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郑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郑和1371—1435郑和 明航海家、宦官。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其祖、父均曾至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他明初入宫,从燕王起兵有功,擢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成祖疑惠帝逃往海外,欲寻踪迹;且欲了解外国情况,遂于永乐三年(1405年)命他率战士二万七千余人、大船六十余艘,通使“西洋”。到宣德八年(1433年),他先后七次(一说八次)下西洋,经三十余国,最远到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红海和麦加。他到达非洲的时间,比哥伦布发现新航路还早半个世纪以上。他的船队满载中国瓷器、茶叶、铁器、丝绸等各类商品,换回亚非各国特产,如象牙、宝石等,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至今印尼、泰国等国还保存着纪念他航海的文物古迹,如三宝垅、三宝洞、三宝寺等。他的远航,对亚非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许多国家都纷纷遣使来我国访问或进行贸易。第六次航海归国后,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十,回国后病死。 郑和1371—1433中国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旅行家。原姓马,名三保。回族,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人。12岁入颖川侯傅友德府中为内侍,后转入燕王邸中服役。因从燕王起靖难之兵有功,赐姓郑,乃名郑和。任内宫监太监,世称三保太监。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中,先后七次奉命率大规模船队出使西洋。船队由苏、浙、闽沿海南下,经南洋群岛至非洲东岸凡30余国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每次远航一般由60多艘宝船组成船队主体,加上中、小型船只,共“乘巨舶百余艘”。其中第一次下西洋动用船只最多,达208艘:第四次出洋人数最多,达28568人,为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年34岁;最后一次出洋时已年过六十,头发花白。他以勇于探险、不怕困难的精神和非凡的毅力,在海浪中“维艄挂席,际天而行”,开辟出一条海上“丝瓷之路”。郑和的航海活动加强和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经济贸易和文化技术交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在海图绘制、针路测定、天文航海、气象水文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民族宏大无畏的气慨和奋发前进的精神。他积极争取同各国友好交往的愿望和不畏险阻的航海道德,在中国古代交通旅游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郑和1371—1435回族,明代宦官。举世闻名的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明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其祖父与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俘入宫为太监,赐姓郑,任内宫监太监。永乐三年(公元1405)率舰队通使“西洋”两年而返,经越南、爪哇、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等地。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28年间,7次(一说8次)出洋,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第六次航海回国后,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晚年退居南京狮子山下静海寺,在宣德十年(1435)前后去世。其“往夷域,鲸舟吼浪;汪沧漠,远涉洪涛”的辉煌业绩,不仅是回族人民的光荣,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郑和1371—1433明航海家。云南昆阳(今属晋宁)人。回族。本姓马, 名和,小字三保。祖与父均朝觐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故幼时即对外洋有所了解。十二岁入燕王朱棣宫中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赐姓郑,升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被任为正使,率宝船六十二艘, 军卒水手二万七千余人,从苏州刘家港(今太仓浏河镇)出发,“通使”西洋。经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剌(今苏门答腊北部洛克肖马)、旧港(今苏门答腊巴林冯)、锡兰(今斯里兰卡), 经印度西岸折回。此后又于永乐五年、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以及宣德六年(1431年)等六次航海。历时二十八年, 七次(一说八次)远航,先后到达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过非洲东岸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布腊瓦和赤道以南肯尼亚境内的马林迪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早于哥伦布、华斯格·达·伽马等的航行半个世纪。航行中绘制的《郑和航海图》对航向、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都有实纪录, 为早期海洋地理的珍贵地图。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 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 记载了各国风土人情, 很有价值。在第七次下“西洋”归国途中逝世于印度南部西海岸科泽科德。 郑和 郑和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约生于1371年,卒于1433年。本姓马,名和,字三保,云南省昆阳(今晋宁县)人,回族。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入京师为太监。1401年(明建文三年),从军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在郑村坝战斗立功,被赐姓郑,后入内宫,时称三保太监。1405年,明成祖命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7次出使西洋各国,史称“郑和七下西洋”。郑和受命后,在南京建造大型龙船,最大者长44丈(142m)、宽18丈(58m),可容1000余人。1405年7月11日,率将士2.78万人,分乘63艘宝船和140余艘其他类型船只,装载织锦绸缎、布匹、陶瓷等,从南京一下西洋。船队经爪哇、苏门答腊,达印度、锡兰山(今斯里兰卡),1407年10月2日返还。是年10月13日,郑和率船队二下西洋,抵达今东非各国,1409年夏末还朝。是年10月,郑和率船队三下西洋,1411年7月还朝,随船队有19国使臣到中国。1413年12月,郑和率船队四下西洋,1415年夏还朝。1417年1月,为护送各国使者回国,郑和率船队五下西洋,1419年8月17日还朝,同船又有17国使臣来华。1421年正月,护送各国使者回国,郑和六下西洋,1422年9月还朝。1432年1月,郑和与王景弘,率船队七下西洋,时年已60。在阿拉伯参加朝圣活动,1433年4月初返回途中,郑和病故,7月王景弘率队还朝。郑和七下西洋,前后28年,行程16万n mile,历经东南太平洋、印度洋与南亚、东非,达30余国,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各国。 ![]() 主要责任者: 周志斌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字数: 180 千字 页码: 1-205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825.8 语种:中 定价:21.00 出版时间:2015-0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丛书责任者:宋林飞,王庆五 丛书责任方式: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之一,共收录18条词条。 郑和 318 郑和1371—1435明朝航海家。本姓马,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人。明初入宫当宦官。随燕王起兵,深得朱棣赏识,赐姓郑。自1405年起,在28年间先后7次出使西洋,行经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每到之处,都以瓷器、丝绸、铜铁器、金银等物,换取象牙、香料、玛瑙等当地物产,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促进了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汪大渊 冯桂芬 ☛ 郑和 085 郑和明代航海家。曾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到达南洋群岛(今马来群岛)、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岸的40余国。每次航行均有确实航行记录,其《郑和航海图》收入《武备志》中,流传至今。图中记载从长江口出发到非洲东岸,途中所见的海岸、山脉、岛屿、沙洲、浅滩、珊瑚礁及港湾,以及航行方向、航程距离、海洋深度、海洋气象等内容。随行者马欢、费信和巩珍,分别写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记载了郑和远航的地理发现,各国风土人情,均有很高价值。 ☚ 朱思本 罗洪先 ☛ 郑和 郑和1371—1435ZhengHe明朝宦官,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并入晋宁)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即对外洋情况多有耳闻。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宫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奉成祖命,与副使王景弘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当时称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东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达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至1407年回国。以后又在1407~1409、1409~1411、1413~1415、1417~1419、1421~1422、1431~1433年出海,至宣德八年(1433)前后二十八年间共远航七次,经三十余国,最远到过波斯湾、伊期兰教圣地麦加、红海以及非洲东岸。所乘的船,最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可容千人。其航行比西方哥伦布、达·迦马等的航行早半世纪以上,且舰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几倍。郑和远航一事,是当时生产技术和航海技术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反映,同时通过航行又加速了东西文化的交流,推动地理学的发展。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中国威德,开拓国外市场,追求海上奇珍异宝。许多国家皆遣使朝贡,“来朝者益众”,而且“诸番到中国货物,益互市通商,往来不绝”。在客观上,郑和远航对于开辟海上新航线,进一步认识和发现新世界,扩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郭守敬 徐霞客 ☛ 郑和 郑和明永乐年间奉命七次出使西洋。郑和,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今云南普宁)人,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世称“三保太监”,也称“三宝太监”。明代划分东西洋以今婆罗洲为中心,婆罗洲以西称 “西洋”,以东称“东洋”。“文莱”,即婆罗洲,“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张燮《东西洋考》卷五《文莱》)郑和航海所到的地区大都在婆罗洲以西,故俗称“三保太监下西洋”。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疑惠帝 (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卷304《郑和传》)从永乐六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舰队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共经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比西方哥伦布、达迦马等的航行早将近一个世纪,舰队规模和船只之大更是远远超过了他们,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盛举。郑和远航的船队,满载瓷器、丝绸、锦绮、铁器等,一方面代表明朝皇帝向各国赠送礼品,邀约他们派使臣到中国访问。同时也和他们进行贸易,交换象牙、宝石、珍珠、香料等物。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很多国家在郑和的远航船队访问后派使臣来中国建交和进行贸易。 ☚ 赵汝适 王景弘 ☛ 郑和 郑和1371—1435明朝宦官。云南昆阳(昆明晋宁)人。著名航海家。回族,本姓马,小名三保。祖父和父亲都到伊斯兰教创使人穆罕默德诞生地麦加朝圣过,他从小就对海外情况有所了解。洪武十二年 (1382)、朱元璋出兵云南,和被俘时年仅12岁,送给燕王朱棣做侍童。他随从朱棣起兵争夺帝位有功,受到赏识,赐姓郑,外为内官监太监,负责营造宫室及供应皇室所需。永乐三年(1405) 他率舰队第一次下西洋,至宣德八年 (1433) 最后一次回国,在28年期间,先后7次下西洋,行迹遍及今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等三十几个国家地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记,而中国耗费亦不赀” ( 《明史》 卷304《宦官一》)。其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入波斯湾,再经红海至非洲东岸。郑和七下西洋,比世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瓦斯科·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还要早半个多世纪,宣德十年,郑和最后一次航海回国后不久病故。 ☚ 朴不花 金英 ☛ 郑和 郑和1371—1433Zheng he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和旅行家。原籍云南昆阳县,出生于贫苦的伊斯兰教家庭,本姓马,13岁时被送到皇宫当侍童。1399年燕王朱棣举兵南下,夺取皇位(即位明成祖),因郑和随军参战有功,收为太监,赐姓郑,后被人称为“三宝太监”。从1405—1433年郑和七下南洋,前后历时28年,南到爪哇,西到非洲东岸和阿拉伯半岛,先后访问37个国家。规模之大,船队之伟,航程之远都是前所未有的。船队由60多艘宝船组成(大船长44丈4尺,阔18丈),27 000多人的船队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训练有素,技术精良,设备先进。当时船上使用了罗盘针和航海图,白天用罗盘针指向,晚上用天空星斗导航。郑和使用的航海图比较准确实用,图上详细记载了从南京下关到南洋、南亚、西亚以至东非的航道,还分别绘出了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航行方向、停泊地点及浅滩暗礁的分布等。郑和历次下西洋航海图上共收地名500多个,外域地名300多个。是我国地图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航海图,也是现存15世纪内容最丰富的航海图。郑和的七次远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丰富了对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各国的地理知识。他是我国航海事业的开拓者。为了纪念他,至今南洋各国还有不少以“三宝”为名的遗址。如马六甲的三宝城、三宝山、爪哇的三宝垅、三宝洞,泰国的三宝港、三宝庙,庙中供有郑和塑像。在郑和的家乡云南昆明滇池南岸昆阳镇的山上建立了郑和公园。福建长泉县还建立了郑和纪念馆。 ☚ 郭守敬 张衡 ☛ 郑和见“交通”中的“郑和”。 郑和1371—1435中国明朝初期的航海家。曾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7次往返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每次出动船只100至200多艘,乘员27000多人。南达爪哇,西到赤道以南的非洲东岸,航程10万余里,先后访问了30多个国家,为古代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郑和 郑和Zheng He中国明朝初期(1371或1375~1433或1435)的伟大航海家。本姓马,名三保,回族,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人。12岁入颍川侯傅友德府中为内侍,后转入燕王朱隶邸中服役,因随燕王出兵有功,赐姓郑名和,世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间,他先后七次奉命率大规模船队出使西洋。船队由苏、浙、闽沿海南下,经南洋群岛至非洲东岸,凡30余国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其规模之大,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郑和航海,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贸易往来。 ☚ “埃可森·瓦尔迪斯”油船海难 麦哲伦 ☛ 郑和1371~1433,一说(1375~1435)明代军事家、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明初入宫充太监。后随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他率舰船62艘、2.7万余人出使“西洋”,历时两年,遍访南洋各地。此后又屡次航海。计28年间,共7次下“西洋”,到达30余国,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所撰《郑和航海图》及《鍼位编》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参见“郑和下西洋之战”。 郑和 郑和郑和 (1371—1435),中国航海家、地理学家。明云南昆明 (今并入晋宁)人,回族。原姓马,家贫。明初入宫为宦官,后赐姓郑。官至内宫监太监。小字三保,人称三保太监。郑和是中国著名的航海家。明永乐年间,受成祖之命,通使“西洋”。于1405年7月率27800多人,乘海船62艘,从苏州刘家港 (今江苏太仓县浏河口) 出发,到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等地、经印度折回,到1407年返国。郑和曾先后7次航海 (其中第二、三两次有另一位航海家侯显同行),到过30多个国家,航程10万多里,最远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各国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郑和在航海途中,详细记载所到各国的方位、航程、航向,各地暗礁、浅滩、停泊港口等,最后绘成 《自宝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简称 《郑和航海图》,是研究16世纪以前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郑和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比哥伦布、伽马等的航海活动早几十年。 ☚ 朱世杰 哥白尼 ☛ 郑和 郑和郑和(1371—1435),中国航海家、地理学家。明云南昆明 (今晋宁)人,回族。原姓马,家贫,明初入宫为宦官,后赐姓郑,官至内官监太监。小字三保,人称三保太监。郑和是中国著名的航海家。明永乐年间,受成祖之命,通使 “西洋”。于1405年7月率27800多人,乘海船62艘,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浏河口)出发,到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等地、经印度折回,到1407年返国。郑和曾先后7次航海 (其中第二、三两次有另一位航海家侯显同行),到过30多个国家,航程10万多里,最远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各国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郑和在航海途中,详细记载所到各国的方位、航程、航向,各地暗礁、浅滩、停泊港口等,最后绘成 《自宝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简称 《郑和航海图》,是研究16世纪以前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郑和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比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海活动早几十年。 ☚ 朱世杰 哥白尼 ☛ 郑和 郑和书名。胜利出版社1945年出版。全书二十余万字,以丰富的材料,全面论述了郑和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经济情况,他的家世和生平,七次下“西洋”的年代、地名和经过,他的事业成就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国际交通和贸易以及华侨开发南洋的影响,充分肯定了这位伟大航海家在开拓中西交通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 作者郑鹤声,著名历史学家,字萼荪,1901年生于浙江诸暨,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史地系,历任云南高等师范学校、东陆大学、中央大学讲师、教授。1929年以后,先后在南京国立编译馆和南京国史馆任主任编译、纂修兼史料处处长等职。1949年南京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研究员。1951年后一直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山东省历史学会顾问。除《郑和》外,还出版有《郑和遗事汇编》、《中国近世史》、《中华民国建国史》、《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文献学概要》、《汉隋间之史学》和《司马迁年谱》、《班固年谱》、《杜佑年谱》、《袁枢年谱》等多种著作。 ☚ 庚子奉禁义和拳汇录 学典 ☛ 郑和 郑和1371—1435古代著名的航海家。原姓马, 小字三保。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明成祖时任内宫监太监, 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 故称“三保太监”。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 ( 1433 )间, 奉命率领舰队七次出使西洋, 先后抵达了亚洲和非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促进中国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往来、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所撰《郑和航海图 》及《针位编》, 是远洋航行的珍贵资料。参见“三保太监下西洋”。 ☚ 葛贤 王景弘 ☛ 郑和Zheng He (formerly Cheng Ho)(1371—1435)—navigator and diplomat of the Ming Dynasty,best known for his seven voyages to the Western Seas from 1406 to 1433 郑和1371—1434明代著名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或作三宝)。云南昆阳(今属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元代政治家、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后裔。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为人正直,乐善好施,深受乡里敬重。洪武十五年(1382),明将傅友德等攻占云南,和被虏,沦为太监。建文元年(1399),从燕王朱棣起兵,参加“靖难之役”。朱棣即位,以功赐姓郑,升内官监太监,世称“三保太监”。官至南京守备。永乐三年(1405)六月,奉命与副使王景弘率舟师远航,通“西洋”(时称今从加里曼丹到非洲之间之海洋各国)。率大小船只63艘,回汉官兵计27 800余名,自苏州浏家港(今江苏太仓县东浏河镇)出发,经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剌、锡兰(今斯里兰卡),至印度洋西岸古里国折回,历时两年。至宣德八年(1433) 28年间,相继7次(或说8次)远航,经历30余国,远达非洲东岸、红海海口。最后一次航行时,年逾60岁。回国途中,于宣德九年(1434,一说十年)卒于古里(今西印度卡利卡特,或说病逝于南京)。为打开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南洋各地至今还保留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其航海图及随行人员之著作,是研究明代中外交通史和亚非民族史的重要文献。对地理学、航海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郑和1371—1435明杰出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昆阳(今云南晋宁)人。祖与父均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他幼时即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 入宫为宦官,从朱棣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他与副使王景弘率舰队六十二艘、二万七千余人通使“西洋”,遍历南洋各地,两年而返。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二十八年间,七次远航,经三十余国,远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所乘的船,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可容一千人。他每到一地,都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各国大多因此与明通好。第六次航海回国后,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十,回国后不久即病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