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郭绍虞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郭绍虞1893—1984江苏苏州人 郭绍虞
郭绍虞
郭绍虞(1893—1984)近现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原名希汾,以字行。清宣统二年(1910 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中学,与同学创办文学刊物《嘤鸣》。辛亥革命后,任苏州《民苏报》记者。后相继任教于太平桥小学及上海新民女学、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小学、启秀女中等校,兼东亚体育学校及爱国女校体育专科教师。曾任进步书局编辑。1919 年任北京《晨报》副刊特约撰稿人,翻译《马克思年表》。次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生,加入新潮社,与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王统照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1 年任济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师,并被聘为福建协和大学国文系教授、系主任。1924 年任开封中州大学教授。1927年任武昌第四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兼文学院委员,转任北平燕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国文系主任和哈佛燕京学社国学研究所导师。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京大学停办,拒任北京大学伪职。1943 年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国文月刊》主编,大夏大学教授,1946 年后任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同济大学教授联谊会分会主席。曾在之江文理学院、光华大学、东吴大学、诚明文学院及迁至苏州的河南大学兼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兼文法学院院长。后调任复旦大学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文学研究室主任等。为中国民主同盟成员。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兼任华东区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上海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首任会长、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辞海》副主编等。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书法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建人之一。曾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译有《近世美学》《阿那托尔》(戏剧)等。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沧浪诗话校释》《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中国体育史》《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照隅室杂著》等。 郭绍虞 郭绍虞1893—1984文学批评史家。原名希汾。江苏吴县人。1920年参加新潮社。次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42年后在复旦大学、之江大学、同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语文学会副主席、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兼文学研究室主任、《辞海》副主编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沧浪诗话校释》《宋诗话辑佚》《语文通论》《汉语语法修辞新探》等。另有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中国历代文论选》等多种。有《郭绍虞文集》。 ☚ 毛泽东 姚民哀 ☛ 郭绍虞 江苏苏州人。名希汾,以字行。早年在自学中从事学术研究和创作。曾任进步书局编辑,启秀女中教师。1921年与茅盾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从事新诗、散文及学术著述。并在济南第一师范学校、中州大学、武昌中山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中国大学教授。1942年后任开明书店编辑,并在厦门大学、之江大学、光华大学、同济大学执教。建国后,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陶集考》、《宋诗话辑佚》、《语文通论》等。 郭绍虞1893—1984名希汾,以字行,江苏苏州市人。曾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之江大学、同济大学等校。解放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诗品集解》、《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等。 郭绍虞1893—1984年原名希汾。江苏吴县人我国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1927年起在高等院校任教, 先后担任燕京大学、 复旦大学、 之江大学、 光华大学、 同济大学等校教授。1949年后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教授、《辞海》副主编。发表于1979年的 《汉语语法修辞新探》是他的一部有关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著作。 郭绍虞 郭绍虞1893—1984原名希汾,字绍虞。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学肄业后曾任小学教师、书局编辑、中学教师。1919年在北京大学旁听。后任教于济南第一师范学校、福州协和大学、开封中州大学、武昌中山大学。1927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42年起,先后任开明书店编辑,中国大学、上海大夏大学、之江大学、光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校教授。1949年后,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辞海》副主编。他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在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卓越的成就。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他试图打破旧的格局,建立一套与修辞相结合的新的语法体系,著有《数位词的分析与其辞例》、《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两部专著及多篇论文。《试论汉语助词和一般虚词的关系》一文,是他最重要的汉语语法论文。文章从修辞的角度、从语言演变的过程,辩证地揭示了汉语助词的种种特征,初步体现了作者结合修辞研究语法的特点。《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更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充分表述了汉语语法研究必须与修辞乃至逻辑相结合的观点;材料丰富,理论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汉语语法研究很有启迪意义。参见“语法修辞新探”。 ☚ 傅子东 陆志韦 ☛ 郭绍虞 197 郭绍虞1893—1984文学批评家。原名郭希汾,字绍虞。江苏省苏州人。工业中学毕业后在上海任小学教师。并在自学中从事学术研究,出版过《战国策详注》。后在进步书局、启秀女中、东亚体校谋职,出版过《中国体育史》、《马克思年表》等。“五四”时在北大旁听,并加入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1921年至1927年先后在济南一师、福州协和大学、开封中州大学、武昌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赴任北平燕京大学教授。1942年至1949年先后在上海大夏大学、之江大学、光华大学、同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全国解放后任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兼职颇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著述很多,主要专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陶集考》、《国故概论》、《语文通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宋诗话辑佚》 等。 ☚ 许地山 赖和 ☛ 郭绍虞 郭绍虞1893—1984原名希汾,字绍虞,后以字行世。江苏苏州人。1913年始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先后在商务印书馆所属尚公小学、启秀女中教书,后在进步书局任编辑。“四五运动”前后,受《新青年》影响,入新潮社。1921年与矛盾、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先后在福州协和大学、开封中州大学、武昌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上海大夏大学、同济大学等大学任教授、系主任,1950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还曾担任《辞海》副主编、《上海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上海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战国策评注》、《沧浪诗话校释》、《诗品集解·续诗品注》、《宋诗话考》、《汉语语法修辞新探》等,并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等。 ☚ 王伯祥 刘麟生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