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郑卫之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语见《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关于“郑卫之音”,汉许慎《五经异义》解释为郑诗卫诗,也就是指今天《诗经》中的《郑风》、《卫风》。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与事实不符,东汉郑玄就不赞成。戴震《书郑风后》云:“许叔重《五经异义》以郑诗解《论语》‘郑声淫’,而康成(郑玄)驳之,曰:‘《左传》说“烦手淫声,谓之郑声”,言烦手踯躅之声使淫过矣’其注《乐记》桑间、濮上之音,引纣作靡靡之乐为证,不引‘桑中’之篇,明桑间、濮上,其音由来已久。凡所谓‘声’、所谓‘音’,非言其诗也。如靡靡之乐,涤滥之音,其始作也,实自郑卫桑间濮上耳。然则郑卫之音,非《郑》《卫》诗:桑间濮上之音,非‘桑中’诗,其义甚明。……左氏《春秋》郑六卿饯韩宣子于郊,所赋诗固后儒所目为‘淫奔之词’者,岂亦播其国乱无政乎?”(见《戴震集》上编文集卷一)郑玄、戴震之论,比较符合历史实际,但把诗乐绝然分离,又与古代的艺术实践有距离。实际是,《乐记》所称“郑卫之音”,是一种与“古乐”相对立的“新乐”。所谓“古乐”,即孟子所云“先王之乐”,属宫廷庙堂典礼中演奏的“雅乐”,听时还要“端冕”,衣冠整齐,态度严肃,礼节周全,可见礼制规定极为严格。这类“雅乐”,沿袭已久,单调乏味,所以听者昏昏欲睡。而“新乐”——郑卫之音,即孟子所云“世俗之乐”(见《孟子·梁惠王下》),指的是在当时郑国和卫国一带流行的民间新兴的歌词曲调,因其情思放浪,节奏跳荡,激动人心,所以连统治者也是“听不知倦”。这样,“新乐”郑卫之音与“古乐”庙堂艺术,形成了矛盾与反差,引起了后世的争讼。《乐记》本于儒家“郑声淫”、“放郑声”之论,抨击郑卫之音为“乱世之音”。正统文人多沿袭此说,其影响扩展到诗文领域。如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云:“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梁孝元在藩邸时,撰《西府新文》,讫无一篇见录者,亦以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故也。”可见后世儒者已把不合雅正标准而受民间流俗影响的诗文,亦称之为郑卫之音而加以批评。但郑卫之音的影响,却仍然继续发展。事实证明,古代儒家反对郑卫之音,维护礼教,以温柔敦厚的雅正标准去贬斥新兴的民间诗乐及流行艺术,是错误的,不利于文艺的健康发展。 ☚ 郑声淫 乐而不淫 ☛ 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其不符合儒家“礼”的规范,受到孔子等贬斥。“颜渊问为邦。子曰: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孔子道出了抛弃郑声、疏远佞人的理想。“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阳货》)说明了反对郑声的原因。《乐记·乐本》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唐孔颖达疏曰:“郑国之音好滥淫志,卫国之乐促速烦志,并是乱世之音也。”《礼记·乐记》中道出了郑卫之音的艺术魅力:“魏文候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道出了郑卫之音的清新活泼表现力强,古音的呆板枯燥十分乏味。孔子的崇雅乐而贬郑音、崇古乐而抑俗乐,体现了审美和艺术努力达到“仁”的精神境界的思想,形成了把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的传统。郑卫之音后来也被用为“淫靡之乐”“靡丽文风”的代称,或泛指一切不合儒家规范的音乐。 ☚ 致中和 墨子 ☛ 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zhènɡwèizhīyīn┃┃━━ 春秋战国时郑国、卫国多表现爱情的民歌。儒家斥为淫声、靡靡之音。后泛指淫靡的音乐或文学作品。唐·罗邺《题笙》诗:“好将宫徵陪歌扇,莫遣新声郑卫侵。”唐·李山甫《赠弹琴李处士》诗:“致身不似笙竽巧,悦耳宁如郑卫淫。” ☚ 虎啸龙吟 挥抹 ☛ 郑卫之音比喻浮艳的文辞。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 “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梁孝元在蕃邸时,撰《西府新文》,讫无一篇见录者,亦以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故也。” 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后用来比喻淫靡之乐。《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 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 新乐之如此,何也?’”又:“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吕氏春秋·本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后用以喻靡丽的文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从不流俗。梁孝元在蕃邸时,撰《西府新文纪》,无一篇见录者,亦以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故也。” 不纯正的音乐 不纯正的音乐杂乐 ☚ 优美的音乐 曲调 ☛ 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又简称“郑声”。源于商纣王时,令乐工师延所作 “靡靡之音”。周武王灭商后,师延东逃至水之上, 其地称桑间, 其乐遂流行于该地。春秋、战国时,其地属郑、卫等国,故又称为“郑卫之音”。 晋平公时, 卫灵公访晋, 途经水,闻其乐曲,令乐工师涓记其调。至晋,奏之,晋乐工师旷称之为亡国之音。其特点,据《乐记》所载:“郑音好滥淫志,卫音促速烦志”。《左传》所谓:“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不听也”。与三代所传之 “雅乐” 风格大相径庭,遂受到儒家学派的激烈抨击。“郑卫之音”,亦成为那些 “靡曼皓齿”、“务以自乐”,盛行于时的娱乐性音乐的代名词。更有一些自命为 “正统” 的儒学家,则把民间流传的各种歌曲、民谣,也统称为 “郑声”,而加以贬斥。 ☚ 傩 阳春白雪 ☛ 郑卫之音zhèng wèi zhī yīn【解义】郑、卫:春秋时二国名。郑卫之音本是民间俗乐,儒家称之为乱世之音。 郑卫之音zhèngwèizhīyīn郑、卫:春秋时二国名。郑卫之音本是民间俗乐,多男女幽会的情歌,曲调缠绵,儒家认为不同于堂堂正正的雅乐,称之为靡靡之音。后以“郑卫之音”指让人听了之后意志颓靡、丧失进取心的不健康的音乐。参见“靡靡之音”“桑间濮上”。 郑卫之音zhènɡ wèi zhī yīn❶ 原指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 郑卫之音zheng wei zhi yin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后来指代淫靡之乐或靡丽文风。语本《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郑卫之音zhèngwèizhīyīn〔偏正〕 郑卫,春秋时郑国、卫国。❶民间俗乐,不同于雅乐,故被贬斥为淫靡之音。语出《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后汉书·循吏传序》:“(光武)身衣大练,色无重采,耳不听~,手不持珠玉之玩。” 郑卫之音zhèng wèi zhī yīn郑卫:春秋时二国名。原指春秋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儒家认为不同于雅乐,故称为淫糜之声。《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也作“郑卫之曲”、“郑卫之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