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鄢陵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是春秋中期,晋楚为争霸中原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进行的一次争霸战。楚共王屡屡向晋的霸主地位进行挑战。公元前576年,楚军攻郑、卫,郑、卫被迫背晋归楚。晋为维护霸业,晋厉公于公元前575年兴师讨伐背晋的郑,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共王率军救郑,双方在鄢陵交战。楚军采用以往的策略,先发制人,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迎战。由楚逃晋的苗贲皇献计晋献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兵力薄弱,应首先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军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晋中军。这时,晋中军先分兵进击楚左、右军,待其陷入包围时,再有上、下军配合中军聚而歼之,然后集中上、中、下军共击楚国精锐的中军。晋厉公听从了苗贲皇的计谋。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遂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在激战中,晋将射中楚共王的眼睛,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激战自凌晨至暮,晋军很快把楚军逼到危险境地,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兵力,准备鸡鸣再战。后因主帅子反酒醉,不能商议军机,楚共王乘夜幕掩护,带楚军离开战场,晋军大胜。子反因贻误军机自杀。鄢陵之战是继城濮之战后,晋国对楚国的第二次大的胜利,从而阻止了楚国的北上。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术,成为古代战争中的著名范例。 鄢陵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重要战役。鲁成公十六年(前575年),楚共王救郑,司马子反率右军。与晋由栾书率中军,郤锜率上军,韩厥率下军的攻郑军队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自晨至暮,未分胜负,准备明日再战。夜间,楚将饮酒,醉,楚共王只得撤兵。晋军获胜。 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晋楚鄢陵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75年。公元前578年晋秦麻隧之战,晋重创秦国,解除其西方威胁,便寻机打击楚国。此时,郑成公叛晋附楚,兴兵伐宋。晋惟恐宋国降楚,于是出兵伐郑救宋,楚国亦迅速出兵北上救郑。公元前575年,晋厉公率战车500余乘、将士5万余人,边向鄢陵急进,边召集齐、鲁、宋、卫之军会师鄢陵。楚共王率楚郑联军共有兵车530乘、将士9万多人,也急趋鄢陵。楚军到达鄢陵后不顾天色已晚,直压晋军营前列陈。这时与晋联盟的诸侯军尚未到达,晋军兵少力单,又被楚军所逼,没有列阵之地。晋中军元帅栾书采用范匄的建议,塞井夷灶(填塞水井,平毁灶台),在宿营之地列阵。晋军本拟固守营垒,待楚军轻窕浮躁而退时再进攻,郤至却认为楚郑有六个可以利用的弱点: 一是楚中军元帅子反与左军元帅子重有矛盾,二是楚军多年老之兵,三是郑军列阵不整,四是随军蛮卒不懂战术,五是不顾天色已晚而列阵,六是秩序混乱,我军应趁机迅速出击。晋厉公和栾书认为言之有理,决定立即发起进攻。前进中,晋厉公的战车忽然陷于泥淖之中,楚共王见状亲自率军前来擒拿,却被晋军射中左眼,只得后退。晋厉公从泥淖中挣脱,下令追击楚共王。楚军听说共王负伤,人心涣散,又见晋军进逼,纷纷败退。楚将子反整顿队伍,准备次日再战,之后便饮酒醉倒。楚共王召见子反,子反醉不能见,共王见元帅尚且如此,无心再战,连夜撤兵回国。子反回国后自杀而死。晋军以劣胜强,而此时多数诸侯军尚未到达战场,有些连国门还未迈出。 ☚ 吴楚郢都之战 魏绛和戎 ☛ 鄢陵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重要战役。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楚共王救郑,司马子反率右军。与晋由栾书率中军,郤锜率上军,韩厥率下军的攻郑军队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自晨至暮,未分胜负,准备明日再战。夜间,楚将酗酒,楚共王只得连夜撤兵逃走,子反自杀。晋军获胜。 鄢陵之战春秋时晋、楚两国争夺霸业的一次战争。楚共王屡屡向晋的霸主地位挑战,楚共王十五年(前576),兵进郑、卫,郑、卫被迫背晋服楚。晋为维护霸业,伐郑,郑向楚告急。前575年,晋、楚会战于鄢陵(今属河南),楚军败绩,楚共王为箭所伤,率军溃逃,晋获全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