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省永修县,是1988年批准建立的中国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是珍稀候鸟及其越冬地。区内野生动物有22目46科300种,I级保护动物有:白鹤、白头鹤、大鸨、白鹳、黑鹳、金雕、中华鲟、白鲟8种;二级保护动物有:河麂、白鹅雁、斑头鹈鹕、白琵鹭、小天鹅、鸳鸯、雀鹰、燕隼、红隼、灰鹤、花田鸡、小杓鹬、白枕鹤、斑头鸺鹕14种。区内植物有200多种。保护区占地22400hm2。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纵横永修、星子、新建等县,管辖鄱阳湖内的九个湖泊,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是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属吞吐性湖泊。每年4至9月份汛期,湖水上涨,最大面积达4600平方公里。这时鄱阳湖一片汪洋,水生生物鱼、虾、螺、蚌及水草大量繁殖,10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水位大降,湖水面积减至500平方公里左右,形成大面积的湖滩、草洲、沼泽湿地、浅水湖泊。水退之后,水草、螺、蚌等便成为候鸟丰盛的食物。
这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在每年秋末冬初(11月),从俄国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双候鸟,和原来定居在这里的野鸭、鹭、鸳鸯等一起度过冬天,直到翌年3月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200多种,上百万只,其中珍禽2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因此,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又是湿地保护区国际样板示范点。据统计,保护区有鸟类310种,分属17目54科;其中水禽占很大优势,达120种,越冬候鸟种类之多以及为数众多的珍稀濒危种类都是国内外所罕见的。鄱阳湖保护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占全球的98%以上。该保护区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鸿雁群体所在地,鸿雁数量达3万只以上。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鹤、白头鹤、人鸨、白鹳、黑鹳等10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鹅、鹈鹕、白枕鹤、灰鹤等44种:有13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153种,占该协定中鸟类总数227种的67.4%;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46种,占该协定中鸟类总数量的56.8%。
白鹤是珍禽中的珍禽,属于世界性稀少鸟类,是一种大型涉禽,体长达135厘米,通身羽毛洁白,只有翅的前端是黑色,又称“黑袖鹤”。它有棕黄色长刀状的嘴,粉红色的长腿,是“一夫一妻”, 长寿七十多岁,故被中国人神化为“仙鹤”,成了幸福吉祥的象征。
白鹤以三只为一家族,这是因为一对成年白鹤每年产卵两枚。由于出生后的两只幼雏互相间不断地斗殴,直至强者消灭弱者方休。这样,白鹤的父母便带着一只幼鹤飞越五千余公里,来到鄱阳湖越冬。每当晴空日丽,数以百计的白鹤从湖面腾空而起,一对对啼鸣追逐着起舞,有时排成一字长蛇阵,长达1.2百米,其状如白衣仙女般优美动人。
这里的其他珍禽还有白鹳、黑鹳、大鸨、小天鹅、白琵鹭、鸳鸯、鹈鹕、白额雁等珍稀鸟。
由于保护区内鸟类密集,时常可见“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的壮观美景。因此,这里成了中外游客冬季观鸟旅游的最佳天地。
鄱阳湖保护区不但有飞禽,也有走兽。其中佼佼者便是河麂和江豚了。他们同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为水生哺乳动物,常聚群觅食翻滚于鄱阳湖,人称为“江猪拜水”。河麂又名牙獐,冬季出没于湖滩、草洲,夏季隐匿于荒丘之中。
单位:永修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邮编:330325
电话:86-792-3280180 传真:86-792-328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