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郑律成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郑律成1918—1976朝鲜族,原籍朝鲜。 郑律成
郑律成
郑律成1918—1976朝鲜族作曲家。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1950年定居中国。青少年时攻钢琴、小提琴、作曲和声乐。1933年至1950年,先后在中国和朝鲜学习、工作。一生致力于音乐创作,写有歌曲、大合唱、歌剧、电影等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三百余首(部),其中《延安颂》、《延水谣》、《兴安岭组歌》、歌剧《望夫云》以及歌曲《娄山关》等,皆为传世之作。作品朴实流畅,充满激情,深受人民喜爱。历任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务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兼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 郑律成 133 郑律成1918—1976作曲家。原名郑富恩。朝鲜全罗南道光州人,1950年入中国籍。1933年随亲人到中国南京参加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并学习钢琴、小提琴、声乐。1937年在上海、南京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在陕北公学、鲁艺、抗大等校学习、工作。1945年回朝鲜,先后任黄治道党委宣传部长、平壤朝鲜人民俱乐部部长兼协奏团团长、朝鲜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1950年回到中国,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创作。作有歌曲、大合唱、歌剧、电影音乐等体裁的音乐作品300多首(部)。其中歌曲《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进行曲》(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朝鲜人民军进行曲》、《采伐歌》,大合唱《兴安岭上雪花飘》、《图们江》,歌剧《望夫云》等,深受中、朝人民喜爱。 ☚ 马思聪 周璇 ☛ 郑律成 郑律成1918—1976作曲家。原名郑富恩。原籍朝鲜。自幼喜爱音乐,学习六弦琴。1929年入全州私立新兴中学读书。1933年随同朝鲜一批进步青年来到中国南京,参加朝鲜革命组织“义烈团”,从事秘密抗日工作。同时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声乐。抗战爆发后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抗日军政大学等校学习和工作。抗战胜利后回朝鲜工作。1950年定居中国,致力于音乐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各类声乐体裁的作品300多首。善于吸取民间音乐素材,融化外来音乐语汇,形成自己的流畅、优美的旋律特点。其音乐风格率真、质朴和热情。代表性作品有歌曲《延安颂》(1938年)、《八路军进行曲》(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1939年)、《八路军军歌》(1939年)等,广为流传。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十六字令三首》和《忆秦娥·娄山关》等合唱曲,表现手法独特,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还有歌剧《望夫云》(1962年)等。其歌曲作品已编辑《郑律成歌曲集》出版。 ☚ 抗日根据地的歌咏活动 李劫夫 ☛ 郑律成 郑律成1918—1976Zhenglucheng中国作曲家。朝鲜族。在中朝两国的抗日斗争中开始他的音乐活动,在音乐创作上得到冼星海的许多帮助和鼓励。后入延安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主要作品有歌曲《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歌剧《望夫云》、《兴安岭组歌》及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十六字令三首》、《娄山关》等,共有300多首各类音乐体裁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音乐风格率真纯朴,奔放洒脱,充满激情。他善于吸取民间音乐素材,长于融化外来音乐语汇,形成自己的朴实流畅、优美亲切的旋律特点。他创作的儿童歌曲《我们多么幸福》、《绿色的祖国》等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 聂耳 瞿希贤 ☛ 郑律成 郑律成1918—1976Zhenglucheng作曲家。原籍朝鲜。出身贫农家庭。幼年在其姐影响下学习六弦琴,从小爱唱歌。1929年读中学。1933年随亲人来中国南京,参加朝鲜抗日团体“义烈团”,一面坚持学习钢琴、小提琴、声乐。1935年加入“朝鲜民族解放同盟,在南京、上海等地活动。同俄籍女声乐家克里洛娃学声乐。抗战后,先在上海大众电影戏剧读者会第五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并创作了他的第一首歌曲《战斗妇女歌》。1937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艺、抗大等校学习、工作。1938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一期学习。同年8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音乐指导。1939年回鲁艺任声乐教员。抗战胜利后返朝鲜工作。1950年定居中国,致力于音乐创作。作品有三百余首(部),包括歌曲、大合唱、歌剧、电影音乐在内的各类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主要作品有:《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朝鲜人民军进行曲》、《采伐歌》、《绿色的祖国》、《我们多么幸福》、大合唱《兴安岭上雪花飘》、《图们江》、歌剧《望夫云》、《兴安岭组歌》、《十六字令三首》、《娄山关》等歌曲,都堪称传世之作。 ☚ 马可 时乐濛 ☛ 郑律成1918—1976现代作曲家。原籍朝鲜。1933年到中国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赴延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曾回朝鲜工作。1950年定居中国。作有《八路军大合唱》等大型作品10余部,歌曲《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300余首。其中《八路军进行曲》在解放战争期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郑律成1918~1976作曲家。生于朝鲜,后定居中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曲作者。 郑律成1918—1976作曲家。朝鲜族,郑氏。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市。自小聪明好学。1933年春,绕道日本到上海、南京,入“朝鲜革命干部学校”,主要学军事,业余练唱男高音、钢琴。翌年毕业,留在南京,每周一次赴上海跟著名外籍教授克利诺娃学声乐。1936年春,加入“南京五月文艺社”,经常同田汉等来往。1939年7月在南京结识冼星海。同年9月,由李公朴资助赴延安,10月到达。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创作了《延安颂》、《延水谣》、《保卫大武汉》、《生产谣》、《十月革命进行曲》、《八路军大合唱》等歌曲。1943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同年8月,去太行山任朝鲜军政学校教育长。此间,谱写《朝鲜义勇军进行曲》、《革命歌》等。1945年,经组织批准携夫人丁雪松到朝鲜,任黄道宣传部长。1947年调到平壤任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亲自筹建人民军协奏团并兼任团长,其间谱写了《朝鲜解放进行曲》、《图们江》、《东海渔夫》等大合唱。1950年回国。先后创作《朝鲜人民游击队战歌》、《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歌唱白云山》等300多首歌曲,其中包括中国和朝鲜两国军歌。文革期间,抵制“四人帮”,不为四人帮作曲。1976年因脑溢血逝世。 郑律成1918—1976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一个贫苦的家庭。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寻求革命真理,毅然来到中国,奔赴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1940年,在延安谱写了著名的《延安颂》、《八路军大合唱》等歌曲。日本投降后,他回到朝鲜,先后担任黄海道党委宣传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兼人民军协奏团团长等职。1950年经中朝两国领导人协商一致,他转回中国共产党党籍,加入中国国籍,调中央乐团工作。1976年逝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