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郑思肖《寒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郑思肖《寒菊》郑思肖《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集评】 今·范宁、华岩:“写菊便是写人,菊花不会自行掉落,只有被风吹袭后才干枯。诗人用寒菊的秉性来体现自己忠于宋朝、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宋辽金诗选注》第484页) 【总案】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郑思肖《寒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从诗的叙述口吻,从“趣未穷”、“抱香死”等文辞流露的神情,读者会发现其并非单纯咏物。了解作者身世心性、写作环境,对其借物言它、实处虚写的妙处,更易心会。传统诗歌中,柳兰梅菊山月云水……之咏,往往并不为着描摹、再现具体事物,而为暗示、烘托、渲染、喻指一定的意念与情思,形成若干群体象征,呈现出别有韵味的诗美。 诗写寒菊,实为咏人、自喻,运用以此写彼的手法,在对比中平列了菊花开在寒秋、欣然独立、萎而不落的特点,既鲜明地表现了花的形象,也暗示了所指。首句从实处落笔,写菊花不趋附暖日东风,不追逐一时繁闹,不与春日的百般红紫为伍;夏日荷残、秋山木落后,她为枯淡的季节带来颜色,增添生机。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独立”是对“不并”的强调,她兀立天地之间,与疏疏篱落相伴,而不像富贵之花炫耀那华丽的栏楯。“趣未穷”,以人的神情写菊,透露出所指,形成意象叠加:一层是寒菊在疏篱间高举花盏,一层是骨傲神清的人在寒风拂逆中啸傲自适。它使我们想到诗人的自我人格。元蒙贵族统治了中国,一些有气节者敛迹湖山、吞咽下抗世之声。郑思肖不同,一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他隐居苏州,易其名曰肖日南;匾其室曰“本穴世界”,遗嘱后人题其碑曰“大宋不忠不孝臣郑思肖墓”;一室萧然,坐卧必南向;画兰不著泥土,谓国土已为人夺去;“此世但除君父外,不曾别受一人恩”(《过齐子芳之书塾》),但凡起居言动,均表示其义不忘赵宋。“独立”一句是诗人自我节操不移的欣慰,是对高洁人格价值的肯定。 首二句以寒菊、百花相对比,赞美了前者的特立自持。后二句则抓住黄花萎而不凋的特征,在寒菊与北风的对立中,赞美了前者“质本洁来还洁去”,宁死而不坠污淖的品性。这二句诗仍含着花与人的意象叠加,在征物与征义的对应中,读者心目中唤起一位抱香怀洁、不向北来狂风低眉俯首的大写的人。诗人借重物质感的形象,暗示出喻义,在似与不似之间产生出飘逸的美学效应,这比起“昏鼓声中厌北歌”,“一城秋怨月明多”的直抒愤激,更有韵味。 菊花这一物象,早就积淀起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象征意蕴,这首诗并未远离传统群体意蕴的确定性,加上意象联络上的平面化,二、三句对征义的略近点醒,未能带给读者更强的审美刺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