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卫制
清代的禁卫制度。郎卫,即皇帝的随行侍卫,其职皆郎卫以上武官充任,故名。《清史稿·兵志一》:“禁卫兵大类有2: 曰郎卫,曰兵卫。郎卫之制,领侍卫内大臣6人。镶黄、正黄、正白旗各2人。内大臣6人。散秩大臣无定员。侍卫分4等。更有蓝翎侍卫。凡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由3旗简用,汉侍卫由武进士简用,皆无定员。初,镶黄、正黄、正白3旗,天子自将,选其子弟曰侍卫,凡值殿廷,以领侍卫内臣统之。宿卫乾清门、内石门、神武门、宁寿门为内班,宿卫太和门为外班。行幸驻跸咸从。其扈从,后从2人,前引10人,豹尾班侍卫60人。凡佐领亲军,镶黄旗满洲85佐领,蒙古28佐领,每佐领亲军2人; 正黄旗满洲93佐领,蒙古24佐领; 正白旗满洲86佐领,蒙古29佐领; 三旗亲军选60人随侍卫行走,余皆值宿。巡幸则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咸从。行营则列两厢,余于幔城之隅,环拱宿卫。康熙二十九年 (公元1690年) 以武进士技优者拔置侍卫,偕3旗值宿。雍正十一年 (公元1733年)以亲军未满10年者,挑选前锋。满、汉八旗左右翼各设前锋统领1人,备警跸宿卫。侍卫班内有上驷院侍卫,司辔、司鞍。其兼尚虞、鹰鹞房、鹘房、15善射、射鹄、善扑等侍卫,统在3旗额内,俱无定员。銮仪卫亦侍从武职。设掌卫司内大臣1人,銮仪使3人,冠军使10人,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各有差,专司乘舆卤簿。校尉由内府选者为旗尉,由五城选者为民尉。此八旗郎卫制也。”