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郑韩故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

位于新郑县城关附近的双洎河与黄河的交汇处。西周末年郑国迁都于此,公元前375年郑国被灭,又成为韩国都城,公元前230年秦又灭韩。因之曾是郑国与韩国的都城,历时长达500多年,故而称之为郑韩故城。
1964年河南省博物馆在此进行大面积的考古勘查和发掘,初步揭示了故城的概貌。故城从平面上看极不规则,周长19公里,中部由隔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城。故城的大部分城墙尚在,一般为10米左右,最高的达18米。西城为宫城,城内有一大片夯土基址,还发现一处地下室,室内有五眼井。东城为郭城,城内有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其中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达10万平方米,制骨作坊遗址面积达7000平方米,铸铁作坊面积达40000平方米,在此出土了大批铁器和陶范。从东城内的一个战国兵器坑内,出土了180多件铜兵器。此外,在西城南部和东城西南部还发掘出一批古代墓地,从墓地规模及从墓中出土的各类青铜器来看,该墓地乃是一贵族墓地。这批器具造型优美,手工技艺高超,反映了春秋时期手工艺的新水平。现这批器物的大部分保留收藏在河南省博物馆。1961年3月郑韩故城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殷墟   汉魏洛阳故城 ☛

郑韩故城

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遗址。包括河南省新郑市城区及其周围。城本名郑,后为区别陕西华县之郑而改称“新郑”。因该地长期为郑、韩之都,后代习称为“郑韩故城”。郑国时期为西周末郑国从陕西华县迁都于此,至前375年韩哀侯灭郑;韩国时期为前375年韩国自阳翟(今河南禹州)迁都于此,至前230年秦灭韩。60年代至90年代,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长期进行勘查和发掘工作。
该城依双洎河和黄水河而筑,现存城垣残高15米~18米,墙基夯土残迹范围40米以上。城的平面很不规则,东西最长5000米,南北最宽4500米。有南北向隔墙将城分成东西两城。西城稍小,略作长方形,是宫殿和官署集中的地方。东西约长2400米,南北最长处约4300米。西城内中部和北部是主要宫殿区,曾探出东西约500米、南北约370米的宫墙。西城内西北隅的梳妆台,底部南北长约135米,东西宽约80米,高约8米,是地面上仅存的一座夯土台基。宫殿区内还发现一处储藏大批食品的窖藏,为一长近9米,宽近3米的狭长形半地下建筑。室内的地面和四壁都用方砖,底部一侧又特设5眼深井,出土了数量很多的牛、羊、猪、鸡等骨骼,推测当时大约有一定的冷藏效果。东城的平面近曲尺形,面积比西城大将近1倍,北墙长约1800米,东墙长约5100米,南墙长约2900米。城内有许多手工业作坊遗址,如小吴楼村北的东周铸铜作坊,张龙庄南的东周制骨作坊,仓城村南的战国制铁作坊等。郑韩故城内外,发现多处墓地。西城东南隅李家楼一带,1923年曾被盗掘出一批春秋中期偏晚的铜器,如著名的“新郑彝器”。东城西南隅的后端湾村附近,发现不少春秋时期的贵族墓葬。春秋、战国时期的平民小墓多分布在城外。战国时期的韩国王室墓地尚未找到。故城的发掘,为研究郑、韩两国的历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该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韩故城

在河南新郑县城关附近双洎河与黄河交汇的地方。这里原为郑国都城,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后迁都于此,所以称之为郑韩故城。城周长十九公里,大部分城墙现依然存在,有的高达十八米。城分为东、西两半,西城略小,是宫殿和官署集中的地方,发现有建筑基址和储存物品的窖穴。东城有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如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达十万平方米,铸铁作坊遗址,面积有四万平方米。城外有春秋战国时平民的小墓。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