是无色透明液体,具有香味,油/水溶解度94,血/气分配系数1.37。遇水或光分解成三氟乙醇及乙醛。加入稳定剂后,遇氧、二氧化碳、水、热、碱石灰不致分解,对金属、塑料、玻璃等不起腐蚀作用。沸点较高达43.2℃,不宜用于开放点滴法,否则诱导缓慢。改用循环关闭法,诱导较快,麻醉易于维持。氟烯醚可燃性比一般吸入全麻药低,其MAC3.4%,一般病人能耐受吸入6~8%浓度,不引起呛咳或喉痉挛。意识消失平稳愉快,无中枢神经兴奋现象。麻醉诱导期及维持期,支气管粘膜分泌及唾液分泌较少。深麻醉时潮气量减少,进行性血压下降及心动过缓。氟烯醚中的乙醚键能减低儿茶酚胺对心肌的刺激,不使心肌对肾上腺素特别敏感,也不致产生严重心律失常。氟烯醚兴奋交感神经系统,能维持满意的血压。麻醉需达第三期才产生肌肉松弛。动物实验证明部分氟烯醚进行生物转化,代谢产物为三氟乙醇(TFE)及三氟乙酸(TFAA),动物死亡率较高。长时期麻醉后可能出现肝毒性反应。氟烯醚对动物毒性很大,在人类肝毒性作用较轻,但出现很早。术后恶心呕吐较其它吸入全麻药少。目前临床上几乎放弃使用。
甲氧氟烷 甲氧氟烷(CHCl2—CF—O—CH3)1958年合成,1960年应用于临床。
(1) 理化性质:甲氧氟烷为无色透明带有水果香味液体。沸点104.65℃,不易蒸发。脂溶性高,油/气分配系数8.9,血/气分配系数13,与血脂蛋白、血红蛋白结合的百分比高,加上麻醉装置内橡胶、碱石灰吸收甲氧氟烷,以及药物缓慢释放等原因,因此,麻醉诱导和苏醒均慢。甲氧氟烷MAC值0.0016,较氟烷大4.74倍,在全麻药中麻醉效能最强,意识消失前,镇痛作用已很明显。血/气分配系数较氟烷大6倍,虽然蒸气压低(25mmHg),但大部分吸入蒸气能进入血内。甲氧氟烷在室温下不爆炸,与空气、光、潮湿、碱石灰接触不变质,可用于循环关闭法及其他吸入麻醉法。
(2)摄入和排泄: 甲氧氟烷很快从肺泡吸收进入肺循环,开始摄入较快,最初数分钟吸入蒸气为100~200ml/min,以后5分钟为40~100ml/min,血液分布达饱和时,摄入速度逐渐减慢,最后脂肪组织也饱和。绝大部分甲氧氟烷体内不变,经肺呼出,小部分由尿排出,5~20%在体内转化降解,经肝内微粒体酶系催化。尿中的代谢中间产物为二氯乙酸,甲氧二氟乙酸,最终为无机氟化物及草酸。长时间麻醉,术后第一日血清及尿中无机氟化物含量以及尿中草酸含量增高。甲氧氟烷的肾毒性,与无机氟化物增多有关,其他诱发因素有:长时间手术,多次使用,使甲氧氟烷用量增大; 硫喷妥钠、苯巴比妥等药物引起酶诱导,使甲氧氟烷代谢加强,导致血清内氟化物含量升高; 四环素、庆大霉素等加剧甲氧氟烷对肾的毒性:肥胖病人,糖尿病,肝病,泌尿道手术,低血压,低血容量等。一般在手术结束前15分钟停止吸入,其反射恢复较快,但苏醒可延迟1~2小时,呼气中的水果香味可持续数小时。苏醒时无谵妄,恶心呕吐较少。
(3) 生理影响:
❶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有进行性和下行性抑制。咽喉反射抑制出现较早、据各种反射的消失,可以估计麻醉深度。瞳孔变化较小,当神志消失时,瞳孔固定在正中。脊髓反射消失也早,浅全麻时即有良好肌肉松弛,去极化或非去极化肌松药均增强甲氧氟烷的肌松作用。它不影响子宫收缩,可用于第一期分娩,很快通过胎盘屏障。甲氧氟烷麻醉效能虽高,但不易蒸发,因而诱导缓慢。临床很少单独应用,常与氧化亚氮,神经安定药,或其他静脉全麻复合应用,从而使甲氧氟烷用量大为减少。一般全麻维持浓度为0.2~1.0%,以不超过1%为妥,以免加重肾中毒的可能。
❷呼吸系统: 对呼吸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吗啡及其他镇静药物剂量必须减少。0.2~1.0%浓度对呼吸道粘膜无刺激,唾液分泌不增多,抗胆碱能药物剂量可以减少; 1.5%浓度对呼吸道粘膜有轻微刺激。单独应用甲氧氟烷诱导,浓度需加深至3%,此时对呼吸道有刺激,呼吸增快,潮气量正常。麻醉加深后,影响潮气量,呼吸分钟容量减半,呼吸频率减慢,此时需扶助或控制呼吸。
❸心血管系统:与氟烷相似,但改变较轻,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周围血管阻力等均降低。由于直接抑制心肌和血管舒缩中枢,随着麻醉的加深,将出现心动过缓及进行性低血压。室性心律失常较氟烷少见。
❹肝和消化系统: 胃肠张力及蠕动均减退,张力恢复较快,术后无肠麻痹,恶心呕吐较少。手术时间长于4小时,术后出现BSP潴留达30~35%,麻醉经过平顺者对肝功能无显著影响,但出现黄疸者并不少见。个别病人出现肝坏死,这与出血、低血压、二氧化碳蓄积、肝功能不全等情况可能有关。
❺肾和排泄系统:甲氧氟烷对肾功能的影响近已引起广泛注意,1966年最早报道甲氧氟烷麻醉后并发多尿性肾功能衰竭。这种高尿排量肾功能衰竭多发生在40~60岁病人,一般发生在复杂的肠道手术,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的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术后口渴逐步加剧,多尿,每日可达3~9L,尿比重低,伴有脱水。血清中氟化物及草酸含量增多,由尿排出草酸也增多,远端肾小管内可见大量草酸结晶。草酸及氟化物是产生肾中毒的代谢产物,氟化物的升高具有抑制酶(包括对ADH起作用的酶) 的作用。氟化物作用于远端肾小管,使其对ADH不发生反应,ADH分泌显著下降,使用后叶加压素也不能纠正。当血清氟化物含量达80μg/L时,即产生肾小管损害,此外尚与其他诱发因素有关。高尿排量肾功能衰竭一般于手术后2~3天发觉,发病率不高,但病程可持续数天、数周、甚至数年,严重者可以致死,死亡率为15%。
安氟醚 安氟醚 (CHFCl—CF2—O—CHF2)1963年发现安氟醚具有麻醉性能,现已经广泛应用。
(1) 理化性质:安氟醚为无色、芳香液体。性能极稳定,遇光、碱石灰和金属不分解。沸点56.5℃,血/气分配系数1.90,MAC(37℃)0.017。一般认为安氟醚不燃烧,但在高浓度氧中仍能燃烧,这种浓度临床上并不使用。安氟醚全麻下进行上气道手术,使用电灼是危险的。诱导浓度可逐步升至2~5%,维持浓度为1.5~3.0%,与小剂量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复合应用,麻醉过程更为平稳。
(2) 安氟醚摄入与排泄:很快经过肺泡毛细血管膜,摄入速度与蒸气压、血溶解度有直接关系。约82%安氟醚不变,由呼气排出,2.5~10%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以非挥发性氟化代谢产物由尿排出,比其他氟化麻醉药量少,说明安氟醚的化学性稳定,也反映其组织溶解度较低,所以排泄较快。安氟醚麻醉后血清无机氟化物的增高比甲氧氟烷少,平均最高不超过25mM/L,不足以损害肾小管。苏醒与麻醉时间长短有关,95%的病人术后一小时内即清醒。
(3) 生理影响:
❶中枢神经系统:安氟醚麻醉下中枢神经系统有下行性进行性抑制。当吸入2 %浓度时可出现下颌、四肢、躯干强直性及阵挛性动作,可能与深麻醉及二氧化碳分压下降有关;减浅麻醉,交换量恢复正常,即可自行消失。术后17%病人出现寒战及强直性抽搐,体温下降时症状更为显著。3%病人在苏醒过程中出现谵妄和激动,巴比妥类药物能抑制这种现象。安氟醚麻醉时脑电呈癫痫型。临床使用浓度,能降低脑氧耗量(CMRO2),增加脑血流,颅内压上升,占位性病变或脑水肿病人尤易发生; 能使眼内压下降; 还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与非去极化肌松药有协同作用。
❷呼吸系统:安氟醚对呼吸中枢的抑制较为显著,如需加深麻醉,应进行扶助或控制呼吸。浅麻醉时(1.5~2%)潮气量下降,呼吸频率减慢,显示肺泡通气受抑制。自发呼吸每隔5~10分钟出现一次深叹息,麻醉加深后即消失。安氟醚扩张支气管,降低气道阻力,缓解碳酸过多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其作用则不如氟烷明显。麻醉时咳嗽、分泌物增多,均较氟烷麻醉时为高。
❸心血管系统:麻醉诱导及手术探查均使血压下降,一般随即恢复,约10%病人收缩压下降大于30mmHg。浅麻醉时循环系统较稳定,麻醉加深后心肌有抑制。心率及心律较稳定,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动过缓、结性节律、P波消失等)少见,既使出现,也是短暂的。纠正低血压及改善换气后即自行消失。当血内碳酸过少时,安氟醚与氟烷对心脏功能影响不同,氟烷麻醉下,心输出量、右室充盈压均下降,安氟醚麻醉下则变化较少。血内儿茶酚胺升高时使用安氟醚较氟烷安全,因心肌对儿茶酚胺不致过于敏感而引起心律失常。安氟醚麻醉对肾上腺素的耐受性比氟烷大3倍。
❹肝和消化系统:肝功能检查均属正常,只有总胆红质急剧上升,但术后第二日又急剧下降。曾报道个别病例出现肝细胞坏死、黄疸,但无足够资料证实安氟醚是主要因素。其他如肥胖,多次使用安氟醚,长时间手术,药物引起的酶诱导等均为诱因。安氟醚麻醉使肝血灌流下降超过肝氧耗量的下降,因而安全界限降低,这可能是肝细胞坏死原因之一。手术过程中二氧化碳蓄积或二氧化碳过少,交感反应增加,都能使血管阻力增加致肝血灌流减少,这些也是引起肝损伤的原因。术后恶心呕吐发病率低。若手术刺激不大,安氟醚并不明显抑制免疫反应。白细胞增多,直至术后第一日。
❺肾和排泄系统: 血尿素氮及肌酐改变不大。肾皮质血管收缩,使肾血流、肾小球滤过率减退、肾血管阻力上升,结果尿量减少。若无特殊情况,一般术后第三日尿量即恢复正常,肾功能逐渐恢复,安氟醚也释放游离氟离子,临床上很少超过20mM/L,但如果术前有肾功能不全或脱水,氟化物可上升至毒性水平。
异氟醚 异氟醚(CF3—CHCl—OCF2H) 1969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其价值仍在广泛进行探讨。它是安氟醚的化学异构体, 麻醉效能、 蒸气压、 溶解度均与氟烷相似,其化学结构与甲氧氟烷相似。
(1) 理化性质:异氟醚为无色、略带刺激味液体。性能极稳定,不需加化学稳定剂,遇光、碱石灰、金属、橡胶不分解。生物转化很少,尚未发现有任何代谢产物。MAC0.013,随年令及复合用药有差异。麻醉诱导与苏醒迅速,9分钟即产生镇痛作用,30分钟达到饱和,约16~32分钟苏醒。可用开放点滴法,半关闭法或循环关闭法。
(2) 摄入与排泄:与其血/气分配系数(1.48)有密切关系,肺泡换气速度与氟烯醚相似,但较氟烷快。异氟醚略带刺激味,能刺激气道,因而限制了诱导速度。长时间暴露于异氟醚,使组织饱和增加,排泄延迟。异氟醚麻醉下,前臂肌肉血流可增加3~5倍,故有大量异氟醚贮存于肌肉内,可使苏醒减慢。苏醒后神志迟钝达2~3小时,不宜用于早期起床活动病人。
(3) 生理影响:
❶中枢神经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无刺激作用,麻醉加深后意识及感觉逐渐消失。临床麻醉用浓度可降低脑氧耗量,增加脑血流。过度通气可以减轻颅内压的上升。脑血管扩张作用不及氟烷严重。异氟醚使眼内压下降。麻醉时肌肉极度松弛,且可增强其他肌松药作用。
❷心血管系统: 与其他氟化麻醉药相比较为稳定,虽动脉压明显下降,周围血管阻力也下降,肌肉皮肤血灌流增加,阻力减退。浅麻醉时交感-肾上腺功能健全,对心脏无抑制作用,心输出量变化不大。麻醉加深后心搏出量略为下降,心率增快得以纠正。心律失常发生较少,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并不增高,凡需用肾上腺素或释放肾上腺素(嗜铬细胞瘤)情况下,使用异氟醚较为安全。
❸呼吸系统: 异氟醚引起的呼吸抑制较氟烷严重,当麻醉加深后呼吸频率并不增快,呼吸抑制更为严重,每分钟通气量下降,PaCO2上升,对二氧化碳增强通气反应下降,因而麻醉时必须有效的控制呼吸,防止呼吸性酸中毒。
❹其他:麻醉后恶心呕吐极为少见,副作用少,肝肾功能无变化,在缺氧或碳酸过多情况下可能出现肾脂肪空泡。异氟醚突出优点是不为肝摄取,无代谢产物,故减少了毒性作用。
西沃氟醚 西沃氟醚(CH2FO—CHCF3CF3)1975年研制成功。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发现西沃氟醚突出优点是血内溶解度低,油/气分配系数也低,血/气分配系数0.6,因而麻醉诱导及苏醒极为迅速,其作用类似气体全麻药环丙烷和氧化亚氮。西沃氟醚的生物转化少,麻醉潜力强等优点胜过氟烷等全麻药,有发展前途。

☚ 麻醉与二氧化碳   氯化卤素麻醉药 ☛
000108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