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第—克拉克法则Petty-Clark’s Law
传统产业结构理论关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关系的总结。即,伴随着经济发展,劳动人口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进而从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这一理论系由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 (Colin Clark)在17世纪威廉·配第 (William. Patty) 所作推断基础上提出的,故称配第一克拉克法则。
配第的推断是在其著作 《政治算术》(1676年) 中提出的。《政治算术》 并非专为论述产业结构问题的著作,它所要回答的是英国能否“经营整个商业世界” 的问题。关于产业结构的推断,就是在该书第一章探索荷法之间实力差异的原因时,在论证“荷兰在工业和商业上的利益” 中提出的。配第认为,“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配第,1676,P. 19~20) 配第的这一思想带有明显的重商主义色彩。但是,这在配第自身也不过为其经济思想演变的一个阶段,在其后来的著作《货币略论》 中,正如恩格斯所说,配第在“他的其他著作中所包含的重商主义见解的最后痕迹,在这里完全消失了” (恩格斯,1971,P. 255)。
克拉克则继承了配第的思想和费夏关于产业结构划分的研究成果,而进一步将其体系化,在 《经济进步的条件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一书的第九章 “劳动在产业间的分布” 中,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系统的产业结构理论框架。
克拉克理论有三个前提: 其一,以若干经济在时间推移中的变化为依据。这种时间系列意味着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在此是指不断提高的国民收入。其二,首次使用劳动力指标,来考察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各产业分布的变化。其三,依据费夏首倡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全部产业分为: 第一次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及狩猎业; 第二次产业,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公共事业及电力部门; 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运输业、行政、家庭服务及非物质性生产的其他产业。从而,克拉克发现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联系。
首先,国际比较结果表明,虽有例外情况,但普遍看来,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第一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率就越低; 反之,人均国民收入越低的国家,这一比率就越高。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服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其次,如果循着一个经济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地,第一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率趋于减少,服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率不断增加。第二次产业则保持原状或有微量增长。
同样,如果利用收入构成比来考察产业结构,也会得到相同的结论。从国际间比较来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第一次产业的收入比重就越低,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的收入比重就越高。如按时间顺序来考察,结论也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在就业人口比重的分析中,第二次产业比重的增长率较低,而在收入构成比重的分析中,该增长率则为明显的增长倾向; 第三次产业的收入构成比重的增长倾向则相对较低。其原因在于,第二次产业即制造业,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十分显著的产业,劳动力不太密集,而通过机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特征较为突出。因此,以收入为尺度来考察第二次产业,以就业人口为尺度来考察第三次产业,应更恰当。
但是,无论考察的尺度是就业人口还是收入,在通常情况之下,收入和就业人口的分配比重都将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进而当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向第三次产业推移。
在克拉克之后,西蒙·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 继承了克拉克的成果,并将其进一步精密化。他分析了国民收入在三个产业分布状态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其主要成果记述于 《现代经济增长》(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Structure and Spread,1966) 等著述中。
首先,在理论前提上,库兹涅茨把克拉克单纯的 “时间序列” 转变为直接的 “经济增长”概念。即 “在不存在人均产品的明显减少即人均产品一定或增加的情况下产生的人口的持续增加”。同时,“人口与人均产品双方的增加缺一不可”。而 “所谓持续增加,指不会因短期的变动而消失的大幅度提高”。
其次,在产业结构划分上,库兹涅茨把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 和 “服务部门”,具体包括: A部门(农业部门): 农业、林业、渔业; I部门 (工业部门): 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运输、邮电通讯等业; S部门 (服务部门): 商业、金融业、不动产业,个人、企业、家庭服务及专业性服务和政府服务。从时间系列上,进一步确证了克拉克法则; 而横断面分析与时间系列分析比较起来,稍有区别。比如,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在时间系列分析中是大体不变,有上升,而在横断面分析中是上升。
第三,库兹涅茨使用了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这一概念来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这一概念是指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与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比,亦称“比较劳动生产率”。
战后70年代以 “滞胀”为特征的大危机之后,产业结构出现明显的 “服务化” 倾向。对此,西方经济学家毫不怀疑地将配第一克拉克法则延伸为后工业化理论。其代表人物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 (Daniel Bell) 在其著作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1973) 中提出,经济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后工业社会”。他认为,社会发展有两个层面: 所有制和科学技术。沿着所有制的轨道,有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沿着技术或知识的轨道,则有前工业、工业、后工业社会。
然而,发达国家在步入“后工业社会”之后陷入长期萧条,现实中的 “脱工业化”愈来愈令人难以想像其是 “经济发展” 的伴生现象。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新兴工业国的迅速前进,却都是在工业部门的突飞猛进中实现的。因此,配第一克拉克法则正在面临着危机。
对此,有的中国学者认为,产业结构的理论前提,必须以相对意义上的经济发展为主,即采用动态的相对论,主要参照经济增长率来考察一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在分析手法上,则应采用并不拒斥中短期波动的长期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