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郑君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郑君里1911—1969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生于上海。
中共党员。著名电影艺术家。曾任联华影业公司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救亡演剧三队队长。抗战胜利后,任昆化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委员。1954年起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原名:郑重
笔名:前烈
别名:郑千里

郑君里1911—1969

电影艺术家。广东中山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就投身于进步的戏剧、电影活动,参加过由“左翼剧联”领导的剧团。曾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三队队长,“抗敌演剧队”第二队队长和“孩子剧团”的业务指导员。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导演《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进步影片。建国后,曾导演《林则徐》、《聂耳》等优秀故事片。历任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导演等职务。

郑君里

风雨晴时君不见——深切怀念郑君里同志白杨文汇报1978年8月20日,中国新文艺大
系(1976—1982)散文集第2辑第175
页,泪雨集(乙编)第432页
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在上海举
 人民日报1978年8月25日
精心创作为人民——怀念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同
黄绍芬解放日报1978年9月6日,泪雨集(乙编)
第438页
想到君里韩尚文战地增刊1978年2期,泪雨集(乙编)第
427页
“春水”流逝忆故人——蔡楚生与郑君里
怀念君里同志
勤奋攀登电影艺术高峰的人——记著名导演郑
君里
黄晨
赵铭彝
尤舜志
大世界1980年2期
戏剧与电影1981年3期
大众电影1982年12期
忆郑君里老师二三事
郑君里的艺术生活
追思录:郑君里(1911—1969)
郑君里
郑君里(1911—1969)
逝世人物:郑君里(1911—1969)
汤麟
高宇
沈通
谢友纯
张敏孝
电影艺术1983年3期
人物杂志三年选集第254页
中国电影年鉴(1981)第236页
中国电影家列传(2)第286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15页
中国百科年鉴(1980)第120页
郑君里来青拍摄抗日影片始末
郑君里和新中国电影
晓平
陈同艺
西宁文史资料第3辑第131页
影事春秋第2辑第19页

郑君里

生者与死者的眼睛——忆郑君里同志
怀念君里
白 桦
荒 煤
解放日报1978年11月30日
上海文学1979年5期

已故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获中国电影世纪奖
郑君里(1911—1969)
李维民主编
京 声 溪 泉
中国人物年鉴(1996)第284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483页
郑君里

郑君里1911—1969

剧作家、戏剧电影理论家。又名郑千里、郑重。早年在南国剧社时倡导学校戏剧运动,组织摩登剧社,创办《摩登》月刊。1931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次年进联华电影公司从事创作和演出。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三队队长、孩儿剧团指导员。抗战胜利后,他和蔡楚生合作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乌鸦与麻雀》,获得了很大成功。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电影协会理事等职。创作电影剧本《我们夫妇之间》《林则徐》《枯木逢春》。出版论著《角色的诞生》《画外音》和译作《演员自我修养》(与章泯合译)等。有《郑君里剧作选》。

☚ 李蕤   何家槐 ☛
郑君里

郑君里1911.12——1969.4.23

曾用名郑重,又名郑千里。祖籍广东中山人,生于上海市。自小酷爱艺术,初中没有读完,因家贫缀学,后考进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学习。1929年夏,在南国社参加演出《莎乐美》等话剧。同年冬天,参加倡导学校戏剧运动,与陈白尘等组织摩登剧社,出版《摩登》半月刊。曾在话剧《小偷》、《乞丐与国王》、《悭吝人》中饰演角色。1930年8月参加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名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的组织工作,参加起草《最近行动纲领——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1931年参加剧联,并组织大道剧社,参加演出《马迪迦》、《阿莱城姑娘》、《街头人》、《血衣》、《乱钟》等。1932年进入联华影业公司,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共参加了《火山情血》、《大路》、《新女性》等近20部影片的演出工作。在此期间,还参加新地剧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话剧《娜拉》、《大雷雨》等。1937年开始翻译《演员自我修养》和《演剧六讲》,介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抗战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三队,任队长。1939年出版《论抗战戏剧运动》。1942年完成长纪录片《民族万岁》的拍摄工作。1943年参加中国艺术剧社,导演《戏剧春秋》、《祖国》、《求婚》等话剧。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参加昆仑影业公司,任编导委员会委员,编导影片《八年离乱》、《天亮前后》(与蔡楚生合作)、《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蔡楚生合作) 《乌鸦与麻雀》 (与陈白尘等合作)。1948年完成《角色的诞生》。建国后主要从事电影导演工作。导演的电影有《林则徐》、《聂耳》、《宋景诗》、《枯木逢春》、《李善子》等。

☚ 郑伯奇   郑逸梅 ☛

郑君里

中国电影演员、导演。1911年12月6日生,1969年4月23日去世。原籍广东省中山市,生于上海市。1928年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1929~1937年间,从事话剧和电影演员工作,并改名为郑君里。1932年入华联,在《大路》(1934)、《新女性》(1934)、《迷途的羔羊》(1936)等20部影片中扮演角色。1940年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各民族团结抗日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1946年在昆仑影业公司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次年,导演的《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导演了《宋景诗》(1955),《林则徐》、《聂耳》(1959),《枯木逢春》(1961)等。其中《聂耳》获1960年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撰有《画外音》等。

郑君里

026 郑君里1911—1969

电影导演。广东中山市人。早年参加左翼戏剧、电影活动。因在《悭吝人》中饰演南医生一角而成名。后在《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中担任主要演员,与蔡楚生合作编导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战和黑暗统治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独立执导了影片《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颁发的一等金质奖章。解放后导演了 《宋景诗》、《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等影片。他还从事戏剧和电影学术理论研究,有论著《角色的诞生》、《画外音》,译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前部)、波里斯拉夫斯基的《演技六讲》。

☚ 金焰   金山 ☛
郑君里

郑君里

中国电影、话剧演员、导演、表演理论家。祖籍广东中山县,1911年12月生于上海。1928年,郑君里考入了南国艺术学校戏剧科。1931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时,他被选为执行委员。1932年,郑君里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在《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20多部影片中任主要或重要演员。他的表演质朴自然,善于表现角色内在的思想感情,受到观众的好评。1935年,他转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在 《钦差大臣》、《大雷雨》 等话剧中任主要或重要角色。
抗战胜利后,郑君里开始转向导演和表演理论研究。1940年始,他用了近3年的时间,在中国西北和西南拍摄了各兄弟民族团结抗战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1943年,他又与他人合作转译英文版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第一部),并开始编写《角色的诞生》一书。这部书于1948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话剧表演的理论著作。1947年,他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了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该片上映时引起巨大轰动,连映三月不衰,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1948年,他又导演了 《乌鸦与麻雀》,该片同样取得巨大成功。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授予该片优秀影片一等奖。20世纪50年代以后,郑君里又创作了一系列影响很大的影片,如 《宋景诗》、《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等。其中,《聂耳》在1960年获得第12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他善于从中国传统戏曲、绘画、诗词中吸取营养,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段,因此,他的作品总是有着意境深远、感情深沉的特点。
1969年,郑君里不幸病逝。1979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电影理论遗作《画外音》。


郑君里

☚ 郑正秋   胡蝶 ☛

郑君里1911—1969

中国电影导演。广东中山人。早年参加左翼戏剧、电影活动。在影片《新女性》、《大路》、《迷途的羔羊》中任主要演员。1947年,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主要作品有《乌鸦与麻雀》、《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等。

郑君里1911—1969

广东省中山县人,电影艺术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投身于进步的戏剧、电影活动,参加过“左翼剧联”领导下的进步剧团,曾担任党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三队队长, “抗敌演剧队”第二队队长和“孩子剧团”的业务指导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导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进步影片。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含冤去世。1978年8月19日举行骨灰安放仪式,为他平反昭雪。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