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郑白渠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郑白渠歌这首民歌,是歌颂兴修水利,以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战国时韩国水工郑国给秦国开凿了一条灌溉渠,称之为郑国渠。汉武帝时白公建议开凿一条水渠,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扩修的,称之为白渠。歌题将两条水渠合称为郑白渠。两条水渠修成以后,灌溉了大量的良田,使农业受到了很大的益处。这首民歌,就是通过凿渠和放水的热烈场面,歌颂了兴修水利的益处。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这二句开门见山,交代种田的最好地区是池阳和谷口。池阳、谷口均为地名,分别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和陕西省乾县东北。谷口又是白渠的起点。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这二句交代修郑国渠和白渠的时间,为一前一后;一为秦时修,一为汉代凿。而白渠又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扩修的。自然这要比首次开凿要容易些。但是,动用的民工之多,规模之庞大壮观也是很惊人的。这些,正是后面歌词内容所要交代的。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这二句,既是对修渠宏大场面的描述,也是对放水时热烈气氛的渲染。你看,把铁锹举起来,像天上的乌云一般,蔽天盖日,这是形容参加修渠动用民工之多;而在决渠放水时,人们欢喜跳跃,戏弄清彻的溪水,扬起的水花像喜雨一般滋润着干涸的大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那种欢乐的场面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水流灶下,鱼跃入釜。”如果说上二句是室外欢乐场面的描述,那么这二句则是室内欢乐情景的高度概括。水流无处不到,流到灶下,流进锅里。鱼儿在水中翻起了浪花。这是一种多么欢畅的场面。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这四句是说明修渠的益处。泾水,源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流经甘肃省至陕西省高陵县境入渭河,因其中上游挟带大量泥沙,那么,泥沙淤积成肥田,再加上水来灌溉,庄稼可以长得更好。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二句是总括性的说明,开凿水渠,灌溉良田的最终目的,就是养活京城一带千百万人口。开凿水渠的益处,在我国古代已经认识到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确有道理。 《郑白渠歌》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 白渠起后。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水流灶下,鱼跳入釜。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灌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汉·班固《汉书·沟洫志》 郑白渠是郑国渠和白渠的合称。战国时韩国水工郑国为秦国设计兴修了一条郑国渠,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郑渠基础上又凿建一条白渠,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汉书·沟洫志》)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于是,广大的农民从切身的感受出发,唱出了这首颂扬高效益水利工程的歌谣。 诗歌以叙事为主,可分作四个层次。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是第一层,交代了白渠工程的修凿地点。 “田”作动词,种田。 “池阳”和“谷口”是白渠开凿的起点,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举臿(cha,铁锨)为云,决渠(放水)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锅)。”为第二层,写工程浩大,民工众多;渠成放水时,水花飞扬,水流四注。场面宏伟,气氛热烈。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这一层叙写水渠的综合效用。泾水源于甘肃,流至陕西高陵县入渭水。它的含泥量很大,因此水可灌溉泥可肥田,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由此可见这条水渠设计的科学合理。 结尾“衣食京师(长安),亿万之口。”用概括的语调,高度赞扬了这条水渠造福于民的巨大经济效益,京城一带亿万人民的生活都有赖于它的滋养。 民歌中这类题材的作品较少,本诗真实地描叙了西汉初期自然改造的巨大成就,显示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因而具有着可贵的历史意义。而“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跳入釜(《汉书》缺此两句,据荀悦《汉纪》补)”四句诗,则以其比喻的生动、形象的鲜明、描绘的新颖,体现了民歌作者丰富的艺术构想能力。 郑白渠歌[汉]民歌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如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元年(前246年), 韩国派水工郑国向秦国建议修筑水渠,秦采纳了这一建议,凿成了郑国渠。渠自中山西瓠口(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惠民桥西)引泾水东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等县,至蒲城县注入洛河,长三百余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于是关中田地成为沃野。唐代以后,郑国渠始渐堙废。 又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采用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 凿成白渠,起首谷口(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黑石湾村)尾到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县北古城屯),中间流经泾阳、三原、临潼等县,至渭南县北注入渭河中,长达二百里,可灌溉田地四千五百余顷,民以富饶。今泾惠渠,约当古白渠的旧道。 这篇歌辞始见于《汉书·沟洫志》, 《乐府诗集》收入《杂歌谣辞》。它是一首赞扬郑国、白公所凿二渠溉田利民的巨大功绩的民歌。 歌辞十四句,每句四言,言简意赅朴实无华。起首两句,先交待了郑、白二渠的发源地:池阳为郑渠起点;谷口为白渠引泾水处。三、四两句告诉我们修建郑、白二渠的时间顺序,郑国渠在前,白渠为后。 “举锸如云,决渠为雨”,两句又展示给读者一幅劳动人民战天斗地辛勤凿渠的写意图:举锨如云,极言参加凿渠工程人数众多;挥汗如雨,极表劳动者的艰辛。 “水流灶下,鱼跃入釜”两句《汉书·沟洫志》缺,据《前汉纪》太始二年补。 “水流”、 “鱼跃”似夸张手法极言用水之便,以赞颂郑、白二渠泽披后世的功绩。 民以食为天,要种禾黍打粮食,就离不了水与肥。而“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又能灌溉淤泥又可代粪肥田,真是巧夺天功,造福于人,而人民生活从此富饶起来,使京城长安亿万人口衣食得到充足的供应。 由于郑、白二渠在农田水利上的巨大作用受到人民的赞扬,而《郑白渠歌》即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感人至深,流传千古。 郑白渠歌 郑白渠歌汉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收入《杂歌谣辞》。《汉书·沟洫志》载:“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倾,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歌之曰: ‘田于何所? 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言此两渠饶也。”*郑国渠和*白渠,曾使关中 “民得其饶”,人民赞颂。此歌出自百姓之口,重表情谊,质朴无华。 ☚ 陇西行 小麦谣 ☛ 郑白渠歌 郑白渠歌汉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收入《杂歌谣辞》。《汉书·沟洫志》载:“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倾,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歌之曰: ‘田于何所? 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言此两渠饶也。”*郑国渠和*白渠,曾使关中 “民得其饶”,人民赞颂。此歌出自百姓之口,重表情谊,质朴无华。 ☚ 陇西行 小麦谣 ☛ 郑白渠歌西汉民歌。据《汉书·沟洫志》记载,秦王政元年(前246),东邻秦国的韩国为了削弱秦国国力,以使之无力东伐,来保全自己,便派遣水工郑国之秦游说秦王,言以利害鼓动秦国大兴水利。秦王听后,遂大举征发民工,在泾水、洛水间凿渠三百余里,渠成后引泾水灌溉田地四百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併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汉王朝建立后,亦广修水利,以利农桑。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在赵中大夫白公的提议下,开始动工起自谷口(今陕西礼泉东北)、经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临潼)、引泾水东南注入渭水的长渠,达二百余里,灌溉田地四千五百余顷,起名叫白渠。郑、白二渠对于关中地区成为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地起到了极大作用,人民也多得其利。所以,关中百姓作歌唱道:“由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首民歌虽然曲调无从考知,但其曲辞节奏明快,生动地表现了关中人民对郑、白二渠建成后所带来的丰收生活的欣喜,以及对朝廷兴农便民之举的颂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