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醉鱼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全草 > 醉魚草 醉魚草 zuìyúcǎo 亦稱“鬧魚花”、“魚尾草”、“樚木”。馬錢科植物醉魚草的全草。因能毒魚而得名。茶褐色,葉卵圓形,花序長,花萼呈鍾形。主治痰飲久瘧,亦具解石斑魚毒之功。現代研究用於驅鈎蟲、蛔蟲。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醉魚草》:“[釋名]鬧魚花、魚尾草、樚木……[主治]痰飲成齁,遇寒便發,取花研末,和米粉作果,炙熟食之即效。又治誤食石斑魚子中毒。” 醉鱼草【同义】总目录 醉鱼草鱼尾草闹鱼花 醉鱼草lindley butterfly bushBuddlejalindleyana,别名闹鱼花。马钱科醉鱼草属落叶或半常绿灌木。染色体数2n=38。高约2m。小枝4棱形,稍具翅;叶对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cm。穗状花序,顶生,长7~30cm,花冠蓝紫色,花期6~9月。蒴果矩圆形,果期9~10月。产中国华东、中南、陕西、四川及云南,日本也有分布。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但也耐阴、耐旱。在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壤土上生长旺盛,不耐水湿。萌蘖力强,耐修剪。用播种、扦插及分株法繁殖。花后要及时剪去花穗,以利观赏。入冬前宜将地上部分适当短剪,翌春可萌发新枝,当年生新枝能正常开花。 醉鱼草夏季开花,且花期长,花淡雅秀丽,芳香宜人,宜孤植于庭院角隅或丛植于草坪、林缘、路边及山石旁,但不宜在水池边种植,以免枝叶入水醉鱼。 同属中常见栽培的有:驳骨丹(B.asiatica),总状或圆锥花序,花白色,产中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台湾及福建,中南半岛、菲律宾也有。互叶醉鱼草(B.alternifolia),叶互生,簇生状圆锥花序,花紫蓝色,产中国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大叶醉鱼草(B.davidii),叶大,长5~20cm,穗状圆锥花序由多数聚伞花序集成,花淡紫色,并有大花、矮生、密穗等品种,产中国湖北、湖南、江苏、浙江、贵州、云南、四川、陕西及甘肃。密蒙花(B.officinalis),聚伞圆锥花序,花淡紫色至白色,产中国陕西、甘肃及西南、中南地区。 醉鱼草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闹鱼花、药鱼子、鱼尾草。为马钱科植物醉鱼草Buddlejalindleyana Fort. 的全草。分布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辛、苦,温,有小毒。祛风,止咳,杀虫,活血。 醉鱼草lindley butterflybushBuddleja lindleyanaFort.,又称野刚子。马钱科,醉鱼草属。落叶灌木。生长在向阳山坡灌木丛中和溪沟、路旁的石缝间。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和河南、陕西等地。叶对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全缘或具波状牙齿,嫩叶背面生黄色星状毛。花序穗状,顶生,长7~20 cm;花萼、花冠密被鳞片,花冠蓝紫色,稀白色;雄蕊着生于花冠筒的基部。蒴果长圆形,外被鳞片。种子多数,褐色。花果期6~10月。本种可作庭园观赏植物;根、茎和叶具化痰止咳、散瘀止痛功效;叶能杀蛆和孑孓。 醉鱼草zuì yú cǎo《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醉鱼草(2)。药名。 醉鱼草zuìyúcǎo中药名。出《本草纲目》。别名闹鱼花、药鱼子。为马钱科植物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 Fort. 的全草。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辛、苦, 温, 有毒。祛风, 杀虫, 活血。治感冒、咳喘、风湿性关节炎、蛔虫病、钩虫病、跌打损伤,煎服: 6 ~ 12 克。治创伤出血, 研末敷。服用过量可引起头晕、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麻木和震颤等中毒现象。本品含醉鱼草黄酮醇苷、醉鱼草苷等。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醉鱼草 醉鱼草醉鱼草,又名鱼尾草、毒鱼藤。始载于《履巉岩本草》,原名醉鱼儿草。为马钱科植物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 Fort.的全草。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均有野生或栽培。 ☚ 鹅管石 海浮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