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教子勿为做官读书Zhengbanqiao jiaoziwuweizuoguandushu
郑板桥(1693—1765),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诗词、绘画、书法家。他52岁才得子,非常疼爱,但并不溺爱,非常讲究爱子之道。在山东潍县作县令时,常寄些反映农夫生活艰辛、充满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诗词给儿子背诵,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孩子克服由于家庭生活优裕,容易瞧不起劳动人民的弱点。他把儿子托给堂弟郑墨照管,要家人严加管教,“娇子如杀人”,应“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堂弟和家人按照他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便给郑板桥写信告知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之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郑板桥看信后,觉得堂弟思想不怎么对头,就给郑墨回了信,信中谈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他在信上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他极力反对当时许多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获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认为这样“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结果”。为了让堂弟和家人了解他的苦心,在信中特别申明:“余五十二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即爱子也应爱的在理,必须把培养孩子具有好的品德修养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