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郑伯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郑伯奇1895—1979

陕西长安人
同盟会员。作家。曾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安文联和西安作协副主席等职。著有《抗争》、《打火机》、《途上》、《参差集》、《郑伯奇文集》,译有《鲁森堡之一夜》,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等。
原名:隆谨、隆瑾
字:伯奇、咏涛
笔名:伯奇、方均、方钧、东山、乐游、华尚文、苏萍、何大白、君平、周裕之、郑平子、郑涛、郑君平、郑虚舟、泳涛、席耐芳、虚舟

郑伯奇1895—1979

作家。名隆谨,陕西长安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西安参加学生队。后赴日本留学,参与“创造社”活动,协助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大革命时期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兼入伍生部政治教官。大革命失败后,回上海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上海艺术剧社社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当选为“左联”常务理事。主编《电影画报》、《新小说》等刊物。抗日战争时期,曾在西安与八路军办事处的谢华等合编《救亡周刊》;在重庆担任“文化工作委员会”(由郭沫若主持)委员,从事日本状况的研究和对日宣传工作。建国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西北文联副主席、作协西北分会副主席。在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上被选为文联委员,作协理事。还被选为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人委委员等。著作有戏剧集《抗争》、《轨道》,短篇集《打火机》,评论集《两栖集》等。

郑伯奇

著名作家郑伯奇同志追悼会在西安举行 陕西日报1979年2月15日
悼念伯奇
追思
郑伯奇和鲁迅
郑伯奇先生
郑伯奇与鲁迅的友谊及其他
忆念我的父亲郑伯奇
赵家璧
柯 灵
盛文庭
臧克家
单演义
郑幼敏
陕西日报1979年2月15日
人民日报1980年2月2日
陕西日报1980年3月16日
高原1945年2期
西北大学学报1979年2期
文艺报1980年4期

郑伯奇在“左联”成立前后的活动
父亲和我
同声相应 同光相求——谈郭沫若与郑伯奇的
友谊
丁景唐
郑幼敏
王延晞
新文学史料1982年1期
陕西青年1984年2期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期
郁达夫与郑伯奇
追思录:郑伯奇(1895—1979)
许凤才人文杂志1985年4期
中国电影年鉴(1983)第139页
郑伯奇
回忆创造社郑伯奇同志
郑伯奇
郑伯奇传略
郑伯奇
记郑伯奇在良友图书公司
田 奇 郑延顺
赵景深
李立明
郑延顺
阿 英
赵家璧
中国电影家列传(1)第196页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第277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508页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431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25页
编辑忆旧第390页

郑伯奇

《郑伯奇文集》序
郑伯奇一面
先驱者战斗的一生——缅怀郑伯奇同志
我的文学经历
郑伯奇日记选载(1921年6月1日—6月30
日)
成仿吾
李白林
于 伶
郑伯奇
郑伯奇
人民日报1984年10月16日
人民政协报1985年12月31日
党的生活1980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95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95年3期
郑伯奇二三事
郑伯奇——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先驱者
郑伯奇(1895—1979)
郑伯奇(1895—1979)
田 奇
朱天纬
陈予欢编著
京 声 溪 泉
新文学史料1995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95年3期
黄埔军校将帅录第1042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481页
郑伯奇

郑伯奇1895—1979

剧作家、小说家。原名郑隆谨。陕西长安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留学日本,开始写作。1921年参加创造社。1922年发表具有强烈爱国反帝思想的小说《最初之课》。1926年从日本回国,任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同时兼任黄埔军校教官。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创造社工作。1928年发表揭露外国侵略者、表现中国人民反抗精神的独幕剧《抗争》。1928年曾任上海艺术剧社社长。1930年与鲁迅、夏衍等发起并参加“左联”,曾任常务理事,主编《文艺生活》。1932年任良友图书公司编辑。抗战后出版剧作集《抗争》《轨道》,短篇集《打火机》《参差集》《墙头小说集》,文艺评论集《两栖集》,译有《鲁森堡之一夜》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北大学校长、西北文联主席,发表《忆创造社》等回忆文章。有《郑伯奇文集》。

☚ 邹韬奋   郑逸梅 ☛
郑伯奇

郑伯奇1895.6.11——1979.1.25

原名郑隆谨,字伯奇。笔名有东山、虚舟、何大白、郑君平、席耐芳等。陕西长安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京都第三高等学校、京都帝国大学学习。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加入创造社,先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1926年在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大革命失败后回到上海,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主编《文艺生活》、《电影画报》等刊物,创办文献书房。1928年发表以外国兵在上海欺凌中国人为题材,表现中国人民反抗精神的独幕剧《抗争》。洪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说:“十六年的唯一反映时代的戏剧,是郑伯奇的《抗争》,在这个剧本以前,还没有人在戏剧里,显露出这样直接的明白的反帝意识。”1929年任上海艺术剧社社长,并参加著作家协会。1930年参加筹备成立“左联”,任左联常委,主持左联大众化委员会工作,编辑《北斗》。又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苏联之友等组织,创作有话剧集《轨道》。1932年任良友图书公司编辑,先后主编过《世界画报》、《新小说》等刊物,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还以化名郑君平进明星电影公司任编剧顾问,编写电影剧本《到西北去》,并与他人合作编写《盐潮》、《女儿经》、《时代的儿女》等电影剧本。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安任陕西省政府秘书,编辑《救亡》周刊。1939年在重庆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创作有戏剧集《哈尔滨的暗影》。1944年在陕西师范专科学校任教,主编《秦风日报》副刊《每周文艺》,并任西北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西北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写有《忆创造社》、《创造社后期的革命文学活动》、《回忆艺术剧社》等文章,编写过《史惠贞劝夫》等秦腔剧本。

☚ 郑江萍   郑君里 ☛

郑伯奇

郑伯奇1895.6.11—1979.1.25

原名郑隆谨,字伯奇。曾用名郑君平。笔名有东山、虚舟、何大白等。他1921年加入创造社,翌年在《创造季刊》创刊号发表短篇小说《最初之课》,描写留日学生在第一堂课上的感受,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侵略性质,它出现在反帝作品还不多的1922年,颇为可贵。抗战爆发前夕,他集新作与旧作出版短篇小说集《打火机》,揭露社会黑暗与下层人民的痛苦。另有短篇集《墙头小说集》,以及收入戏剧短篇小说集《抗争》中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集《宽城子大将》等。他的小说大多切实朴素,在创造社成员中显示了一种比较特殊的色调。

☚ 周瘦鹃   郑定文 ☛

郑伯奇1895—1979

作家。陕西长安县人。1921年与郭沫若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小说戏剧集《抗争》、小说集《打火机》。多揭露帝国主义和新军阀的罪恶,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