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郑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郑国

战国末水利家。韩国人。相传在秦进行统一战争前夕,韩桓惠王为阻止秦对韩的兼并,派他到秦游说兴修水利以“疲秦”。前246年他面说秦王政,建议兴修引泾入洛的大型灌溉渠,以改造这一地区的盐碱地。秦王纳取此议,命他主持。他把渠首选择在仲山西麓的瓠口(今陕西泾阳县船头村西北),组织民工作石堰坝,以便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逐渐伸展。施工过程中,韩王阴谋败露,秦王欲杀郑国。他辨解说,此渠建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但却“为秦建万世之功”,遂使工程得以继续施工,全渠历十年竣工,经今陕西泾阳、三原、临潼、富平、渭南、蒲城等县进入洛水(北洛水),总长三百余里,可溉田四万余顷(约合今二百八十多万亩),亩产粮可达一锺(约合今二百多斤)。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为纪念他的功绩,命此渠为“郑国渠”。

郑国

郑 国 马洪才 新四军人物志(上集)第318页


郑国

郑 国
郑 国(1919—1983)
黄震遐编著
星火燎原编辑部
*中共军人志第589页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三集第232页

郑国

 郑国,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桓公三十三年(公元前774年)将郑国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省新郑一带)。桓公三十六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武公在位27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属下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甚至,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俯首称臣,跟随郑国东征西讨。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对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后因内部争权事件不断,发展受挫。春秋晚期贤臣子产执政,郑国国势发展。进入战国,郑国内有君臣的权力角逐,外受韩国的不断蚕食,力量日益削弱。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率军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

郑国zhèng guó

〖名词〗
古国名。姬姓,春秋初年为强国,后渐衰弱,公元前375年为韩所灭(6)。《郑庄公戒饬守臣》: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来同我郑国争夺这块土地。《子产论尹何为邑》:子于郑国,栋也。——你在郑国是栋梁。《子产论政宽猛》:郑国多盗。——郑国盗贼很多。

郑国

战国末年的水利家。韩国为了消耗秦国的力量,使其无暇东伐,策划了“疲秦”之计,派著名“水工”郑国赴秦,劝说秦国凿长渠300余里,西引泾水,东注洛河,以灌溉农田。这一建议得到采纳。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在郑国的主持下,开始修渠。施工中,秦国发现了韩国的阴谋,欲杀郑国。郑国陈述利弊,说明开渠只能“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认为有理,继续施工,十多年后,大型引泾灌溉渠道建成,淤灌盐碱地“四万余顷”(《史记·河渠书》),于是关中成为沃野。后人为纪念郑国的功绩,把这条渠名为“郑国渠”。汉代,郑国渠与白渠合为一个灌溉系统。唐代主要发展白渠,郑国渠渐堙废。

郑国

中国战国末年水利家。生卒年不详。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受韩王之命劝说秦国凿长渠300余里(按秦汉1尺≈24cm折算,为100~140km),西引泾水,东注洛河,用以灌溉农田。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命他主持修建,经10余年建成,后人取名“郑国渠”。

郑国

郑国

战国末水利专家。据《史记·河渠书》,郑国本为韩国人。韩国为耗秦国力,以免攻韩,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派郑国往秦劝其 “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间被秦国发觉其意图,欲杀郑国。郑国说,“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完成此渠,关中盐卤之地也成了良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郑国为关中水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 扁鹊   丁缓 ☛

郑国

战国末水利家,陕西人。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受韩命赴秦,游说秦兴水利,企图耗秦国力,以阻止对韩等国的兼并战争。秦王政(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由他主持,征民西引泾水东注洛河,长三百余里,灌田四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名)曰‘郑国渠’”。


郑国

战国末水利家。韩国人。受韩命赴秦,企图以兴修水利消耗秦国力,阻止其吞并别国。其谋为秦所识破,但仍以他主持开凿郑国渠。此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河,长达300余里,修好后溉田4万余顷。遂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郑国

郑国zheng guo

战国末韩国人。韩国为阻止秦国东伐,遣水工郑国赴秦,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凿渠溉田,图谋消耗秦国国力,转移秦国注意力,使其无力征伐。起初,秦王采纳郑国建议,命其开凿引泾渠道,后来察觉到韩派郑国赴秦用意,欲杀郑国。郑国坦诚相告:“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由此说服秦王,再度被委任主持修建引泾渠堰工程。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始,历时十余年。渠首设在瓠口(今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附近),从渠首到注入洛河处全长300公里,灌溉田地40000余顷(折今110万亩)。渠成后,亩收一锺(合今100余公斤)。关中渭北地区成为千里沃野,秦国力大增,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后被称为郑国渠。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开历代引泾灌溉之先河。作为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和施工主持人,郑国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华。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民间有“郑国千秋业,百世功在农”的赞颂诗句。

☚ 郑少锋   郑宗伯 ☛
郑国

郑国

战国末水利专家。原是韩国水工。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受韩命赴秦,游说秦国兴修水利,企图以此消耗秦的国力,阻止和延缓对韩国等国的兼并战争。秦采纳建议,征发大量劳力,由他主持开凿长达三百余里,灌田四万余顷的西引泾水、东注洛河的灌溉渠。工程进行中,秦察觉这一意图,拟加诛戮。他陈说开渠对秦是万世之利,得以继续施工。渠成后,在盐碱性土地上引灌肥效较高的泾水,使每亩粮食产量可达一钟(相当于现在二百多斤)。史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人们为纪念领导修渠的郑国,就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 王贲   茅焦 ☛
郑国

郑国1919—1984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石门人。1935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二军团四师十二团营特派干事。参加了长征。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军委第二后方医院四所政治指导员,军委供给部秘书,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六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教导团政委,华东军需学校政委,第三野战军三十四军后勤部政委等职。参加了淮海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炮兵后勤部副政委,炮兵师政委,福州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政委,江西省军区第二政委,福州军区政治部顾问等职。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1984年逝世。

☚ 钟伟   晏福生 ☛
郑国

郑国

见“郑国渠” 。

☚ 李冰   孟尝君 ☛

郑国

战国末水利家,韩国水工。曾受命入秦游说,在关中大兴征调开凿灌溉渠,企图疲劳秦人,勿使伐韩。后被觉察,秦王欲杀之。曰渠成秦亦利,遂得以完成灌溉渠,行泾往洛,西起中山、瓠口、东至高平、蒲城,全长三百多里,灌溉农田四万余顷,命曰郑国渠。

郑国

战国末水利家。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受韩命赴秦,游说秦国兴修水利,企图消耗其国力,以延缓对韩国等国的兼并战争。秦王政采其建议,由他主持开凿西引泾水、东注洛河的大灌溉渠,长达三百余里,灌田四万余顷。秦王政发觉是计,欲杀他,他说明开渠对秦是万世之利,得以继续施工。完工后,使秦国连年受益,国力逐渐强盛。史称“于是关中成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名)曰‘郑国渠’”。

郑国

战国末年水利家。韩人,韩国无力抵御秦的攻伐,想用大兴土木来疲惫秦。令他入秦说秦王引泾入洛,修建三百余里的灌溉渠。进行中,其政治目的被察觉,秦欲杀之,郑国说,我是受韩国差遣而来,但却只能为韩延数岁之命,于秦却在建万世之功。秦以为然。继续修了下去。渠成,灌田四万多顷,亩收皆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名其渠曰郑国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